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减灾效益及其评价指标与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飞琼 《中国减灾》1999,9(2):38-40
1减灾与减灾效益问题灾害不仅不可避免,而且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然而,历史与现实的许多成功的经验,亦表明了人类社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灾害造成的危害及其后果得到减轻。因此,减灾作为灾害学中的一个理论范畴,实质上是在承认灾害并适应灾害的发展规...  相似文献   

2.
灾害文学是新世纪文学的疼痛与反思。文学地理学为灾害文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地理批评能够有效地透视藏地文学的空间建构。但藏地灾害书写还属于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薄弱地带,当前,学界对藏地灾害书写的民族性、地域性研究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对藏地灾害书写中文学与地理的深层关系揭示不够。开展藏地灾害文学地理研究是藏地文学研究、灾害文学研究在思维、方法、范式等方面的学术生长点,不仅可以给予灾害文学创作和研究更多有价值的审美揭示和学术发现,还对形塑抗灾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喜年 《中国减灾》1997,7(1):32-36
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自然灾害中,通常把发生在海洋上和滨海地区的、由于海洋自然条件产生异常或激烈变化而发生的灾害,称为海洋灾害。它主要包括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等海洋自然灾害以及人类活动导致海洋自然条件改变所引发的人为海洋灾害或人为海洋自然灾害。本文从台风灾害谈起,重点论及伴随台风而来的风暴潮灾害及其预报与防御对策。1台风风暴潮灾害热带气旋依其强度可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与台风四个等级。在外海,热带气旋灾害主要表现为由它引起的风与浪所造成的灾害;在近岸则表现为风、…  相似文献   

4.
黄河凌汛灾害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京堂 《中国减灾》1996,6(3):39-41
黄河凌汛灾害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王京堂(陕西省防汛办公室)1996年元月中旬,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发生了有史料记载以来最为严重的凌汛灾害,与云南地震、青海雪崩一起,成为当时全国人民关注的三大热点问题。1凌汛灾害的发生和发展1996年的凌汛灾害首先是从三门...  相似文献   

5.
马玉玲 《中国减灾》2013,(10):48-49
近20年来,伴随着灾害的多发、频发、重发和灾害风险形势的加剧,灾害评估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灾害管理政策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灾害风险评估与损失评估越来越多地直接或间接出现在有关的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减灾规划或规章制度中。尽管有些表达还不够明确,但从这些政策法规条款的字里行间不难发现,灾害评估对于防灾、备灾、减灾、救灾和恢复重建等各项工作的支撑作用正逐步显现且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灾害危害性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灾害所带来和造成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农村灾害经济问题,揭示农村灾害经济关系,能够为科学地、有效地进行农村灾害的减防救助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一、研究农村灾害经济问题的重要意义灾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全世界每年由于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我国是一个多灾的农业大国,每年灾害直接损失大体相当于国家财政收人的1/6,而农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在整个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与城市灾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与城市灾害问题王文楷,张震宇,王超(河南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是人类文明与科学进步的结晶。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将日益加大。1城市灾害的多样性与严重性城市不仅...  相似文献   

8.
《山西政报》2008,(10):3-22
1总则 1.1编制目的为做好气象灾害防御与处置,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全面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制订本预案。  相似文献   

9.
灾害与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一 《中国减灾》1997,7(2):18-23
1灾害与经济的一般关系灾害与经济是一种逆向关系,后者常常受到前者的威胁和破坏。灾害越大,对经济的破坏则越大;经济越发展,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这已为人类历史所证实。据联合国统计,世界各国因灾害造成的损失每年约200~300亿美元,1991年为440亿美元,1994年世界保险业为自然灾害赔偿的损失为188亿美元。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美国约为0.6%,日本约为0.8%,中国约为2%,90年代以来,已占到3%~6%。我国是个多灾重灾的国家,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据统计,50~60年代每年约390亿元人…  相似文献   

