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林军 《警察技术》2004,(3):6-6,35
随着公安部“金盾工程”项目的立项、实施,各地公安机关都在积极筹措资金抓紧“金盾工程”项目的建设。而作为“金盾工程”项目的基础性工程——网络建设,更是成为各地公安机关实施“金盾工程”的重点项目来抓。现就我市在公安三级网络改造中所遇到的问题来谈谈对公安三级网改造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问:什么是“金盾工程”?它的实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答:“金盾工程”即是“全国公安信息化工程”的简称。金盾工程的实质是:应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达到全国公安机关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与综合利用,实现“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目标。金盾工程的意义在于:增强公安队伍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整体战斗力。在网络技术高度普及的信息时代开展金盾工程建设,是当前和未来公安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问:金盾工程的总体目标是什么?答:“金盾工程”的总体目标是,落实“科技强警”战略决策,在现有的公…  相似文献   

3.
金盾工程:航天金盾作为公安部“金盾工程”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多年来一直从事公安信息系统的开发、集成和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4.
“金盾工程”中公安信息系统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亮 《警察技术》2002,(3):13-15
了解“金盾工程”中公安信息系统结构,对更好实施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金盾工程”中公安信息系统分类、应用系统层次结构、应用系统运行模式,主要介绍其内部、外部结构。  相似文献   

5.
对进一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盾工程”一期建设已近尾声,公安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金盾工程”一期建设完成后,公安信息化建设仍然是任重道远。进一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就公安信息通信部门而言,一要认真消化、吸收“金盾工程”一期建设的成果,二要努力提升信息资源的应用层次,三要着力解决公安信息通信部门人才问题,四要加强运行维护机制和信息共享技术体系建设,五要充分发挥信息通信部门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1999年3月16日,公安部召开公安信息化工程“金盾工程”总体设计任务介绍会.在会上。朱恩涛部长助理说,“金盾工程”的建设将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进行,从设计、施工到验收都将实行严格的管理,确保这一工程保质保量地完成.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在技术方案设计及工程承包等方面实行公平竞争、择优选取的方法。为了完成“金盾工程”总体设计方案的投标工作,会议还邀请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设计院、联想等九家国内著名高校、设计院及系统集成商参加,为“金盾工程”评标议标…  相似文献   

7.
上篇介绍了金盾工程的概况,本篇打算结合“金盾工程”里与信息安全方面进一步介绍有关知识。信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和生活方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网络国际化、社会化、开放化的特点使国家的“信息边疆”不断延伸,甚至到了每一个上网者个人。国际上围绕信息的获取、使用和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信息安全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焦点,各国都给以予极大的关注与投入。“金盾工程”作为全国公安工作信息化这样一个大项目,在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8.
2007年5月14日,全省公安科技暨金盾工程会议在省厅指挥中心隆重举行。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第三次全国公安科技会议和2006年全国金盾工程会议精神,表彰全省公安科技和暨金盾一期工程建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以及优秀公安科技成果,回顾总结“十五”以来我省公安科技工作和金盾工程建设情况,分析当前公安科技和金盾工程建设工作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公安科技和信息化工作。会上印发了《广东省公安厅关于加快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的决定》。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召开。出席会议的领导有省委常委、省政协副主席、政法委书记…  相似文献   

9.
2006年12月20日,全国"金盾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在江苏省南京市胜利闭幕.会议全面回顾了"金盾工程"一期建设的主要成果,总结了一期建设的主要经验,并对在全国开展"金盾工程"二期建设任务进行了部署.  相似文献   

