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总体上是好的,但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冲击、新科技革命竞争、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干扰、非主流思潮蔓延等诸多挑战。直面挑战,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就需要多部门联手,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加强思想文化领域建设,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相似文献   

2.
"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主流意识形态所掌控的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从传播渠道、传播模式、议程设置、信息资源等方面严重挑战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自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要改变其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对广大青年话语权争夺的不利地位,增强时代感和感召力,须大力建设反映主流话语的自媒体平台,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切身需求,重视对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加强对自媒体平台的应用管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自媒体队伍。  相似文献   

3.
"微媒体"已成为青年群体的一种生活载体,它不仅承载着意识形态功能,还为青年意识形态教育提供新的优势平台。因此,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就必须运用微传播方式,将主流意识形态宏大的主题和厚重的思想以短小、灵活、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受"双方的关系,致使用户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用户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在这种传播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一贯采用的刚性处理方法遭遇较大阻力。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应及时调整策略,在把握原则的基础上更多的采用柔性方式处理意识形态问题,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新媒体舆论场中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传承》2016,(3)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四个基本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要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呈现出了特殊性和多变性。充分发挥四个要素的功能和作用,建立适应高校德育需要、满足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科学化和实效化的长效机制是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空前的挑战。如何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去认识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我们不能不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智能传播时代,在定制化信息传播模式、算法过滤机制和选择性接触行为的多重影响下,公众极易被带有强烈自身偏好特征的同质化信息所裹挟和淹没,自缚于“信息茧房”之中。以其空间的封闭性、内容的片面性和传播格局的割据性,“信息茧房”不断重复和强化着人们的认知偏差,排斥异质信息与观点,阻滞社会信息正常流通,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影响力、凝聚力和引领力弱化的困境。化解“信息茧房”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造成的负面影响,需要从话语构建、技术把控、平台监管以及民众媒介素养培育等方面多管齐下,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竞争力,疏通信息传播渠道,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平台“算法”,不断优化网络生态,全面凝聚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相似文献   

8.
坚持党管意识形态,最根本的要求就是确保党对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有效掌控。要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确保党媒根基牢固、导向有力和一体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意识形态工作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明确了意识  相似文献   

9.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是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传播特点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创造了新条件,它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资源、扩大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受众、拓宽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路径、创新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方式。在新媒体条件下,我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必须遵循主导性、开放性和渗透性原则,依托自媒体拓展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体,运用大数据优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路径,建设宣传阵地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平台,完善管理制度保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主流意识形态与视觉化传播具有内在关联。图像作为视觉化的主要内容,承载着一定的意见态度和价值理念,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与功能。理性形式的意识形态内容可以通过感性、可视的图像展现。在视觉技术赋能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视觉化传播成为现实,但也面临着自身图像传播能力不足、视觉文化的负面影响以及外在因素掣肘的困境。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视觉化传播,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当前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新趋势,实现传播内容、方式、技术、机制、人才、平台等全方位创新,从而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阐释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宗教是一个古老复杂而又常新多变的社会现象,基于意识形态的视角,宗教既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又具备意识形态的内容,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的相关功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有必要、有可能借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观点,对中国宗教问题进行理论探"本",全面、客观认清宗教的本质、现状以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应对宗教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之要"位",进而从旗帜、根本、主流和关键四方面探究应对、解决我国宗教问题之战"术",攻坚克难、凝聚共识、团结力量,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16,(4)
"微空间"是各类信息进行快速传播的强效载体,是广大人民进行舆论监督的有力手段,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保障渠道。在"微空间"中,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必须巩固传统重点阵地,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实现理论创新,从理论上丰富夯实主流意识形态,促进社会价值共识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3.
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关系以及制度的功能来考察,提升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必须建立和完善支撑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的制度体系。为此,应从意识形态能力的内涵出发,着力提升领导干部把握正确方向导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网上舆论宣传和斗争、处理复杂问题和重大突发事件等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当前,网络以其独有的特质延展着主流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空间场域,但也给国内外敌对势力兜售错误社会思潮、抢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了平台。为此,我们要深刻认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的科学意蕴,厘清当前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强化阵地意识,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从而提升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依靠外力"拔苗助长",或是期望短时间内"跑步前进",带来的往往不是进步,而是灾难伴随世界多元化发展,意识形态分歧已不像冷战时期那样泾渭分明。但西方国家仍掌控着社会制度方面的国际话语权,动辄扛起"民主自由"大旗,对其他国家的内政指手划脚。2011年,西亚北非爆发大规模动荡,突尼斯、埃及等国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心理变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军 《前沿》2012,(13):4-7
在我国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必须关注社会心理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心理发生了复杂变化,当前社会心理总体上呈现二元性、多样化的特征。这样的社会心理状态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既有积极有利的方面,也有制约阻扰的方面。针对我国社会心理的实际,我国在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上,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积极回应社会心理的普遍要求,正确处理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的关系,改善主流意识形态的叙述方式。同时要应夯实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践基础,营造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时代,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与支流意识形态的消极因素、反动的逆流意识形态的斗争,这使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课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主流意识形态有着共同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属性,它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并且借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推动作用增强自身的实践效果,因此,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引导和规范支流意识,反对和抵制逆流意识,促进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更好地服务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8.
以"可掌控"社会治安为基点全面推进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是公安机关努力提升驾驭社会治安复杂局面能力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提出"可掌控"社会治安,主要是基于对公安工作阶段性特征、犯罪发展规律和动态社会稳定问题的认识。构建"可掌控"社会治安,应在适度控制下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提升对人、事、物等治安基本要素的掌控能力,以公安信息化为支撑,实现对社会治安"质"、"量"的"可掌控",确保不发生影响社会大局稳定的案(事)件,并将违法犯罪控制在群众可承受程度内。  相似文献   

19.
武峥 《长白学刊》2023,(2):49-57
全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与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在网络舆论场域,网络谣言呈现出谣言传播强效化、谣言目标普世化、谣言界定多元化、谣言内容政治化等新特质。全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建构带来严峻挑战:与主流意识形态功能的“分离”,离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消隐。为了守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我们应从技术、道德和制度三个向度强化工作,从根本上守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20.
方正 《理论月刊》2024,(2):142-153
意识形态与社会空间具有双向互构的内在逻辑勾连。作为数字化生存的实践场域,数字空间的内在价值禀赋要求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摄性空间地位。新时代建立以主流价值为基石的数字秩序结构,面临着多重消解性的空间困境:数字媒介对信息流动性的释放与议题设置权的竞夺,稀释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空间感知;智能算法圈群化价值构造与数字平台的块垒化共在,割裂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空间分布;算法信息对日常生活域的占领与非理性数字生态的构造,筑就了失衡性意识形态空间结构;数字资本对个体性空间的虚构与公共性话语的解构,滞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空间流动。构造建基于社会主义价值伦理的良性数字信息生态,要使刚性制度规范与柔性文化治理相协同,推动信息生态的治理性“过滤”;重置智能算法技术的价值内嵌,完成信息生态的技术性“过滤”;破除平台信息资源流通的空间壁垒,落实信息生态的平台性“过滤”;激活数字主体参与信息环境建构的自觉意识,实现信息生态的自主性“过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