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中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红色文化蕴含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论述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和乡村振兴,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更提出"要推动振兴乡村文化",使乡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乐东是一个有山有海的黎族自治县,传统的崖州文化、黎族文化、苗族文化,与红色文化相融相通、交相辉映,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由此散发着独特的文明魅力。  相似文献   

2.
刘志刚 《群众》2022,(4):18-19
<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正确处理乡村景观与乡村礼俗、绿色生态与红色基因、乡村文化与城市文明之间的关系,大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让美丽乡村形神兼具、乡风文明。保护乡村景观,传承乡村礼俗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指向和力量枢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精神力量振兴必当先行。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入关键时期,要认识到文化对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化人"的作用,让红色革命文化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精神支撑,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醒村民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人大将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作为,助力乡村振兴。91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二次入闽,全面开展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小池人民以武装暴动等形式为“三打龙岩城”作出了巨大贡献。小池镇也因此留下了大量红色旧址和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5.
<正>地名,是每一个乡村的独特印记,地名文化是乡村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根”与“魂”。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以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为总抓手,探索实施“地名+”创新工程,深挖历史文化、红色地名、乡村地名等地名文化内涵,坚持乡村振兴地名先行、数字赋能、文化助力目标任务,构建“一路一带一脉”建设美好家园新路径,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华文化体系组成部分的吉林文化,总是随着中华文化史的变迁、发展而不断地演变、重构,从而形成、发展自己的文化样态,并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长久的演变历程中,吉林文化不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民间文化和红色文化。吉林文化作为历史发展中吉林地域民众的文化记忆,能够促进吉林人民的情感归属、形成文化认同,增强凝聚力,有助于铸牢乡村振兴之魂,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助力乡村成为留得住乡愁的乡村,让现代化成为有根的现代化。从马克思主义文化史学强烈的现实关怀出发,注重史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梳理吉林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与现实,以此从学理层面透视乡村振兴问题,对助力实施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徐蓓 《群众》2022,(12):33-34
<正>美丽乡村既要“塑形”,更应“铸魂”。以厚重的革命历史汇聚起的红色文化,不仅是时间积淀下最醇厚的底色,更是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2021年初,中央组织部、财政部组织开展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工作,江苏共13个行政村入选,苏中老区海安市雅周镇东夏村上榜。自确立为红色美丽村庄试点以来,东夏村强化规划引领,优化布局设计,挖掘红色资源,带动产业发展,打开“红色村”建设新局面。一支饱蘸“红色基因”的画笔,在东夏土地上浓抹细描,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相似文献   

8.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智慧源泉和内生动力,是基于当下我国乡村文化日趋衰落现实的自我觉醒与积极应对,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复兴。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内涵是对中国乡土社会、乡土文化的极大弘扬,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体系,为世界文化多元性提供中国样本。应全面系统分析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内在逻辑关系,积极探索乡村道德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方式、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强化乡村传统文化生产性保护,是构建完善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张森 《人民论坛》2023,(17):104-109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要保持乡村文化的连续性,坚守乡村文化的伦理性内核,坚持乡村文化的整体性,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实践层面,乡村文化振兴应坚持农民、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文化发展策略,即坚持农民主体,强化家庭本位,推动社区“重建”。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实现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应引入"家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家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努力探寻乡村振兴战略下"家文化"建设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1.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不仅是农民重构自我与乡村文化关系的有效路径,更是乡村文化赢得生存空间、走向未来、实现振兴之道。农民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主体,其文化自信程度必然影响到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与结果。受乡村文化生存环境改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缺失、文化主体意识薄弱、文化情感淡化、文化认同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的乡村文化自信日益缺失。构建乡村文化自信应从重塑乡村文化生存环境、增强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培养和提升农民文化认同感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21,(21)
正三晋大地的红色乡村,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故事。穿过历史,这些有故事的村庄,正不断拓展延伸红色文化乡村产业链,努力蹚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中条山麓,涑水河畔。仲夏时节的河东大地处处绿意浓浓,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横水镇柳庄村,绵绵细雨过后,庄稼地里的农作物更加生机勃勃。进入村庄,面前是规划齐整的巷道、粉刷一新的房屋、设施一应俱全的党员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振兴作为这一战略的铸魂工程,成为新时代的一个重大课题。近日,海南印发《关于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助力海南乡村振兴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融入于海南乡村振兴的各阶段、全过程。这要求乡村振兴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尤其是乡村文化自信。近年来,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国家文化惠民政策的支持下,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21,(6)
正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文化振兴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理念,落实相关政策,加大人才培育,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文化不能缺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新东方》2021,(1)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从乡村文化振兴的视角出发,分析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生态功能区乡村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探索在确保证生态良好的前提下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与生态资源,促进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性文化的深度融合,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从而更好助推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生态功能区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根据民政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统一部署,今年3月,区划地名司启动"保护地名文化、记住美丽乡愁"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提升行动。行动立足于发挥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在乡村地名方面的数据信息优势,推动乡村地名在互联网地图"上图",便利乡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群众出行交往,助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加强红色地名文化宣传与乡村地名信息更新,不断深化地名公共服务。目前,行动推进顺利,成效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7.
正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中国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在当前我国大力振兴乡村的背景下,乡土文化的价值亟待被重新认识。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流动,越来越多的"空心村"出现,使得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日益丧失,乡土文化传承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乡村文化  相似文献   

18.
梁丽萍 《前进》2023,(12):56-58
<正>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总书记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指导和遵循,也进一步强调了乡村文化建设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作为乡村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乡村文化植根于千百年来赓续不断的农耕文明,  相似文献   

19.
正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为乡村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和航标。如何认识和理解乡村振兴中经济和产业发展与文化的关系问题,避免简单地用乡村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代替乡村振兴,已成为破解乡村振兴实质和内涵的关键所在。在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振兴问题上,需要正确处理和破解有形层  相似文献   

20.
正红军长征走过的偏僻山寨,留下的红色遗迹,已被开发成旅游景点,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留下了精神地标,带来了经济效益,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红色基因"是桂林和广西人民经久不衰的精神力量。世人皆知桂林美。山水桂林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红色文化同样光彩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