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林州市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红旗渠的故乡、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以20世纪60年代修建红旗渠、80年代发展建筑业、9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标志,林州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近年,林州人众志成城谱写创业第四部曲——"美太行",实现经济更发达、城乡更和谐、生态更宜居、生活更幸福的美好愿景。林州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在科学发展上找准定位,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增强工作实效,努力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推进转型升级优化工业产  相似文献   

2.
<正>河南省林州市处在豫、晋、冀三省交界之地,有110万人口。林州是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地,最明显的城市符号就是红旗渠以及红旗渠精神。上世纪60年代,勤劳勇敢的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和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在这过程中孕育了非常宝贵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下,  相似文献   

3.
王军 《人大建设》2013,(7):48-49
近年,林州市坚持产业转型转变、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改善民生,奏响了红旗渠畔"美太行"的最强音。这是林州继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红旗渠"战太行"、八十年代外出从事建筑业"出太行"、九十年代发展工业企业"富太行"三部曲之后,开启的旨在建设美丽家园的"美太行"创业第四部曲。——坚持转型转变,增强城市实力。调结构、促转型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为打造林州经济  相似文献   

4.
电视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当红旗渠修好要放水时,源头的施工者们打来电话,向工程指挥部报告渠水畅流的喜讯,可主管工程指挥的县委书记阎运德听到电话铃声却不敢去接,害怕传来不祥的消息。他向身边的技术员小刘说:“如果红旗渠修成了干渠、废渠,我就从这太行山崖头上跳下去,你将我的碎骨拾起来,埋在太行山下,在坟头前树一块碑,  相似文献   

5.
<正>一渠绕太行,精神动天下。20世纪60年代,中共林县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克服种种困难,在太行山上修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并孕育形成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它不仅是林州人  相似文献   

6.
修不完的“红旗渠”胡方玉关于河南林县的红旗渠过去已写了不少文章。今日所以再提红旗渠,是因为林县新的"红旗渠"的故事打动了我。80年代,林县实施了第二个"红旗渠工程":13万建筑大军打入全国25个省市的250个大中城市、创收40亿元。在北京,几乎每个脚...  相似文献   

7.
手之歌     
手之歌张运山手。60年代,林县人劈山引水靠双手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如今,林县人发扬当年红旗渠精神,靠双手扬帆弄潮,继续描绘着这方热土的锦绣蓝图。林县政协委员、纺纱厂厂长、省纺织系统劳动模范原纲有的手,是千万双手中的伎使者。我了解——他,有一双从小...  相似文献   

8.
电视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 ,“红旗渠”渐渐地又热起来了。多家报刊刊发了关于红旗渠的新闻和旧闻。有的回顾红旗渠的艰苦历程 ;有的盛赞红旗渠的创业精神 ;还有专家学者座谈研讨红旗渠精神与当前现代化建设的消息报道。这对于像我这样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中年人 ,自然感到特别的亲切、特别的令人振奋。可是前两天又在一家报上看到一篇《“红旗渠”水莫乱流》文章。看报先看题 ,这标题还真使我小吃了一惊 :红旗渠水渠中流 ,红旗渠水非洪水 ,咋就“乱流”了呢 ?细读方知 ,所谓“乱”者原非红旗渠水 ,乃其名也。…  相似文献   

9.
<正>过去的林县是一个缺水、生态环境非常恶劣的地区,几千年来没有解决的吃水问题,为什么在20世纪60年代能够解决?为什么当时10万人苦干能够修成红旗渠?1944年林州解放后,共产党让林州老百姓看到了希望。他们对共产党的信仰、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促使他们奋不顾身地支持各种党组织的活动和抗日活动,从此这个地方的人就产生了一种红色精神,在血脉里面种下了红色的基因。20世纪60年代初,老书记杨贵带着林县县委一帮人,宁可苦干不可苦熬,在太行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长1500公里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21,(19)
正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专访时,林州市委书记王宝玉表示,红旗渠精神是创业时期艰苦奋斗的典范,更是林州走向全国乃至全球的特有标签,林州过去的辉煌由红旗渠精神引领创造,未来的理想依然靠红旗渠精神引领实现。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太行山东麓,一条流动的"天河"盘在山腰,这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家住在山间,用水真作难。担水要翻山,吃水似油盐。"这曾是河南省林县(现林州市)人民吃水难的真实写照。20世纪60年代,在这里修建的红旗渠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  相似文献   

