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孟军本 《求索》2011,(6):70-72
孟子向齐宣王提出的两种邦交方式,即仁的邦交方式和智的邦交方式,对企业竞争的思想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仁的邦交方式有利于指导大企业与其它企业在竞争中相处,智的邦交方式则对小企业在与大企业的相处中生存和发展。而大企业不宜采用智的邦交方式,小企业也不宜选择仁的邦交方式。并且,孟子的邦交思想是一种竞争理念,是从战略层面提出的,具体怎样应用和落实,需要企业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2.
李学如  陈勇 《求索》2011,(9):244-247
周恩来对日民间外交思想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长期的对日外交实践中,他提出了“两个区分”、“关键是要和平共处”、“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等指导思想。中日关系遭岸信介破坏后,为修复民间外交并推进向官方外交过渡,他提出了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三原则”。恢复邦交后,他又及时提出“不忘老朋友、广交新朋友”、“官民并举、以官带民”等方针,坚持两条腿走路。周恩来对日民间外交思想的提出及实践,在新中国外交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曾涛 《台声》1997,(11)
近年来,台湾当局全方位地对外开展以提升台湾的国际地位和“生存空间”为主要内容的“务实外交”,作为其巩固邦交关系、发展与台无邦交国家的“实质关系”的主要手段,而在台湾当局名目繁多的“务实外交”活动中,“金钱外交”可以说是台湾当局在新的国际背景之下拓展所谓“国际生存空间”的一大发明,也被其视为拓展对外关系的法宝。人们注意到,特别是近期以来,台湾当局在拓展对外关系上,把更大的精力放在搞“金钱外交”上,其头面人物更是以金钱开路,加紧对其有邦交的中南美国家开展“首脑外交”,以稳定台湾的外交阵地,演出让世人…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自1972年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双边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两国处于主要强调友好合作的“蜜月期”,80年代进入以经济合作为主导的“务实期”,90年代走向合作与摩擦同时上升的“碰撞期”,21世纪头5年坠入首脑互访停止的“冰河期”,2006年以来迈向构建“战略互惠”关系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5.
中日邦交“四十而不惑”,当“三思而后行”。  相似文献   

6.
中日邦交正常化有三大特点:其一,有别于直接通过政府谈判之一般路径,而是沿着“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官方谈判”这一渐进积累的“国民外交”路线最终得以实现;其二,有别于邦交恢复之国际惯例,当年的被侵略国、战胜国中国积极主动,而侵略国、战败国日本则处于被动地位;其三,两国恢复邦交,需事先征得第三国即美国的同意。  相似文献   

7.
今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进一步加强辽宁省与日本的友好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辽宁省政府于7月22日至25日在大连举办了辽宁“日本周”活动。  相似文献   

8.
刘维民 《人民论坛》2014,(3):188-190
左宗棠吏治能力超越时流,强调“民为邦本”,体恤民力,讲求官民相得;选官择吏,不拘成法,以“操守为重”.在其吏治思想形成和发展中,传统儒家文化构成了其吏治思想的知识系谱,随着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势转移,特殊环境和身份又使其对吏治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实践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1989年夏,邱娥国辖区内发生了一起盗窃案,侦破民警在排查中得到一个重要线索,一个绰号叫“老啄”的人有重大嫌疑。可”老啄”是谁呢眠警找到邱娥国。老邱不假思索地说:“‘老啄’不就是吴顺根吗?他住烟街巷32号。”就这样这起特大撬盗案告破了。类似这样的案例得多。老邱利用对辖区情况的熟悉了解,为侦查工作提供关键而确凿的线索,解开了一起又一起刑事案件的“结”。仅1995年、1996年两年就有36起。因此,老邱的同事们给他起了个雅号‘’活电脑”、“活地图”。老邱还有他的16字L作法,即“簿中有图、o中有决、手中有本、做到四勤…  相似文献   

10.
“身份不明犯”是指《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身份不明犯”的侦查、起诉、审判,先要明确程序法上“身份”的范畴问题。“年龄”作为程序法“身份”是涉及定罪量刑的一项重要内容。司法实务中,怎样科学、准确地认定“年龄”,以保证法律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统一,需要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11.
孙晓喜  吕洋 《长白学刊》2023,(1):147-156
先秦乐舞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源头的一个重要构成内容。在其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先秦乐舞从依附于原始宗教的从属身份逐渐转化为独立的文化功能,并在先秦时期的礼乐实践中,推动了先秦文化从“礼仪”到“礼制”的跃迁,在“礼崩乐废”之后,先秦乐舞又成为儒家创造礼文化的思想灵感。经过儒家思想改造之后,礼乐实践结构中先秦乐舞的原始观念与感性形式被扬弃,礼乐实践的思想性内容得以引入礼文化系统,并在儒家的思想探索中形成礼文化的独特形式与鲜明风格,从而使先秦乐舞融入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因之中,成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特殊的文明样态与特有的文化形式。先秦乐舞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研究先秦乐舞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历史角色与社会功能,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始源与社会形制的演化脉络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相似文献   

