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传播媒介传播技术发展史,媒介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媒介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极大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传播手段有利有弊,关键在于人的决定因素。在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完成了其对于现实世界的时空超越之后,人类便需要超载自身。  相似文献   

2.
付茜茜 《理论月刊》2023,(5):105-115
智能技术在媒介文化生产领域的应用,不断重塑着媒介文化生产与传播形态,也给媒介消费文化带来新变,并体现着技术与文化之间的深刻关联。从文化理论、传播理论和技术哲学理论视角出发,探究智能媒介文化生产及其消费文化生成,可对智能媒介消费文化进行辩证省思。在技术的驱动下,智能媒介有着多元的文化生产潜能,智能媒介文化生产样态出现了多元与“伪自由”的悖论。基于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关联,智能媒介语境下的消费文化创造着新的技术文化消费神话,能够实现高效的“符号互动”,并形成网络联动效应。然而,仍需警惕智能媒介文化生产及消费对人类心智与思维模式的负面影响,以及潜藏的工具理性与功利价值观对自由意志及反思能力的侵蚀等。总体而言,一方面应塑造整个社会对智能媒介文化生产与创造力的正面认知,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智能媒介文化消费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持理性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3.
艺术媒介不但改变了艺术生产力,也改变了艺术生产关系,从而根本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艺术生产方式。艺术媒介分为口头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相应的,人类艺术的生产方式也可分为口头媒介生产方式、印刷媒介生产方式、电子媒介生产方式。"媒介工具论"对艺术的前景持乐观态度,而"媒介本体论"对艺术前景则持悲观的态度,本文在马克思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不平衡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艺术发展的"适应论"。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各种媒体新技术的发展,黑暗中的人类身体得到呈现和关注,并日益成为各种学术理论话语的焦点.由于身体呈现技术的发展和演变,青少年成为一个新的文化族群被创造.在身体成为各种哲学、美学理论热点的时候,从身体出发并达于身体的现代传播却倾向于将身体逐出人类传播的领地.现代化的传播技术不仅完全改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模式,而且根本改变了身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功能和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人类传播历史中身体、符号与媒介的关系,考察身体在人类传播中作用与功能的演变,指出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众传播越来越忽视了交流的物质现实,即身体;剖析无视身体的符号化传播的社会文化后果;认为在网络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背景的今天,身体在场的人际交流更成为不可能的传播乌托邦,而被誉为后喻文化的网络媒体更成为青少年隐身的理想屏障.  相似文献   

5.
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每一种新媒介的诞生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一次飞跃。进入大众社会后,媒介在技术因素和特定历史语境的双重条件下,对历史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媒介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如何更好地发挥媒介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是新时期广大新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信息传播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技术力量深刻地塑造着后传统社会的生态与情境,并将人类带入了媒介化时代。公共安全高度媒介化正是传播超速发展在社会公共安全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的高度概括。区别于转型社会与风险社会,媒介化社会语境下的公共安全治理倡导公共安全治理的媒介化,核心要义是基于"扩展了的媒介生态系统",剖析媒介变革影响公共安全的机理,建立适应现代公共安全治理的话语系统和解释系统,思索公共安全治理媒介化的目标导向与方法路径,以助于提升媒介化时代的公众安全度、群众满意度、社会和谐度。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深度介入,使我们进入了媒介社会,媒介素养成为媒介社会中公民的基本素养,而媒介素养的获得需要进行媒介教育。本文在对媒介社会与媒介素养教育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历程和现状进行了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8.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兰州暴发以来,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拥有更多元、更便捷的渠道获取各类疫情资讯,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大的助力,疫情得以有效控制。然而,在媒介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媒介化社会中,人类对媒介技术的掌握未必与媒介技术的发展相匹配,与德尔塔变异毒株伴随而来的“信息疫情”同样使人惶恐。如何让公民提高辨识能力,在认知、态度和行为上不会被轻易“带节奏”,杜绝信谣、传谣,就必须重视并加快公民媒介素养的提升,通过政府、媒体、学校、家庭、社会、个人等形成媒介素养教育合力,帮助公民在信息的接收端构筑起防火墙,减少“信息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通过研究媒介技术建构了泛媒介论,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著名命题,分析了媒介技术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关系的深远影响;每一种新媒介技术都是"人的延伸",电子媒介技术使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得以延伸,有必要去了解、预测和影响塑造我们的媒介技术环境。在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日益替代传统媒介技术的今天,解读麦克卢汉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宏树 《求索》2011,(6):210-211,172
传播革命,媒介融合,人类已经进入受众分享传播权时代,如何实施传播权成为考量的核心。新闻传播教育需充分认识媒介融合所导致的媒介变革的过程与规律,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平台等诸多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内容都处于重组与更新阶段。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教育需强调人文社科基础,提升媒介素养,充分认知媒介融合、融合文化、融合新闻、融合受众,强化技术、社会责任、传播伦理在其知识谱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信息时代 ,大众媒介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一方面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在媒介的使用过程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引发了许多负面影响 ,导致受众在信息面前“迷航”。本文通过对媒介的负面效应、媒介管理使用上的不足以及受众媒介素养现状等方面的分析 ,指出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以充分发挥大众媒介的积极作用 ,促进大众传媒业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技术极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和自媒体愈发火爆,媒介融合已经是未来媒介发展的大势所趋,将会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而娱乐属性作为电视的本质属性之一,自从电视诞生之初就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体的呈现形式则是娱乐节目。我国的娱乐节目现状有着收视群体覆盖面广、收视率高、影响力大的特点,但也有着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市场化程度低、模仿成风创新乏力等客观不足。技术在引领着时代。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娱乐节目生产者们必须用紧跟时代步伐,用"延伸"和"融合"中不断前进的全新理念,以指引创新的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肖芃  蔡骐 《求索》2010,(10):82-84
媒介融合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冲撞与协商而引发的一场传媒产业的巨大变革,其影响力的扩散进一步催化了社会文化的变迁。本文从社会变迁和社会互动的视角,梳理媒介融合进程中技术、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等相互交织的脉络,思考科技变革和经济变迁的洪流是如何促进大众传播的受众、产品和产业结构的变迁的,这些变迁又如何孕育了具有多元化、多重性的现代传媒新纪元。  相似文献   

