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安研究》2010,(2):92-93
易石宏在《理论导刊》2009年第8期撰文认为,当前的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严峻就业形势,导致了就业总量矛盾长期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民工潮加剧了城镇的失业问题,为失业保险新模式构建提供了机遇。从制度的视角看,要始终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努力扩大失业保险制度覆盖面;  相似文献   

2.
正加强技能培训是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基本途径记者:一直以来,就业结构性矛盾都是导致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无法回避。您怎么看待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袁良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将长期存在,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  相似文献   

3.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与政府职能走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紧张,出现低层次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困境。其中原因既有高校毕业生“理性”择业的影响,还需要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创造就业机会,加快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合理引导毕业生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汪戎  薛军 《思想战线》2013,39(3):74-78
我国的失业问题长期与经济增长相伴,而且越来越严峻。现阶段我国长期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而总量性失业在长期内将不断消失。政府需通过政策层面的总量因素配合,以结构性调整的措施来解决此类失业问题。其中,地方政府还需进一步关注对于企业和就业者的行为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长虹 《前沿》2003,(4):39-40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的特点 :实际劳动力供给量越来越大 ,实际就业需求量明显下降 ;结构性失业的矛盾突出 ;就业格局发生非稳定性的重大变化。结合经济形势给出了问题的对策有 :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 ,有效提高劳动力的就业和再就业能力 ,缓解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 ,逐步形成市场导向型的就业机制。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为劳动力合理流动提供制度保障。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 ,完善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6.
以劳动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缓解就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分析我国的就业形势,不仅要具体地考察当前,还要认识到当前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是与我国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就业的历史积淀分不开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大、人口绝对数以每年数百万人的规模增长、劳动参与率处在较高水平、年增就业人口多、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就业结构不尽合理,这些因素长期积淀,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改革发展的深入进行,使得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体制转轨的深入进行、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叠加等原因,我国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字,1998年到200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3.1%、3.1%、3.6%、4%、4.3%。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每个季度基本上升一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在2002年最明显,2002年四个季度的统计分别是3.7%、3.8%、3.9%、4%。当前我国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五个方面。一是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失业的潜在风险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成为我国就业压力最大的人群.政策制定者要高度关注大学生的失业问题,未雨绸缪,防范由此带来的潜在社会风险.虽然保持经济增长很重要,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就业水平,但是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社会经济政策要更多地向就业倾斜.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以来,按照“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总要求,江苏深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为经济平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全国及我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形势仍然较为复杂,并逐步向就业领域传导。从高质量就业的总体要求来看,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就业领域的最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攻坚时期,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城镇职工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据估计和测算,到201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3亿人,其次为城镇待业和下岗人员等。今后20年内,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以及城镇失业者的再就业问题,我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国内许多学者专家对解决失业,增加就业开了不少的药方,但是并没有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试图从中小企业发展的角度,探讨中小企业与我国现阶段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扩展的关系,最终为解决当前和今后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知识经济形态正在取代工业经济形态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导性经济形态。随着中国加入WTO,我们将无可选择地面对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知识经济的冲击,已使得结构性失业遍及全球,受此影响,我国的下岗失业问题将会更为突出。面对挑战,必须调整相关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顺利实现就业的结构性调整。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劳动就业工作,各级劳动部门也始终把就业工作列为第~位的任务,坚持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有力地推动了就业工作的发展,确保了就业态势的基本稳定。但是,在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下岗职工、失业职工人数D激增,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同时相当部分下岗职工、失D业人员的素质和择业观念难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D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另外,再就业工程的经费来源严至不足,救济大量的下岗、失业职工和促进其再就业,D仅靠失业保险基金是难以承…  相似文献   

12.
对失业问题的认识及对策研究劳动部就业司司长张小建一、对失业问题进行再认识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减少失业,扩大就业被各国政府列为保持社会稳定和消除贫困的重要目标。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这一目标更是我们共产党人追求的理想。但建国以后我们对这...  相似文献   

13.
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一种困扰世界各国的普遍的社会现象,各国当政者无不把治理失业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认真对待。中国的失业问题,特别是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问题,在当前经济改革的形势下显得特别突出。一、我国下岗失业人口的现状及成因随着改革的深...  相似文献   

14.
岑屹 《人民政坛》2012,(9):36-36
就业问题是延迟退休政策效应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当前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老员工不退休,新员工就业机会必然大幅减少。中国社科院有关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仍供大于求,延长退休年龄势必会占据岗位,进一步加剧就业紧张形势。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政报》2009,(3):20-2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以下简称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6.
就业与失业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特别弱势地位的一部分特殊困难群众的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难点所在。这个群体在就业上必须依赖政府提供就业援助。本文以武汉市武昌区为实例,研究具体承担就业援助工作的城市政府在新的经济形势与社会背景下进行就业援助所面临的新的情况、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以及与之对应的解决问题的可选政策方案。  相似文献   

17.
《北京观察》2006,(4):1-1
赵桂英(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主委)当前我国就业趋势呈结构性变化,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形势很严峻。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大学生择业观有偏差等等。建议高校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  相似文献   

18.
失业问题成因及治理对策杨雪瑜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经济结构发生急剧变化,就业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从1993年以来,尽管各级政府大力开拓就业渠道,基本保证了就业形势的稳定,但是全国城镇失业率仍由2.4%上升到2.6%,且呈现继续上升趋势。我省也...  相似文献   

19.
蒋大国 《政策》2002,(9):6-7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和入世带来的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增强,原有的就业格局被打破,就业供求矛盾,结构性矛盾、体制性矛盾日益显现,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我们通过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求真务实.克难奋进,基本保持了全省就业局势稳定和社会稳定,1998年以来,  相似文献   

20.
隐性失业问题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低效率充分就业制度”的必然产物,随着企业按效率原则配置资源,减人增效,隐性失业问题的公开化也日益得到了各方面认可与重视。但是问题的另一面也随之表现出来,即在隐性失业公开化的同时,隐性就业现象也相伴而生。所谓隐性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