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素质提升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卫东  乔庆智  王丽君 《前沿》2013,(11):20-24
我国的城市化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呈现出崭新的特点和飞速推进的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批村民变成居民,农民变成市民,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着力提升市民素质,把广大农民培养成合格的现代城市新市民,实现城市化推进与市民素质提升的良性互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课题选取了呼和浩特市为例进行调研,同时参考了全国一些典型城市的工作做法,分析了在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素质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新市民素质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城镇化的发展带给农民翻天覆地的变化。失去或离开土地的农民成为城市中的新市民,不再依靠土地为生。他们在城市中的身份权、就业权、子女受教育权等问题关乎到新市民如何适应城镇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等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从新市民众多权利中选取户籍制度、就业权、子女受教育权等侧面,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3.
海曙:创新“新市民”教育培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居住、谋生创业,成为城市的“新市民”。加强“新市民”的教育培训是社区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广大进城农民工提升自身素质、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共享城市文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蒋飞云 《创造》2019,(7):29-32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和失地农民逐步成为城市新兴社会群体新市民。受农村教育、科技、文化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新市民文明素质相对较低,与城市文明发展严重不相协调。  相似文献   

5.
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出台,为包括女性在内的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了市民化的政策路径,也使农业转移女性人口群体的城市融入出现新的趋势与特点。文章基于新的时代背景,聚焦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女性新市民融入城市社会的问题,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这一群体城市融入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从社会政策的视角探讨促进女性新市民城市融入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视野中的城市化新市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聂洪辉 《桂海论丛》2004,20(5):53-55
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民市民化。在城市化过程中,总是伴随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从而变成市民。城市化新市民在转变为合格市民的过程中,因为外界环境条件和他们的心理都会发生剧烈变化,所以必然要面临各种冲突和社会失范。通过社会调适城市化新市民的角色冲突,改变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和建立新社区等可以使他们能尽快地适应城市生活,早日转变为合格的城市居民。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常州市农村进城入镇的务工人员和外来民工日益增多,他们已成为我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由于各种客观原因,他们在文化基础、劳动技能、言语行为、法制意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求职就业、社会保障和子女上学等方面有时也得不到公平对待,侵害新市民妇女合法权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为贯彻落实省妇联提出的实施“百万妇女大学习”、“百万妇女大创业”和“百万妇女大转移”三大行动,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在服务大局中的积极作用,尽一切可能在提高新市民的综合素质、竞争能力及创业…  相似文献   

8.
王永利 《人民论坛》2012,(17):202-203
新市民社区教育问题是苏南在"十二五"期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我国新市民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新市民社区教育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新市民社区教育管理机制上不断创新,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建立健全新市民社区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9.
要使新市民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政府应该更多地为新市民群体创造各种条件,让新市民能够更方便地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同时,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对其从就业观念、文明素质、法制理念、理财意识等诸多方面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真正在城市扎下根来,并且从心底里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0.
李培林为该书所撰《序》中介绍说:“本书以新市民社会管理为中轴展开,分析和阐述了新市民的经济管理、政治管理、生活管理和教育培训。在经济管理方面,探索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工的劳动管理和劳动权益维护、新市民活跃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新市民经济的科学发展等。在政治管理方面,研究了新市民的思想政治工作、政治参与、政治管理和综合治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日前,就2016年和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作出重要部署,将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列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并将推动城镇化政策的启动点落在“新市民”身上,提出加快农民进城步伐,帮助农民搭乘城市化“列车”.  相似文献   

12.
正一、"新市民"概念提出的背景和解析(一)学术层面对新市民概念的解析农民工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江苏省南部,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后期,苏南地区地少人多,土地无法解决生计,于是出现农民开始以自办乡镇企业和  相似文献   

13.
这篇调研报告抓住了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并且成为城市产业大军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城市人口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何让这些“新市民”融入城市,新老市民和谐相处,事关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城市的形象。对此,决不能置若罔闻,掉以轻心。江苏省昆山市委、市政府的做法,值得借鉴。本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14,(9):55-56
<正>长期以来,随着苏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张家港市新市民数量快速增长。新市民的大量涌入,给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带来了一系列的压力和挑战,如何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更快地融入第二故乡,成为了当地政府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早在2004年,张家港市就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并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初步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同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流动  相似文献   

15.
韩家兴 《群众》2013,(3):14-14
南湖家苑社区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街道,是由武进国家高新区投资、新市民受益、服务于园区企业的后勤保障基地。目前已有13000多名新市民常年入住。作为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南湖家苑社区以"关爱新市民、构建新家园"为主导,探索出一条服务为本、道德引领、自治管理的新路。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我国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农民市民化现象十分普遍,而城乡文化理念融合又是农民市民化的关键一环。因此,促进城乡文化融合与城市文化理念培育成为农民城市化的必然要求。为此,政府要将新市民城市文化理念的培育纳入农民市民化体系中,城市社区要积极包容吸纳新市民,新市民自身也要主动学习城市文化,积极内化城市文化价值理念,三者形成合力,共同培育农民城市文化理念,完成农民"新市民"身份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半截子城市化”进程,从物质环境建设看,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让人产生一种幻觉,似乎中国与发达国家已无区别,但从人口迁移角度看则不然。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长期坚守城乡二元分治结构,不断迟滞重建城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资源流动的正常途径,导致物质空间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脱节。一方面,乡村人常年在外打工,又不能在城市定居;另一方面,中国爆发式的城市化进程及其财富积累很大程度上以土地作价获得,农民日益失去家固。  相似文献   

18.
吴天宝  常征 《人权》2005,(1):27-30
2004年6月23日至30日,中国人权研究会调研组去上海市和江苏省无锡、镇江、常州等地调研、考察进城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状况。调研实践表明,这四个城市在进城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做出了可喜业绩,已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创造了良好经验,特别是无锡等苏南各地一大批进城农民工已转变为新市民,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地方政府的"新市民理念"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尤为喜人,显示出进城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良好前景,展示出妥善解决城乡两元结构矛盾的一条光明出路,以及人权保障水平大幅提高的可喜状况。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7),采用O-Logit模型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涌现的“新市民”就业稳定性与其信息素养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作出了统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新市民的信息素养总体上表现出了对其就业稳定性的正向影响,但(异质性检验显示)其显著性因新市民的所处地区、性别和受教育程度而异。具体而言,东部地区新市民中的显著性甚于中西部地区新市民,男性新市民中的显著性甚于女性新市民,高学历新市民中的显著性甚于低学历新市民。  相似文献   

20.
李鸣 《当代广西》2011,(11):52-53
一、加快发展贵港现代物流业势在必行 在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有发达的物流业与之相适应、相配套。因为,工业、农业发展了,城市人口增加了,必然要求扩大贸易、销售、消费的规模。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物流业,就没有现代化的城市。发达的物流业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