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53条第二款对我国的证据确实充分标准进行了界定,首次将排除合理怀疑引入,丰富了证明标准的内涵,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不同法系及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刑事案件证明标准进行比较和梳理,对如何理解和适用刑事诉讼法第53条"证据确实充分"标准及"排除合理怀疑"标准进行了分析。提出正确把握"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必须遵循的逻辑规律,并就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刑事案件多层次证据与证明标准做出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53条第二款对我国的证据确实充分标准进行了界定,首次将排除合理怀疑引入,丰富了证明标准的内涵,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不同法系及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刑事案件证明标准进行比较和梳理,对如何理解和适用刑事诉讼法第53条“证据确实充分”标准及“排除合理怀疑”标准进行了分析.提出正确把握“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必须遵循的逻辑规律,并就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刑事案件多层次证据与证明标准做出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枣庄市公安局台儿庄分局:你局2007年5月10日提请批准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谢某涉嫌故意毁坏财物一案,经审查认为,现有证据足以证明犯罪嫌疑人谢某有故意毁坏财物的犯罪事实,但是采取取保候审措施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无逮捕必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60条、68条的规定,不予批准逮捕。  相似文献   

4.
正《刑事诉讼法》经过修改之后,第五章证据部分的法条个数由原来的8条增加到16条。其中,"尊重和保障人权"首次写入,明确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还增加了有关非法证据排除的一系列规定。修改后的刑事诉讼证据制度更具有操作性,逻辑也更为科学、严谨。关于证据的概念和形式《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不同于原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的规定,说明  相似文献   

5.
唐世齐  焦俊峰 《求索》2012,(1):143-145
目前我国对证据概念问题采用了在立法中予以定义的方式,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对法定证据概念采用了事实说。2011年全国人大法工委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对证据概念进行了修正,如果相关条款最终得到通过,我国法定证据概念将由事实说转变为材料说。但无论事实说还是材料说,均忽视了证据使用的程序背景,没有从诉讼是一种论辩程序的角度来分析证据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借鉴似真证据理论思想,承认证据的似真性,将证据概念问题置于诉讼的对话框架之下进行研究,提出证据是"通过似真推理推出,被用于说服诉讼主体理性的接受诉讼结论的命题"这一新的证据概念。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将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六条的证明标准"证据充分确实"具体化为三项内容。同时,这一标准同一性地体现于《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条、第一百七十二条和第一百九十五条,即作为侦查机关移送审查起诉、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和人民法院审判的判断标准。这样的法律安排体现了《刑事诉讼法》第七条规定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中公检法刑事诉讼中互相制约关系的新趋向:从重正向制约到重反向制约,重笼统概括制约到重具体规范制约,重实体制约到重程序制约。  相似文献   

7.
季云起  唐旭 《公安研究》2012,(11):37-40
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诉讼证据部分作了重要修正。声音资料作为证据的法律地位全面确立,由此也直接促成了声纹鉴定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有关部门应在新《刑事诉讼法》证据理念指导下,认识电子数据与视听资料的区别,促进声纹鉴定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诉讼活动,为建设和谐的法治社会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六、“隐形沉默权”的影响和认识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3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但没有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沉默权。相反,《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虽然《刑事诉讼法》关于供述义务的规定显然与刑事司法的国际标准不相一致,但更符合我国目前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控制刑事犯罪的实际需要。可是,长期下去对促进取证行为的合法化、文明化也没有多大帮助,而且会助长诉讼活动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过分依赖心理,而这种…  相似文献   

9.
2018年10月,新通过的《刑事诉讼法》增加了刑事缺席审判程序一章,以加强国际反腐败工作和提高司法效率。由于缺席审判程序诉讼构造的特殊性,应当对适用的证据规则和证明标准进行合目的性的调整:设置一个较低的证据能力关联性的准入标准,扩大证据来源,通过传闻证据派生出其他证据;采取整体主义的证明模式,将隐蔽性书证扩大解释为被告人供述;以及根据诉讼阶段采取不同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10.
庭前会议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于2012年修订后在第182条第二款中新规定的程序,随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刑诉法解释”)第183条、第184条就召开会议的范围、会议的内容等作出列举性规定。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标志着中国特色的庭前会议程序就此确立。  相似文献   

11.
李蒙 《民主与法制》2013,(27):16-19
庭前会议在中国是个新事物 2012年修改通过、2013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第二款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  相似文献   

12.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五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文本。”  相似文献   

13.
法律问答     
法律问答编辑同志:《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中“违反前款规定”是指违反四款中的其中一款,还是四款都应具备,请解答。江西钟浩钟浩同志: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6条的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第一款的规定其中一项的,就可以没收保证金。又根据公...  相似文献   

14.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五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文本。”  相似文献   

15.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五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文本”。  相似文献   

16.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五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文本。”  相似文献   

17.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五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文本。”  相似文献   

18.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实施半年来,对深化刑事司法制度改革,保证准确、及时惩罚犯罪,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司法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研讨,认真加以解决。对逮捕条件中"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理解刑事诉讼法第60条规定了逮捕的基本条件。"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是对犯罪嫌疑人采取逮捕措施起决定作用的实质要件。对此,有关司法解释有三种理解。一种意见是:逮捕条件放宽了,无论任何一种证据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也即只要有证据证明,就达到了逮捕的条件。第二种观点认为:必须是确实、充分  相似文献   

19.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五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文本。”  相似文献   

20.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五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