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人物简介冯骥才,男,1942年生,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和教育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等职。问:您多部优秀文学作品的主人公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或市井人物。您缘何对普通人的命运尤为关注?这反映了您怎样的一种文学观?您写他们寄托着怎样一种理想?  相似文献   

2.
肖辉龙  彭婷婷 《创造》2013,(9):36-37
冯骥才:别拿历史做文章"省委书记能站在一个历史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城市的问题,对于一座城市的长期发展,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全国政协常委、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冯骥才认为,很多历史经典、历史重要遗存的消失,使一个城市失去了个性,世界上很多先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国家,在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也经过了类似的无情的破坏。"这种破坏不是人为有意识的破坏,而是人们没有一个认识高度,没有历史的眼光。历史的眼光不是站在现在看过去,而是站在现在看明天,从明天看,我们哪些东西不能没有。"冯骥才认为,知识界的人总是很关注文化,并会对文化更敏感,"整个社  相似文献   

3.
冯骥才:别拿历史做文章 "省委书记能站在一个历史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城市的问题,对于一座城市的长期发展,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全国政协常委、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冯骥才认为,很多历史经典、历史重要遗存的消失,使一个城市失去了个性,世界上很多先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国家,在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也经过了类似的无情的破坏. "这种破坏不是人为有意识的破坏,而是人们没有一个认识高度,没有历史的眼光.历史的眼光不是站在现在看过去,而是站在现在看明天,从明天看,我们哪些东西不能没有."冯骥才认为,知识界的人总是很关注文化,并会对文化更敏感,"整个社会应该有文化自觉,知识界也应该有文化先觉,但我们也特别希望领导层、决策层,也具有文化先觉."  相似文献   

4.
20多年前,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用文笔和画笔记录着天津最原汁原味、最活灵活现的市井民俗、生活百态。而近些年来,冯骥才正为构成中华文化半壁江山的民间文化,不但未能得到系统的整理和保护,反而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消亡的危险而奔走呼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忧心忡忡,他说:“现在的抢救速度远远赶不上消失的速度。如果文化消失了,民族也就没了。”于是,他不遗余力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超大国家,不可能设想,这个国家的人全部居住在城市。乡村如果消失,中国文明也就必将毁灭近日,在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一直致力于民俗文化研究的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就古村落保护问题展开对话。冯骥才指出,五千年历史留给我们千姿百态的古村落的存亡已经到了紧急关头。对此,温总理表示  相似文献   

6.
魏寿昆肖像     
<正>选自《民主科学之魂——书画九三学社先贤》第一辑北京九三书画院编学苑出版社魏寿昆(1907-2014),九三学社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八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创始人之一,北京科技大学建校元老之一。曾任北洋大学教授及工学院院长,天津大学副教务长,北京钢铁学院教务长、副院长等。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七十余载,培养了大量冶金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7.
高兴 《学习与实践》2012,(6):130-135
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冯骥才是著名的城市文化保护者,他的城市文化意识在时间向度上表现出开放与建构的品格,同时强调城市文化的历史性和空间性相统一,尤为重视城市文化的时间意义和空间价值。冯骥才对于天津这座城市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感,天津历史文化在他看来是东西方文化交融和碰撞而构成的一种"奇异的创造"。冯骥才痛惜天津旧城遭遇"建设"性破坏,他将信念化为行动,通过文化"抢救"和文学创作来记录和描述天津的历史文化,彰显了当代中国文人的智慧、良心和使命。  相似文献   

8.
薛峰 《传承》2009,(17):51-51
在天津,不知道冯骥才的人可能很少,他那1米90多的大个子一出现在街上,便有人喊:大冯,忙嘛呢?来套煎饼馃子吧!大冯的确是忙,特别是近几年,他很少老老实实地在家呆着,要么到处开会,为保护民间文化奔走呼号;要么跑到乡村田野,亲自寻访民间文化遗存。为此有人说他疯了,爱走"偏道"。而冯骥才不屑一顾,只管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机关后勤》2008,(1):F0003-F0003
北京大千田能地温水源热泵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地温中央空调系统研究、开发、设计、施工、安装的高科技技术企业,与天津大学热能与制冷工程系合作组建了天津大学一北京大千地热与地源热泵工程技术发展中心。  相似文献   