10.
论电子警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盾工程”是“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专项计划中的重要工程之一,是科技强警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金盾工程”推进,网上追逃、网上打拐、“网管机制”等发挥出了巨大的“网络效应”,公安机关迎来了一场新的警务革命,公安工作的方式和内容正在一定范围内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指向大致为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许多传统的警务活动向网上迁移,这将引起警务方式的改变,甚至是警务流程的再造,改变(再造)后的状态(警务模式)可以称之为电子警务;一种是部分公安工作的一些对象迁移到了网上(有些违纪违法活动发生在网络上),这将引起警务内容的改变,即所谓网络治安问题,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加强对网络环境下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和治理。为保证金盾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健康持续地发展,有必要对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仅讨论前者,后者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虽是一个认识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概念,但也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本文通过对现代性"传统与现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四个方面"断裂问题"的思考,从该"二重性"中归纳出现代性的"同一性"即时代精神、理性精神、主体精神、发展精神,并尝试性地揭示现代性该四个主题精神的最初意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下发生的"演变",从而关注现代性的"同一性"与加深对现代性"二重性"的理解和认识,给予现代性本质的一种澄明。  相似文献   

12.
“国安会”(及所属“国安局”)在台湾的政治体系里有着特殊的角色与功能。两蒋时期 ,“国安会”是“动员戡乱体制”的产物 ,而“国安局”的特务情治系统是其专制统治中的重要一环。在台湾政治转型时期 ,李登辉操控“修宪” ,保留并将其纳入“宪政体制”中去 ,首次“政党轮替”后 ,陈水扁有将“国安会”扩张为“政务会议”的意图。而由李登辉至陈水扁 ,都在建构“总统制”的“总统”权力 ,对“国安会”及“国安局”的操作是其中的一方面 ,但是由于“宪政体制”的不明晰和政局今后可能的变化 ,至今这仍不能称为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3.
14.
论"治未犯"——关于"溯源防范"与"不管而管"制度的建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对预防犯罪的研究应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并重、东方文化的“心性教化”与西方文化的“行为规制”并重。我国预防犯罪应借鉴中医“治未病”的道理而“治未犯”,即未犯先防、刑后防犯,建立“溯源防范”制度,在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推广源流监控制度,建立“不管而管”制度,即被害人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5.
从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看,实施素质教育、改革高校课程体系具有必然性。我国高等教育原有的“层级构造模型”课程体系形成于20世纪中期,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虽然经历了8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素质教育”取向的课程改革,但仍没有突破原有的框架。要使我国高等教育真正从专业教育模式转变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就必须重新改造高校课程体系,构建全新的“板块构造模型”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6.
田麦久1940年出生于山东青岛市.1964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1982年获德国科隆体育学院体育科学博士学位,是新中国的第一位体育博士.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北京市委主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运动训练学会主任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受聘于清华大学等21所大学任客座教授.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外存在一种从道义上否定核武器的观点。不少学者认为核武器违背战争与伦理本质,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是绝对的恶。这种观点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实践上是有害的。核武器的善恶是人们对研制、使用核武器目的、效果的道德判断,当它被用于善的目的并取得善的效果时,它就是善的。我国研制、发展核武器是善,因为它体现了我国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8.
国学,就其"源"而言,我们可以说,先秦诸子之学,是"国学"演变发展的活水源头;与此相对应,先秦以降,儒、道、佛等学派思想的演进,催生出一系列前后相继的学术思潮,如汉初黄老思潮、两汉尊儒思潮、东汉反神学思潮、汉魏道教思潮、魏晋玄学思潮、隋唐佛学思潮、宋明理学思潮,以及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等等。这八大思潮,前后相继,奔腾向前,组合成"国学"发展演变的汹涌潮流,构成了"国学"发展的宏伟画面。  相似文献   

19.
何林 《思想战线》2006,32(6):71-75
以二元论、二元对立思维定式为基础的研究视角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甚至会遮蔽和阻碍理解“和谐共存”等文化事象。有别于“二元对立”的“多元统一”思维结构和观念模式不仅是一些民族解释世界、处理内部关系的核心结构,而且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和谐共存”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侠客”形象,作为武侠小说的核心因素,被传奇性革命历史长篇小说所继承,并对其进行改造和利用,使之服务于政治,成为革命意识形态的艺术言说方式,传奇性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与曾在新中国被根绝了的武侠小说之间,有着割不断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