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和合学等理论的哲学视阈下,探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生态文明理念。此生态智慧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展现了逻辑推理和实践相统一的和谐图景。对"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生态智慧的分析,以便人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生态文明发展路径,为建设美丽中国服务。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撷取与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与实践品格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论断。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经济维度:坚持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观;二是民生维度:凸显以人为本的生态民生观;三是文明维度:重塑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四是法治维度:强化制度保障的生态法治观;五是安全维度:倡导合作共赢的生态安全观。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空前对立和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回归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作用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基础上实现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显现出普遍与长远的意义。重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阐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蕴与价值取向,旨在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建设道路的发展历程大概可分为“计划性”环境保护萌芽、“整体化”建设体系逐渐形成、“共生化”新范式全面建构三个阶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建设道路,即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为首要前提,以“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生态发展观为基本要求,以“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价值取向为根本目的,以实现“德法共治”的生态治理观为基本方法,从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明确,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一时之事。后疫情时代,我国面临的生态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为此我们要借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建设道路中形成的基本经验,一方面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创新生态建设方法。同时,要做到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建设理论为指导,力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5.
李佳音 《新东方》2015,(2):29-33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才能从坚持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入手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才能超越西方生态文明话语霸权,建立以维系中国发展权和环境权为指向的生态文明理论,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搞好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为科学生态观的智慧结晶蕴含着理性生态与人文生态的精髓与萌芽。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契机回顾生态中国的建设,既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赞许又是对美的生态环境的期待。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大计,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因此,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切实推进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8.
把握人与自然关系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从哲学的角度看生态问题,其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最初的感性和谐阶段、现在的关系紧张阶段以及未来的达致和解、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阶段。其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不同程度地表现为正相关与负相关两个方面。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这是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迎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备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具有三个哲学维度:"生态文明"的逻辑起点是以人为本;"生态文明"是自然对人关系和人对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生态文明"与人的实践活动、人的认识活动、人的认识结果相关联。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角度来看,特别是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来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现实意义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的"生态观",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了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全民参与的生态观、同步协调的生态观和依法行政的生态观等多个方面,这些基于对中国国情深刻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精辟总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指导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特殊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有着许多相似相通之处。中西方文化和哲学的相互融合,有利于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思想助力。当前,我们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联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生态全球观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既与中西方生态文明思想的共同价值一脉相承,又是面对全球生态危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的完美诠释。只有站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才能真正领悟习近平生态全球观思想鲜明的内在特质:体现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文明观、"最普惠人民福祉"的民生观和"遵循规律、携手合作"的发展观。这一思想为维护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体安全,突破狭隘的国家和地区生态利益,构建全球生态治理的全新格局,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面实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上述内容包含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即部分合成整体,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整体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地域发展各异,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各有重点和特色。  相似文献   

14.
李达理 《求索》2010,(7):102-103,125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人和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通过对人和自然物质变换历史过程的具体分析,说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资本同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造成了生产过程和自然过程的对立;马克思主义预言,社会主义社会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但实际上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社会主义的中国应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飞跃。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重点解决的是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绿色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理论力量。推进绿色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全面提升生态意识,完善制度保障,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引领绿色消费新主张。  相似文献   

16.
《传承》2016,(7)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旨在寻求生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代生态环境及其危机的根源。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有自然资源的减少或衰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运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模式,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蕴意深远的新论断。其生态文明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包含了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既与新中国历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又是对自身领导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辩证的、系统的、既尊重历史有关切现实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最高级文明形态,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无论从人类文明形态发展史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现代人类文明结构的角度来说,或是从人类同自然的关系来说,包含生态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都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继承与拓展。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不仅在学术上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也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问题特别是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为社会主义回应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给未来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朱晶  陈玲 《人民论坛》2015,(5):205-207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频发的环境冲突事件,已经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焦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思想的分析,寻求化解中国环境冲突的有效对策,即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提升政府生态治理能力和推动公众的环境参与。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科学的文明观,对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问题具有极强的适切性。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更新了人的发展状态,遵循了文明发展的规律,跨越了“卡夫丁峡谷”,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全新的选择,逐步由区域文明向世界文明延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了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文明形态,确证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系列设想,是共产主义文明形态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