10.
天津。一座旧楼内。冯骥才工作室。 国画、艺术品、古董充满了视野,诸多中外文版本的冯氏作品,陈列了作家的心路历程,茶几上、沙发旁,石雕、彩陶、木雕、古家具,各种来自民间的收藏品,组成了一个大俗大雅的空间。 冯骥才,经常变换着角色。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教授,还从事收藏、民俗研究等,从里到外是个大忙人。 在北京开会期间,追访他未成。我们又追到了天津。终于能落座沙发间,听他纵横挥洒地谈说,感觉如他身边的氛围一样,大俗大雅。 眼下,最令冯骥才关注的,莫过于他正在全力推动的一个浩大工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我们的话题也就由此切入。 说“抢救”一点也不为过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注意到,您在许多场合,都强调“抢救”这个字眼。我们的民间文化,真的那么微弱,到了需要抢救的地步吗?  相似文献   

11.
2007年8月1-4日,由中国妇女研究会和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福特基金会资助的"第二届全国公共管理与社会性别论坛暨师资培训"在天津大学举行.国内外多所院校的120名专家学者和中国妇女研究会、天津市妇联的领导以及福特基金会的项目官员等出席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机关后勤》2007,(11):F0004-F0004
北京大千田能地温水源热泵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地温中央空调系统研究、开发、设计、施工、安装的高科技技术企业,与天津大学热能与制冷工程系合作组建了天津大学——北京大千地热与地源热泵工程技术发展中心。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机关后勤》2007,(9):F0003-F0003
北京大千田能地温水源热泵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地温中央空调系统研究、开发、设计、施工、安装的高科技技术企业,与天津大学热能与制冷工程系合作组建了天津大学——北京大千地热与地源热泵工程技术发展中心。  相似文献   

14.
郑天维, 1956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被分配到水电部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工作, 1962年调往信阳水利勘测设计院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后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先后担任信阳水利设计院副院长、院长,信阳水利局副总工程师等职。 1994年 6月,郑天维加入九三学社,次年九三学社信阳支社成立时当选为支社主委, 1999年九三学社信阳市委成立后被推举为名誉主委,同时还担任信阳市政协常委、信阳市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建言献策 尽职尽责 流经信阳市区的河可以说是信阳市的宝贵财富。但 1996年前,由于没有很好地治理,河并没有给信阳人带来舒心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机关后勤》2008,(3):F0003-F0003
北京大千田能地温水源热泵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地温中央空调系统研究、开发、设计、施工、安装的高科技技术企业,与天津大学热能与制冷工程系合作组建了天津大学——北京大千地热与地源热泵工程技术发展中心。  相似文献   

16.
<正>仲夏时节,笔者来到天津大学,走访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先进纳米技术中心主任刘昌俊。刘教授的实验室位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联合楼内,是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的一部分。一走进实验室,我们马上感受到了浓浓的学术气息:过道墙上,除了展示一帧帧科研成果照片,还有来访知名学者、实验室在读学生和毕业学生的照片;实验室里,师生们聚精会神地操作仪器、开展实验、分析数据,气氛紧张而融洽。我们向刘教授说明来意后,他从攻读硕士学位开始,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2006年8月26-27日,由中国妇女研究会、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首届“社会性别与公共管理论坛”在天津大学隆重举行。此次论坛旨在通过对社会性别的研讨,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将社会性别的观念、框架和方法与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相结合,通过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公共管理教育,提高我国政府在公共管理和治理方面的社会性别主流化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妇女研究会秘书长、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谭琳教授,全国MPA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朱立言教授,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纪检委书记邢敏教授,天津市妇联…  相似文献   

18.
上海作家姚育明历时五年著就的新作《手托一只空碗》近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全书共十五万字,书中插图皆为作者自己所绘。作家王蒙、陈忠实、冯骥才、史铁生、杨显惠、吴亮以及艺术家陈心懋皆对该书作出好评。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春节越来越近了,很多人又犯起了愁:“如今这过年可是越来越没意思了!”就连大作家冯骥才也急了,近日在《求是》上撰文呼吁“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是承载我们民族亲和力与凝聚力的载体……不要被外来文化和商品化的冲击所打倒,要留住我们的根!”冯骥才是天津人,早就听说天津的“年味儿”一直以来都是比较浓的,不仅有全国闻名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热闹的古文化街,更听说现在那儿正在开展纪念天津设卫筑城600周年的活动,形式丰富多采,再加上浓浓的“年味儿”,一定会别有一种情趣。于是,记者决定到天津实地探访一番。…  相似文献   

20.
知名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日前在第三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论坛上说,“清明不只是扫墓祭拜,这一天里还有插柳、蹴鞠、放风筝的风俗。当这些民俗消失殆尽时,清明节的内涵也将随之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