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连干部学刊》2012,28(5):63-63
国家预防腐败局副局长崔海容透露,过去30年,中国共有420余万党政人员受处分,其中90余名省部级官员因贪腐被追究司法责任。  相似文献   

2.
《创造》2011,(12):53-53
近期,中国党政官员频繁调整,各省党委换届的同时,政府系统的官员调整也颇为密集,一批高学历、年轻化的副省部级官员走马上任。中央地方“双向交流”继续成为此轮人事变动的突出特点,此外,学者从政、多名官员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背景也引入关注。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多年,因违犯党纪政纪受到处分的党政人员达450余万人,其中省部级官员近500人,因贪腐被追究司法责任的省部级官员百余人。曾担任过不同层级“一把手”的省部级干部。在改革开放头十年因腐败而受到查处的仅2人,第二个十年增加到15人,第三个十年超过100人。这一增长速度令中央高层痛心疾首。  相似文献   

4.
新闻回放:报载,3月8日,临高县长符永,起实名注册登录海南一家门户网站的社区,以网会友处理政务,“网上的意见是最真实、最没遮拦的,也容易听到真实的意见,上网一小时接受的信息比我跑半年还多”。这引起广大网友高度关注,反应热烈,省内外的媒体也予以积极推介报道。对此,有人肯定、欢迎,也有人质疑、冷望,认为这是在“做秀”。——县长上网,是倾听民意还是“做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中反映一个重要事实:互联网如今已经成为了解社情民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渠道和手段。然而,相形之下,我们现在很多的党政官员、机关干部对这些现代的“玩…  相似文献   

5.
问责制--深化党政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一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问责制的出现与作用 2003年春天,全国有近千名官员(包括原卫生部部长、北京市市长在内)因防治非典"工作不力"而被罢官去职.2004年春天,又出现了一大批包括省部级干部在内的200多名官员,在重大的安全事故和责任事件中,因负有重要领导责任而受到查处与追究.这一来势凶猛的"问责风暴",彰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严肃查处追究失职官员责任的果断行为,在中国当代政治史上"开了中国官员问责制的先河".难怪群众和媒体惊呼,这是从上而下刮起的一场"问责风暴".  相似文献   

6.
视点     
国家预防腐败局:中国民众防腐满意度升至72.7% 5月11日,国家预防腐败局副局长崔海容在香港廉政公署第五届国际会议上说,过去30年,中国共有420余万党政人员受处分,其中90余名省部级官员因贪腐被追究司法责任。据民意调查,民众对防治腐败成效满意度由2003年的51.9%上升到20L1年的72.7鬈,对消极腐败现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认同由2003年的68.1%上升到2010年的83.8名。  相似文献   

7.
姜业奎 《小康》2005,(7):24-25
薄熙来现象并非偶然随着中国经济活动、社会事务的频繁发生,各级党政官员在社会公众面前“露脸”的机会越来越多,从而媒体的相关报道力度也大幅度加大,一直以来给人以神秘印象的官员群体逐渐开始“走下神坛”,为普通百姓所熟悉。更有少数官员,或因其“充满个性”,或因其职务敏感,而得到媒体格外垂青,“明星官员”的称号也因此不胫而走。检验近几年来的对政府官员的信息传达,较早被公众授予“明星官员”称号的,毫无疑问是现任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薄早在担任大连市长时就备受媒体力挺,而随着他每一次登台亮相,总会引发媒体和读者极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沈泉涌 《当代广西》2005,(11):47-48
近一个时期以来,官员因在重大安全事故和责任事故中“负有责任”而受到追究的同时,问责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出现了从追究“有过”官员向追究“无为”官员深化的“庸官问责”新趋势,“出问题”的官员要受到追究,那些四平八稳、无所作为的“庸官”也将面临被罢官去职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回首中国政坛问责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双川 《半月谈》2004,(13):6-10
2003年。包括原卫生部长、北京市长在内。全国有近千名官员因防治非典“工作不力”被罢官去职:原海军北海舰队司令、政委也因海军361潜艇失事事故而降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严肃追究失职官员责任的两大果断动作,在政坛引起极大震动!被认为“开了中国官员问责制的先河”。进入2004年。对失职官员的追究力度不断加大。今年4月以来。又有包括省部级干部在内的200多名官员。在重大安全事故和责任事件中“负有责任”受到追究。形成了又一波来势甚猛的“问责风暴”。最近,随着国家审计署一份触目惊心的审计“清单”的公布。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追究有关部委违规和决策失误责任的呼声再度高涨。  相似文献   

