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廷登 《当代广西》2007,(22):14-14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时,强调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战略部署寄托了亿万民众的新期待,凝聚了执政党的集体智慧,让人心里更加甜美,精神更加振奋。  相似文献   

2.
卢晓中 《前进》2009,(4):22-23
民为邦本,民富国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高度关注。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进建设和谐社会”一系列造福百姓的政策措施纷纷出台,令无数人感受到了党的温暖。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对民生带来的影响,党和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3.
肖兴国 《求索》2008,(8):83-84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这三大建设相提并论,强调要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战略格局拓展深化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战略格局,“社会建设”的概念也随之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社会建设的命题及其目标指向是改善民生,社会建设的提出是我党执政理念的历史超越。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旗帜鲜明地明确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战略部署和价值取向。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既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具体、实际和直接利益问题,又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5.
杨柔坚  杨成功 《群众》2011,(12):82-83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民生”的概念,要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审计要保障社会健康。保障社会健康发展的核心就是要重视民生、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可以为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决策依据、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当好坚强卫士。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可以说,这为真正改善民生提出了具体目标。为此,本刊请有关专家对各界读者高度关注的民生重点话题,作一些解析。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强调“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可以说,这是近年来我国强调民生政策的延续,充分凸现出党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在推进改善民生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政府大包大揽,旧体制回归倾向,应引起高度重视。当前,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是科学进行政府职能定位,注重靠机制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干部队伍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在平时工作中能否真正做到“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的执政基础坚固与否。组织部门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关注民生”的干部队伍,积极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王凯 《中国民政》2008,(2):31-3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出台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党的十七大又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民政部门作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部门,理应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历史机遇,拓宽发展思路,创新管理模式,优  相似文献   

10.
致力于改善民生,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追求。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民生"一词写进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战略举措,把执政目标、工作重点指向民生,标志着我们党和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  相似文献   

11.
《浙江人事》2008,(7):12-15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指示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造就一支结构合理、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一个非常突出的亮点,就是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预示着一个民生政治时代已经到来,意味着中国人民将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获得前所未有的福祉。  相似文献   

13.
“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明确地指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和现实途径。民生是和谐之本,关注民生就抓住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几年,民生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主题。而"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则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主要着力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改善民生: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根本立足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长白学刊》2009,(3):39-43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严重影响执政基础的一种新的社会矛盾。“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化解这一矛盾的根本立足点是改善民生。民生是事关社会发展、社会进步、和谐社会构建,甚至政权更替的关键。改善民生,化解“元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必须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执政政绩;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终目标;着力弘扬务实之风,夯实改善民生的根基;与时俱进地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建立改善民生的制度支撑;不断构建为公共服务的共享保障机制,为改善民生提供稳定的社会保证。  相似文献   

17.
黎昕 《就业与保障》2013,(Z1):84-85
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统筹推进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这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我们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基础上,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8.
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统筹推进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这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我们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完整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并将其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党的十八大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摆在突出位置。按照这一目标和要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然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谢松保 《政策》2008,(3):41-43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就是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预示着一个改善民生的时代已经到来,意味着中国人民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获得更多的神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