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豫政办[2013]95号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省"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河南省"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中央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相似文献   

2.
第一部分中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一、中国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与趋势 二、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三、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相似文献   

3.
建设绿色北京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关乎全球共同利益和人民福祉。当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正逐步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4.
从“低碳经济”到“低碳城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之路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来看,中国一直都以积极态度研究、讨论、制定、并实施有关政策,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对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1992年6月,我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同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批准了《公约》,中国成为该公约最早的10个缔约方之一。2008年7月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  相似文献   

5.
丁丁  马涛 《小康》2013,(10):26-27
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保障,立法要处理好相关法律间的协调性问题,解决好适用性差问题,立法要能满足应对气候变化需求,以实现立法价值的最大化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保障。为适应国内外形势和发展趋势,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做出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部署,我国近期启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工作,旨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建立  相似文献   

6.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省节能(应对气候变化)办制定的《福建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7.
围绕气候变化问题的道义竞争凸显西方大国的战略取向近年来,各主要大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空前重视,国际辩论也空前激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曾被很多人称作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应对气候变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议题,因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利益、提出各自诉求的不同国家,均在这一国际舞台上竞相展示姿态。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西方国家对新兴经济体施加了日益增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国发〔2007〕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切实加强对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对外视工作需要可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或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制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统一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研究审议国际合作和谈判对案,协调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  相似文献   

9.
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临近,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心.就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以及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举措等问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接受了记者采访.  相似文献   

10.
董勤 《前沿》2011,(6):76-79
美国制定2005年《能源政策法》,一方面确立了其未来制定和调整国内气候变化与能源政策的法律基础,另一方面也部署了针对发展中国家开展气候外交的总体方略。在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美国可能将气候变化问题、能源问题和国际贸易问题结合起来,向发展中国家施压。我国应当通过《能源法》协调能源政策与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可以考虑在《能源法》中单设"应对气候变化"章。  相似文献   

11.
国发〔2007〕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切实加强对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对外视工作需要可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或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制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统一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研究审议国际合作和谈判对案,协调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减灾》2012,(3X):8-8
<正>一、"十二五"规划《纲要》突出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11年3月1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低碳发展作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导向之一。二、国务院发布《"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确定到2015年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中国政府在2011年12月1日印发《"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  相似文献   

13.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最近,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决定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地区规划;  相似文献   

14.
谢素芳 《中国人大》2009,(17):20-21
随着应对气候变化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本身也已经跨越了自然科学范畴,成为经济问题乃至政治问题。世界各国纷纷公布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和应对措施,其背后无不牵连着本国的利益追求:在承担气候恶化的责任方面尽量寻求对本国有利的理由,在履行保护气候的义务时力争影响经济发展最小的碳减排指标。  相似文献   

15.
《时事资料手册》2010,(1):18-19
2009年12月18日.温家宝总理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讲话,全面阐述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主张和举措。  相似文献   

16.
唐政洪 《中国减灾》2010,(12):40-42
尽管全球气候变化本身仍存在相当的学术争议,但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已迅速转向于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成为了政治、经济和国家安全层面的问题。全球应对减排的呼声日益高涨,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之争,事实上已经演变为以"低碳"发展模式为标志的基础研究之争、技术创新之争、市场占有之争、金融创新之争等一系列全方位的综合国力的角力点。  相似文献   

17.
2009年12月22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哥本哈根会议的规模及各方面对会议的关注,足以体现出国际社会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强烈政治意愿,并向世界传递了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希望和信心。  相似文献   

18.
杨楠 《长白学刊》2011,(6):73-78
气候变化作为当前人类共同面对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其重要性和影响毋庸赘言。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进程。这个进程的核心是运用法律、尤其是国际法机制应对气候变化。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机制为代表的国际法,在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有目共睹。而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即将届满,人类正处在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关键节点:2012年后人类应何去何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订立的最终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要到国际气候变化法体系及其构建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19.
国发[2007]1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下简称《国家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一、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发等,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气候变化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20.
发展改革委: 你委关于报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送审稿)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减缓与适应并重,坚持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加森林碳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努力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