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实力的重要资源,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为传承和保护先人的智慧与文明所付出的努力和行动。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2.
明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村落是北京3000年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象征,是北京农耕文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呈现地和代表性文化空间。同时传统村落也是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石,是全市人民的精神文化家园。北京郊区拥有一批富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建筑风格的传统村落,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保护和重视。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村落是北京3000年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象征,是北京农耕文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呈现地和代表性文化空间。同时传统村落也是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石,是全市人民的精神文化家园。北京郊区拥有一批富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建筑风格的传统村落,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保护和重视。  相似文献   

3.
乔丽 《前沿》2011,(7):179-181
生态文明是内涵丰富的文明形态,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由人类、环境、资源能源三大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构成的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其内含在生态文明大系统之中。本文基于生态文明的理论,阐析了生态文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薪火相传。作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的博物馆,不仅记录了人类文明的足迹。而且体现了历史、文化、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社会文明的窗口。  相似文献   

5.
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 繁荣发展草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并提出,让“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是城市律动的时代音符,更是无法割舍的历史传承,当人类传统在钢铁文明碾压下变得一无是处时,返璞归真便成为一种本能。通过对城市文明中文化的价值认知、对立碰撞、回归解构进行诠释,可以重建文化自信,让文化意识真正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价值。城市文明的文化价值诠释与认知文化是城市经久不衰、历久弥  相似文献   

7.
濮飞飞  樊嘉禄 《传承》2011,(15):60-6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人类滋润心灵世界、值得倍加珍惜的精神家园,它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运用计量学研究方法,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统计出一般性规律,能更好地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并以此提出相关性建议,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已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处岭南的客家围屋,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地域特质,是古老农耕文明中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为何迟迟未见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环境文化包含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观念、理念等,是建设可持续社会的文化基因。环境文化旨在使人类树立牢固的环保理念,并通过文化的内在力量规范人们的生产、建设、消费等行为,使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危害。环境文化通过建立一种遵循自然法则的环境伦理,对现存的经济增长模式、消费方式、资源稀缺等问题重新进行思考和定位,从观念上破解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的两难选择,引导人类由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人类自我拯救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兵 《桂海论丛》2013,29(5):13-20
生态危机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经济发展的"负外部性"使传统经济发展成为一种自我毁灭的癌模式。生态文明需要系统思维,需要超越传统发展观狭隘的思维模式,科技并不万能,生态文明不能完全依赖科技发展。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是有内在限度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别无选择的历史选择。人类未来可持续地生活应该是一种简约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其发展目前面临着空心化、文化流失等问题。贵州榕江县栽麻乡及该乡大利侗寨、宰荡侗寨是第一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寨,本文以这两个村寨为调研对象,探究传统村落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完善乡村治理、保护传统村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优秀农业文化遗产均为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宝贵财富。中国农耕区现存大量的农业文化遗产,但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大多因为缺乏创新而难以转换为经济效益,甚至有的濒临失传。湘西苗族"子腊贡米"就是典型案例。子腊米曾进贡清代宫廷,具有较高的品牌声誉。但因生产规模小、产量低等原因,在20世纪社会历史进程中传承受阻,传统种植规范和保种制度的支持都面临诸多困难,以至于产品质量、品牌感召力和公信度都远不如往昔。因此,发掘整理其传统种植规范,推动原种复壮,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实现其种植工艺的创新,才能有效提升品牌的市场公信度,使之转化为经济效益并焕发新的生机,为当地脱贫攻坚和生态维护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盛敦荣 《中国发展》2013,13(3):38-43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着力点和内生动力.书法教育具有育人育德、文化认同价值、文化传承价值、文化创造价值的社会功能,开展书法教育,将大大增强国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提高中国文化的传承力、传播力与影响力.加强书法教育,将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该文认为,书法教育必须坚持四个“结合”,即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相结合,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与教育体制改革相结合,增强书法教育制度保障;与资源整合相结合,在创新活动载体中提升书法教育成效;与中国文化传播相结合,促进世界对中国先进文化的认同进而提升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引起重视、提高认识、科学管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布依族地区文化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在布依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中注重开发利用布依族“显在文化”资源 ,正确处理好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突出民族文化特点与实现大众化、突出景点文化主题与综合开发利用、旅游“旺”季与“淡”季、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对布依族地区旅游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江涛 《桂海论丛》2006,22(2):88-91
耕读传家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以村落社区为文化地理空间,以家族为单位的乡民自发读书学习、耕读结合的教育习俗与文化传统。耕读传家习俗是文化濡化的一种重要机制和实践,它不仅具有文化传承的巨大功能,而且可为今日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深刻的启示。广西灵川县江头洲村文化教育习俗的养成就是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7.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利主体不明确的情况下,传承人作为某项传承项目的"代表",存在着知识产权落到其身上的可能性。通过对42名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调查,了解传承人的知识产权意识、知识产权持有及保护状况,认为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与非遗的产业化发展高度关联,保护的对象(客体)主要是知识产权所衍生的利益,很少涉及非遗项目本身。传承人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可能带来市场垄断、传承受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陈红玲 《桂海论丛》2013,(3):105-109
在文化产业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对京族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和发展文化产业,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力求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发展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在对京族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遗产保护、遗产教育、文化创意和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等几个方面,提出京族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古老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而智慧的仡佬人创造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类文化遗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了仡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特征和文化意识。但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文化趋同化加强,仡佬族表演艺术类非物质遗产正逐步淡出人们视野,其保护与发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贵州体验旅游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传统单一的观光旅游而是希望从深度体验旅游中获得独特的感受、拓展开阔的知识、获得丰富的心灵滋养.贵州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开发体验旅游产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与旅游产业结合.科学保护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开发贵州体验旅游资源的关键就在于改变贵州旅游产品的思路和模式,变以"大量销售"为主导的观光旅游产品模式为"深度营销"为主导的体验旅游产品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