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好土地问题,当前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事件频频发生,其根源就在于我国缺少农民土地发展权制度。因此,审视、改革及完善我国当前的土地权利制度,在土地流转中创新农民的土地发展权机制,对于保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好土地问题,当前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事件频频发生,其根源就在于我国缺少农民土地发展权制度。因此,审视、改革及完善我国当前的土地权利制度,在土地流转中创新农民的土地发展权机制,对于保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宗志 《当代广西》2013,(11):22-23
【核心提示】 土地流转是土地使用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农民不仅可以获得财产性收入,还可向本地或外地的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增加家庭经营收入。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同时,有利于提高农民非农转移的稳定性,从而弱化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合理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是农民有序生产、生活的基本前提,也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本保证,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但是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农民收入的取得、发展模式等发生了改变。特定时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已造成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无法促进城乡融合。全国因为土地流转问题引发的纠纷愈演愈烈,对旧有的土地流转制度必须进行改革。但是任何制度的改革,都要在法律保障的前提下进行,必须从明确农村产权制度、征地制度改革等方面对土地流转问题提出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村宅基地历来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是国家赋予农民的一种社会保障与福利,其流转事关全国九亿多农民的切身利益。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宅基地流转的态度并不明确。然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户籍改革的深化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行宅基地流转制度在实践中遇到了诸多挑战。因此,有必要反思我国的宅基地流转制度,在确保宅基地使用权社会保障功能的前提下,构建宅基地使用权附条件的转让制度,给予农民更完整的作为用益物权的宅基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次会议完善了土地承包流转市场形成机制。这是中央对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解秀玲 《前沿》2012,(12):13-14
土地是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十二五"时期,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土地流转问题更加引起学界和政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基于大连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本着以农民为本的理念,借鉴农地流转的国际国内经验,对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提出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荧  陈丹 《传承》2013,(10):110-111
农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影响云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问题。理清农民教育与云南城乡一体化之间的关联性,探讨农民教育在云南城乡一体化背景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出实现云南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教育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山市公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的试点工作,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新型社区居住,探索非城市规划区农村土地资产资本化改革。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成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课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各省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模、速度、形式、规范性以及市场建设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包括集体土地产权体系的混乱、政府职能界定不清、农民流转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等。因此,要稳步、规范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必须首先明确集体土地的产权体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主体、探索流转市场的运行机理以及完善流转市场的相关元素。  相似文献   

11.
秦莹  李昶罕 《传承》2013,(9):102-103
农民教育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起着“助推器”的作用。以云南滇中为例,通过农民教育为现代新昆明建设服务和农民教育为滇中四州市发展服务所起的作用和使命,旨在提出农民教育问题是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期对滇中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动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康有序流转,是落实好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强农惠农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部分涉农区县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以武清区为例,通过重点项目带动、合作经营、三权分离、委托经营等模式,已经流转土地40191亩,涉及25个乡镇16846户。实  相似文献   

13.
霍生平  苏学愚 《求索》2013,(2):36-38,9
农地流转中农民分流就业径向是多样化的。目前农地流转与农民分流就业存在各种问题,通过构建农地流转中农民劳动力务农/非农配置决策模型、农地市场与非农劳动力市场关联性模型,可以发现农地流转与农民分流就业之间内在的互动机制。为此.应当加强农地流转与农民分流就业的整体性制度变迁.包括协同推行构建农地有序流转制度、劳动力跨城乡自由流动制度、农民分流就业支持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土地流转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区域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方式,各地迅速推进,呈现出实施时间早、项目多、规模大、流转形式多样化、流转主体多元化等特征。但这些土地流转,由于流转政策笼统,缺少管用细则,又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加上操作过程中,把关不严,急功近利,各地土地流转操作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导致农民与业主维权难、产业发展持续难、农村土地和生态保护难等一系列不良后果的出现,甚至引起地方社会不稳定,既有现实问题,更有未来风险。各区县相关部门及乡镇需深入调查研究,强化政府及部门的监管职能,充分履行职责,创新办法措施,有效解决问题,化解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15.
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条件是关系城乡一体化能否实现的根本所在。城乡二元分割只注重了效率却忽视了公平和参与,所以城乡一体化必须同时兼顾公平、效率和参与,否则,城乡差距会进一步加大。为此,本文基于公平、效率、参与价值目标的考虑,提出城乡一体化应该满足"三个需要":一是应该满足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需要,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率;二是应该满足农村公共产品的需要,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应该满足农民参与的需要,增强农民的参与能力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推进,使得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问题逐渐转化为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应尽快从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宅基地流转机制的探索,建立起以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宅基地交易流转市场,促进宅基地流转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相似文献   

17.
张廷栓 《人民论坛》2010,(12):82-83
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推进,使得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问题逐渐转化为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应尽快从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宅基地流转机制的探索,建立起以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宅基地交易流转市场,促进宅基地流转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相似文献   

18.
徐新 《政策瞭望》2012,(4):31-33
"十二五"时期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关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福祉增进,关乎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关键点和难点都在于如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9.
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宏大 《前沿》2015,(1):108-111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城乡居民及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在日趋完善,但养老保险的一体化势在必行。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旨在保障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养老保障权益。保障人权,充分体现公平、正义,是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伦理基础和逻辑起点。去"城乡"化的居民养老保险是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目标要求。从现实运作而言,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及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容互嵌,是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张开江 《前沿》2011,(12):135-138
2003年成都市开始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社会改革,目的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在这一社会结构大转型背景下,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导致城乡二元格局的社会制度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这一变革对农民身份的社会认同发生着重要影响。在原来严格的户籍制度发生变革的社会场景下,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田野调查方法,探讨研究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民的社会身份构建和重新分类;农民身份的制度性转变与社会认同现状,城乡统筹中农民身份认同变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从而达到城乡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