10.
反腐败需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而其中的关节点是要让贪腐官员缺乏逃脱制裁的“安全感”。最高“两院”曾联合发布《关于办理行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再次明确行贿罪追诉标准,规定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1万元以上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多次行贿的,按照累计金额予以处罚。这被诸多媒体解读为遏制官员受贿腐败的重要“利器”。  相似文献   

11.
阿计 《人大论坛》2011,(5):46-46
为了监管党政主要领导干部8小时外的生活,重庆市酉阳县给239名官员发放了一部具有GPS定位功能的3G手机,要求他们24小时开机,接受跟踪监督,如发现违规违纪行为将进行处罚。该办法实施一年来,当地共有82名党政官员被通报批评或诫勉谈话。(4月11日华龙网)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一些政府官员由于自己的不当言论,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有人甚至因此而被罢官。去年江苏南京市江宁区的一位房地产管理局局长,因为宣称要追究主张主  相似文献   

13.
李远夫  IC 《小康》2004,(11):42-43
党政官员海外培训是国家的一种战略举措,这一政府转型期的举措能否为2038年的中国带 来大批"合格"的政府官员和先进的管理政府事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一座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县级官署衙门,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人称“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县衙内的主要建筑物门前都挂有楹联。这些楹联对仗工整,笔法遒劲。大多数是为官从政、为人处事的自勉警世之言,含义深远,发人深省,字里行间折射出官员的品德修养,即使今天读来.仍然不失启迪、警示、教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协商论坛》2014,(9):64-64
近日,有媒体梳理了52起官员免职案例,其中,40名因突发事件被免职官员半数已起复,相隔一段时间走上了其他领导岗位,违纪类型的起复官员占比也达50%。  相似文献   

16.
张艳芳 《当代广西》2004,(20):40-40
世界各国都在讲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政府。然而,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官员们能严于自律便是治本之策。对于政府官员来说,自律不但是一种从政职业道德,也是一种从政行为伦理。自律作为一种从政职业道德,不仅是政府官员对职业准则的遵守,更重要的是公务员要示范普通民众的责任感。一位赴澳大利亚公干的朋友讲了他在那里遇到的一件事情:初到澳大利亚墨尔本时,几位朋友为他接风,觥筹交错,聚会结束时,所有的人喝得都有八九分醉意了。大家都是开车来的,如何回去?一位已  相似文献   

17.
<正> 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责任追究办法》)等四个文件,这四个法规文件的出台,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用人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考查一些腐败官员的成长史,用人部门常常慨叹"当初就选错了人"。这个根源,就在于干部选拔任用制  相似文献   

18.
王国忠 《创造》2016,(6):62-63
正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无论大小都是人民赋予的,无一例外都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从政为官当领导的人,历史上叫官吏,现在叫法比较多样化,军队里叫首长,企业里叫老板,社会上还有人叫"头",现在比较规范和正规的称谓应该是领导干部。在这些叫法中,最通行也最通俗的称谓,应该是"官员"。一、官员的由来在中国古代,成为官员,主要有这样六个途径:一是靠自己。通过自己的刻苦读书学习,参加科举,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层层过关,金榜题名,从政为官。在古人看来,读  相似文献   

19.
自2003年“非典”危机之后,行政问责制、责任政府等概念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领导人的讲话和政府文件中,尤其是2008年掀起一场席卷全国的问责风暴,国内一些媒体把2008年称为中国政治领域的“行政问责年”。“行政权的行使与其公益目的的相偏离的现象是无法避免的”,权力和责任是一对孪生姊妹,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这是现代政府执政的理念。行政问责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报刊揽胜     
部长离任也要进行审计 国务院审计署正在制定一项计划,对包括部长级官员在内的所有党政官员在离职时都要进行审计检查。 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说,该计划旨在形成新的铁腕手段,打击腐败行为。他说;“我们的目的是建立一项新制度,根据这项制度,每位官员在离职或退休时,必须接受审计检查,这将成为例行公事。” 从去年开始,离职官员的审计检查工作已经在全国县及县以下单位和所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开展。国务院审计署正努力将 此计划推广至更高级别的官员。 目前接受离职审计检查的最高级别官员是前中国证监会主席,以及 3月份重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