10.
灾害经济学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虽然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至今,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机构和组织,对灾害经济学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是灾害经济学及其理论新体系至今还没有系统地构建起来。建立新兴的灾害经济学及其理论新体系,是防灾减灾的迫切需要;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1.
灾情信息是灾害管理的重要基础之一,涉及灾害管理的各个环节,在灾前监测、灾中救援及灾后救助中,有效的灾情信息采集与报送手段,对于灾情分析、灾害预警、救援决策等方面都具有关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各国的灾害管理法律体系大致包括综合性的灾害防治、单项灾害的防治及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法规三部分。综合性的灾害防治法规,较具代表性的有土耳其的《自然灾害法》(1959年) ,日本的《灾害对策基本法》(1961)年)、《防灾基本计划》(1963年)、《灾害救助法》(1947年),美国的《灾害救济法》(1969年)、牙买加的 《灾害法》(1991年)等。澳大利亚、秘鲁、菲律宾、尼 泊尔、巴基斯坦等国也都制定了综合性的灾害管理基本 法,主要内容包括:灾害管理体制,政府灾害管理职权、 责任,社会组织、公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减灾》1993,3(2):55-57,54
本文根据美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的灾害管理实践写成。指出系统的灾害管理的先决条件是制订适宜的政策并建立起从国家到地方的灾害管理机制。没有法律,例如土地利用区划法、防灾建筑规范及其它与灾害有关法律支持的灾害和风险评价研究,是不可能促成作为国家总体发展规划一部分的减轻风险计划全面系统地实施的。  相似文献   

14.
魏淑艳  张乘祎 《前沿》2013,(3):121-123
城市灾害及其衍生出的各种灾难正在不断威胁着我国城市安全及城市化进程。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灾害的集中整治,更好地进行城市灾害防御建设,解决当前遇到的政府对灾害的预测预警能力不强、紧急处置与应对能力亟待提升、综合减灾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有限等问题,我国政府需要进行加强城市综合减灾的体制与法制建设,提高综合减灾的各项关键能力、促进社会主体的参与、加大减灾的社会宣传。只有将综合减灾纳入常态化的城市管理,才能有效地维护城市安全,使城市灾害带来的各种矛盾得到有效的缓解。  相似文献   

15.
11月6日,我国在重庆合川举行了山地灾害抢险救灾演练,这是建国50年来对山地灾害的第一次“实战演习”。虽然是老百姓与灾害管理部门进行的一场虚拟战斗,但它却拉开了全国山地灾害防灾、抢险全面起动的序幕,使紧急救灾预案制度的实施日益科学、完整,也使中国山地灾害的防治纳入了联合国“山区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的日程中。今年以来我国的救灾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动,开始向全面提高灾害的紧急救援能力、扎实开展灾民的生活救助、系统规范灾害的管理程序的方向发展;我国救灾款使用开始突出保证灾民的紧急转移安置、灾后建房,灾民生…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临澧县灾害发生频繁,灾害史料详尽,有3000年的灾种统计、300年的灾害纪实、60年的灾害损失等灾害数据库,奠定了其灾害理论研究的基础。临澧县灾害管理机构健全,实践探索居先,有17年保险试点、6名中高级人员、国内外项目合作等资源优势,在社区减灾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我国气象灾害过渡带的存在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南声 《中国减灾》1994,4(4):40-43,32
试论我国气象灾害过渡带的存在与影响李南声(山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近年,特别是“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开展以来,我国广泛进行了自然(包括气象)灾害研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自然灾害极为严重与频发的地区之一[1—33,区域性研究也强调各自地区灾害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8.
德国处于温湿的西风带,属于西欧海洋性与东欧大陆性气候间的过渡性气候,是一个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以水灾居多,雪灾、飓风等气象灾害也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口增长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沿海城市不断向风暴潮灾害易发的海岸带地区拓展,沿海城市进一步暴露在风暴潮灾害的威胁之下。  相似文献   

20.
吴弢 《中国减灾》2012,(7):58-58
规则,是制订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它具有普遍性。有了规则,严格遵守规则,人们才能和谐有序地生活。减灾,就是减少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和灾害风险。减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证人民正常生活和各项产业活动的正常进行,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