12.
论“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理论化──邓小平理论与列宁思想的比较研究俞良早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主张“讲求实际”。反对“革命空谈”,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重要的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和“实...  相似文献   

13.
在欧洲和西方各国,有关多元文化的讨论对其国家和地方的公民政策有着重要影响。青年所处的阶段既是一个向“成年公民”过渡的人生阶段,更是一个通过日常生活获得公民体验的身份概念形成阶段。主流社会对于“青年”、“公民身份”的讨论将重点转向了质疑多元文化所带来的问题,政府据此将政策由促进多元文化转向了关注“共同体凝聚力”,而这种否认“多元文化”的措施,不仅对多元文化本身带来冲击,也不利于社会融合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从开智启蒙、身份定位、引领召聚、直至任务设置。“共意”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的逻辑进程,它不但将中共的“生存型”社会管理推进至“发展型”社会管理.而且剔除了交换逻辑等“异意”的不当干扰,成为中共社会管理的思想逻辑支点。凝聚在核心价值的旗帜下、树立“大格局”的共识、形成群众工作的方向感、确立虚拟社会的秩序化,是中共创新“共意”建构方式,推进社会管理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5.
李云峰 《求索》2023,(1):74-81
以唯物史观的发现为标识,哲学的主体革命实现了人的主体身份的本质复归。在对人的主体身份解构中,人的自然存在身份、社会存在身份、活动存在身份科学定位了人的主体身份存在,将“现实的人”从抽象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人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物,其主体身份的建构过程往往易受到现实规训的影响而趋向“异化”,人的主体身份批判的关键是“异化”身份批判。社会交往和话语交往是人的主体身份建构的重要途径,规定了主体身份的最终交往样态和价值形态。  相似文献   

16.
张祖立 《求索》2007,(10):200-202
曾执著坚守艺术唯美思想的何其芳到延安后心理定位发生了明显变化:由“醒悟”后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逐渐转为自信,当心理定位与社会身份统一后,进而转为迷狂与自大。同时,在其不多的诗歌创作中逐渐放弃了对诗美的追求,出现了艺术精神与其追求的社会意识的分裂状态。  相似文献   

17.
2月21日晚,汕头市澄海区涂城村首次举行“斗鸡”闹元宵活动。澄海涂城村里两只高大威武的“雄鸡”,在铿锵的潮州鼓乐声中互相啄斗,吸引无数群众驻足观看。  相似文献   

18.
薛政超  舒求 《思想战线》2023,49(1):135-145
近80年以来的明清士绅研究,或将士绅的身份与官僚制、土地占有形态及相应生产关系相结合,形成国家统治论、乡绅土地所有论和乡绅支配论;或将士绅的身份与基层社会、地方民众相结合,形成双轨政治论、真空填补论和家乡情结论;或从社会阶层流动的角度观察士绅阶层的兴起、持续与衰落过程及其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或将士绅等精英群体与特定“场”或“场域”相结合,形成地域社会论和地方策略等场域精英论。这些研究呈现出从国家、社会到地域,从身份论转向功能论,以及从政策决定到资源策略等研究视角、研究取向、研究逻辑的变化。而从“富民”观察“士绅”,有利于从宋元明清的整体性、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经济因素的基础性作用来揭示明清士绅的社会属性,避免以往研究对于地域性、身份性和策略性等因素的过分偏向。  相似文献   

19.
潘飞 《两岸关系》2008,(9):22-23
8月12—19日,马英九奔赴中美洲“邦交国”巴拉圭、多米尼加展开“敦睦之旅”,途中过境美国和巴拿马。这是马英九就职以来的首次出访,主要目的是巩固与中美洲国家的“邦交”关系。马英九此行极为低调,希望以全新的“外交”姿态修补台美互信,并赢得大陆对其“外交休兵”主张的善意回应。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毕生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寻觅中国教育的曙光,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地实验,形成了中国近代独树一帜的教育理论,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中国近代教育理论宝库。陶行知在教育实践及教育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他早期“教育救国”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其“教育救国”思想对他的思想言行起着较大的支配作用。陶行知早期“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早期陶行知是一位“教育救国”论者。他早期“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经过了一段较为复杂的过程,是他在“十字路口”作出艰难抉择逐步接近教育,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