14.
转型期中国媒介文化的困境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之中,中国文化和相应领域的媒介文化,不论在实践模式还是理论精神上,都面临着种种冲突和裂变。而媒介承担了社会象征形式生产与传播的主要功能,意识形态的战场也逐渐以大众媒介为中心展开。中国媒介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在场",对我们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同时保持中国文化独立性,增强我国的文化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真实的媒介伦理并非存在于媒介组织出版的媒介伦理手册之中,而是存在于社会深层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结构之中。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结构,有什么样的传媒体制,就有什么样的媒介伦理,社会结构和传媒体制不变,与之对应的媒介伦理也很难发生实质变化。但是,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可以通过调整和强化最基本的媒介伦理去改变传播理念,改善传播效果,化解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6.
当今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无处不在的社会,媒体对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辐射日益加强,对人们思想、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日益深入。在这个时代,媒介素养已经是执政能力的要素之一,不会和媒体沟通,执政能力就不完整。领导干部学会同媒体打交道,提高媒介素养,既是一项新的任务,也是对新时期干部素质的一项新要求。本文论述新形势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挑战,提出应对新形势下与媒体打交道的有效之举。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符号学、社会学、群体心理学的角度,对电视媒介建构的虚拟情境与文化思维,提出了文化批判。从其传播的特点进行剖析,梳理其媒介的偏向主要体现在直观偏向、娱乐偏向、盲目偏向,并深度反思电视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从而警示众多电视观众对电视媒介进行理性消费。  相似文献   

18.
"御宅族"是指爱好"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和"电子游戏"(Game)的特定人群.本文以媒介与文化的互动为视角来实证考查新媒介环境下青年御宅族的媒介使用和亚文化取向,并进一步探究个人差异、媒介使用行为与亚文化取向之间的关联.研究表明,御宅族群体的网络使用程度普遍偏高,因教育程度呈显著差异,与性别则没有关联;在媒介使用动机方面,御宅族主要倾向于"情感性使用",而非"工具性使用";越是具有二次元情节和耽美向的青年御宅族,愈是重度使用网络.新媒介的广泛应用为亚文化的壮大提供了机会,而亚文化的壮大反过来又为媒介技术的发展创造新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媒介暴力的传播,对青少年模仿暴力行为和学习犯罪技能具有示范性;直接刺激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欲望并降低对暴力行为的抑制;容易异化扭曲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念并影响其性格塑造。对此,应加强大众传播媒介的法律法规建设;严控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空间;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建构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承且密切当代前沿发展的文化体系,为全体公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健康茁壮成长创造优质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媒介为主导的信息社会,媒介化警务工作的发展对人民警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显示,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公安民警主要接触和使用媒介的手段,公安民警普遍对媒介信息持谨慎态度,借助媒介互动、解决问题的频率较低,应对媒体能力较弱,学习意愿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其背后原因包括民警群体宣传缺乏主动性,警媒关系"新旧矛盾"交替出现,提升媒介素养驱动力缺乏,公安机关对媒介素养教育、培训不重视,科学媒体应对机制缺乏等。建议转变传统媒介素养观念,提高媒介素养意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完善媒介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