11.
红旗渠畔的时代强音林建六十年代震惊于世的人造天河林县红旗渠,今天依然奔腾不息,浇灌着林县的青山大地,哺育着近百万勤劳、坚毅的林县人民;六十年代震撼人心的红旗渠创业精神,今天依然是林县人民建设家园的动力和法宝;六十年代震慑天地、奋战红旗渠的林县妇女,今...  相似文献   

12.
妙语     
《时事报告》2009,(10):5-5
20世纪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砍滥牧乱开荒。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退沙退变模样。21世纪初,产业链上做文章,人沙双赢奔小康。——这首在鄂尔多斯流传的民歌,反映了生态的60年变迁。  相似文献   

13.
<正>人们难以忘怀为红旗渠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们,而更值得大家敬佩的是,历时10年、投资几千万元的红旗渠工程,未发生一起贪污或挪用修渠物资事件,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连账单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去过红旗渠纪念馆的,很难不对一口黑色木箱子印象深刻。那是上世纪60年代修渠时的炸药箱,外观平淡无奇,盖子内壁却贴着一张字条,泛黄斑驳的纸页上,"收据"两个字隐约可辨。这是时任红旗渠工程指挥部组织股股长彭士俊,常年驻守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16,(7)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种凝聚全国人民力量的精神信仰,红旗渠精神至今仍能振奋新的时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众志成城、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体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重视科技、开拓创新是红旗渠精神的保证。只有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使其永葆青春。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曾多次对国外来宾讲,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今林州市)红旗渠。缘于此,周总理生前对红旗渠非常关心,并多次安排国外来宾到此参观。 红旗渠为何令共和国总理如此心挂?一位学者考察红旗渠时的感慨会使我们理解更深:“古人讲‘县集而郡,郡则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如果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每一方土地都出现这样的壮举,共和国该会发生多么辉煌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数万民工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机械的情况下,仅凭双手和简单工具,劈开太行山,在悬崖峭壁上建成了人造引水渠,从山西省境内引来漳河水,解决了60 万人民群众的饮水问题,54 万亩耕地得到灌溉,彻底改变了当地“水贵如油,十年九旱”的恶劣自然环境。红旗渠总长1500公里,全部工程从开始到竣工花了 10 年时间。 40年前,红旗渠展览曾在北京举办,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展览,并给予高度评价。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再度进京的红旗渠精神展,用珍贵的历史照片、沙盘模型和实物及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回顾和展示了红旗渠…  相似文献   

17.
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21世纪腾飞,华西村经过四次跨越,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阎建书 《前进》2005,(7):13-15
武乡被誉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是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长期在这里战斗和生活。在那艰苦卓绝的年代里,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八路军和英雄的太行儿女创建了太行抗日根据地,也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太行精神——以共产党人领导太行儿女展现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展现的百  相似文献   

19.
1996年 6月 1日,江总书记视察林州市红旗渠时,语重心长地讲道:“红旗渠是一个典范,它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现在物质条件比过去好了,但艰苦创业的精神永远不能丢。”在江总书记这一精神指导下,近两年来,林州市委、市政府在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的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把自力更生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把艰苦创业与追求科技进步相结合”、“把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为红旗渠精神注入了鲜活…  相似文献   

20.
杨贵,曾任河南省林县县委书记,他是世界上著名的“红旗渠”修建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他执政求实,敢作敢为,讲真话,讲实话,他领导林县人民苦战10个春秋,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151座渡槽,打通了211个隧道,修建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周恩来总理曾这样向国际友人介绍“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