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闻业的蓬勃发展,随之兴起的隐性采访也被大学生所熟知并认可。隐性采访已成为揭露社会黑幕的有效手段。但大部分学生对隐性采访抱谨慎态度,这也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对个人权益意识的加强。  相似文献   

2.
对隐性采访及其法律应用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前沿》2005,(1):128-129
隐性采访作为新闻媒介施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 ,其特具的魅力使其得到越来越多记者、媒体和受众的青睐。论文尝试从法律角度对隐性采访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以来,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方式在实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电视从业人员的人文关怀。但这种人文关怀更多的只是实践上的探索,理论上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研究。本文从人文关怀与电视新闻节目的关系入手,从理论上分析了电视新闻节目题材、采访、拍摄、叙述方式、编排、播报方式等多个环节中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正>电视具备多种功能,但在所有功能中所占地位最重要的是新闻宣传。对于编辑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新闻节目,由此可知编辑创新的重要性。电视新闻从采访到播出,整个过程都要根据新闻事实进行编辑等工作,在经过编排取舍处理的同时,还要采取优化组合和观念渗透等方式达到理想效果,使新闻素材二度创作得以顺利完成。由此可见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对电视新闻节目发挥优势起到决定性作用,是提高新闻质量的关键。一、当前电视新闻编辑方面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金菊爱 《人权》2006,(2):32-34
隐性采访俗称“暗访”,其特点是:隐藏采访身份、意图、手段,在被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拉近新闻源,向受众展示出实实在在、有血有肉、鲜活的“独家”新闻,具有最逼真的真实性和较强的可读性、可视性、可听性,因此备受受众青睐,成为媒体重要的监督报道手段之一。目前  相似文献   

6.
<正>电视媒体和其他的媒介相比,在视觉上和听觉上带给人更直观的感受,而电视新闻更是广大群众生活中了解当前大事所必不可少的渠道。目前,电视新闻的种类比较多,各大卫视台都有自己的电视新闻播出,而电视新闻编辑是否起到舆论导向的作用,往往取决于电视新闻对人们的吸引程度,这跟电视新闻的编辑质量有很大的关系。一、电视新闻编辑发挥舆论导向的意义及重要性1.有助于社会和谐我们的社会处于飞速发展状态,在其带动下各行  相似文献   

7.
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劳动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东方广播电台、东方电视台共派出15名记者随团赴会采访,共采访报道大会的各类新闻稿件323篇(其中报纸新闻145篇,广播新闻85条,电视新闻77条,图片新闻16幅),使上海人民及时了解全国人代会的情况。在大会期间,先后有国内外60家新闻单位(其中国内43家,台湾2家,香港14家,荷兰1家)到上海代表团采访。上海市市长黄菊代表在全团审议间隙,应台湾中时晚报记者要求,接受采访并回答了记者提出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仲秋八月,秋高气爽.金桂飘香。四川省举办“放眼看四川”大型国际采访活动。邀请了欧洲、美洲和亚洲共18个国家与台港澳地区的31家电视新闻媒体来四川进行采访。旨在通过媒体向世界展示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所取得的成就,介绍中国加入WTO给四川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四川鼓励和吸引外商投资的系列举措,内容涵盖城市建设、旅游风光、生态环保、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方面,让世界了解四川,让四川走向世界。9月14日和18日,台湾TVBS电视台、东森电视台聚焦德阳,先后采访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绵竹年画、剑南春集团、三国遗址—…  相似文献   

9.
如今,平民化的电视新闻节目已经给电视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传播模式。平民由传统的被灌输对象,转变成为电视新闻的主角,这是新时期电视新闻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的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从电视新闻的平民化这一现象出发,简述我国电视新闻平民化的特征及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并指出所存在的弊端,以使电视新闻能够真正为广大百姓所服务。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力。目前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新闻舆论引导工作的开展机遇主要表现在媒介融合拓展传播渠道与形式,增强观众自主性与互动性,创新内容形态与质量,增强社会舆论守望与引导能力;媒介融合带来的挑战则涉及电视新闻工作理念需要转变,传播压力的不断增大和面临"发声"无力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我国电视新闻工作需要以营销思维开展电视新闻制作与传播工作,以母子节目系统实施中央厨房式工作模式,提高电视新闻整合传播效应,联合新媒体平台新闻节目协同开展新闻传播工作,从而增强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