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分层教学法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刑事科学技术,是依据刑事诉讼法律,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查明事件法律性质,发现犯罪,揭露犯罪,证实犯罪,预防犯罪规律的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简称刑事技术,也称物证技术。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综合治理的总体战略指导下,近几年我国采取了一些控制犯罪的对策;坚定不移地坚持“严打”方针,深入持久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动态环境下的治安防控机制;立足于适应动态社会环境的需要,大力发展专兼职群防组织;依法严厉打击犯罪的同时,积极开展预防犯罪的工作;为适应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的治安管理要求,改革和变通滞后的治安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关于德国刑事犯罪现状与对策措施的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刑事犯罪主要表现在 :外国人犯罪大量增加 ;汽车被盗案件突出 ;有组织犯罪存在问题较多 ;移民犯罪增多 ;青少年犯罪十分突出。其预防犯罪的主要措施有 :政府重视研究机构成果的吸收和运用 ;普遍建立预防犯罪机构 ;重视对欧共体跨国犯罪的处置 ;及时调整法律手段 ,适应犯罪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刑事科学技术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原理和方法 ,研究查明事件的法律性质 ,发现犯罪、揭露犯罪、证实犯罪、预防犯罪规律的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是同刑事犯罪作斗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刑事侦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 ,我局坚持“科技强警”方针 ,大力推进刑事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建设 ,通过提高我市各级公安刑事技术部门的规范化建设水平和“攻坚克难”的能力 ,积极开展刑事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向科技要警力” ,为侦查破案和案件诉讼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为维护我市的社会治安稳…  相似文献   

5.
完善城市预防犯罪机制的起点在于在已有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找出完善城市预防犯罪机制的决定性因素或曰要素,抓住了这些要素就抓住了城市预防犯罪的基本点,从而也就能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将《孙子兵法》中关于“道、天、地、将、法”五大要素的分析方法应用于分析当今的刑事犯罪斗争情势或曰治安情势,更为接近而且具有概括力。一曰“道”,这是哲理要素,这里明确了预防犯罪的三个基本点:根植于群众;把握规律性走向;发展“内功”。二曰“天”,这是时间要素,包含了顺应时机适时地防范和打击犯罪;延伸时间跨度对治安形势作中长期推估和预测;造势等内容。三曰“地”,即空间要素,包括:犯罪高发点、高发区的具体环境位置;城市的总体环境结构;犯罪的地域分布特点。四曰“将”,指领导要素,可延伸为队伍素质。三曰“法”,即法制要素,就是依据依法治国方略加强政法工作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6.
当前,刑事犯罪案件的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严重暴力性犯罪案件日益突出。(二)侵财型犯罪案件增势凶猛。(三)经济犯罪案件迅速增多。(四)境外和国际犯罪组织的渗透及影响日益明显。(五)刑事案件的犯罪主体构成较为集中。(六)有组织犯罪和流窜犯罪成为重要的刑事案件构成形式。(七)作案手段的智能化、技能化程度愈来愈高。依据刑事犯罪存在的原因、现状,在今后一定时期,刑事犯罪案件将会呈现出以下主要发展趋势:(一)刑事犯罪案件的总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诱发新型刑事犯罪案件和经济犯罪案件的重要因素。(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在一定时期仍将较为突出。(四)团伙犯罪和有组织犯罪案件仍将呈上升趋势。(五)犯罪分子将会不断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改进作案方法。(六)刑事犯罪案件将会更明显地受国际犯罪影响。  相似文献   

7.
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比惩罚犯罪更为重要,这是每一良好法制的主要目的。”(见《犯罪与刑罚》)研究犯罪动机的形成规律,对于正确认识犯罪,做好严密的犯罪预防工作,实现矫治之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犯罪动机形成规律的几个中心环节作些探讨,摸索犯罪动机的形成规律,以期做好犯罪预防。一、不良的刺激是产生犯罪动机的原发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论有中国特色的预防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犯罪学研究的深入和开展,各国的犯罪学者都先后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预防犯罪上来。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及其多次学术研讨会都开展了预防犯罪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回顾中国的预防犯罪研究与工作,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狠抓青少年犯罪,认为青少年犯罪是犯罪的源头;二、青少年犯罪是“综合病症”,因而实行综合治理;三、预防青少年犯罪要坚持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和及时进行的原则;四、坚持“打击与防范并举,治标与治本兼顾,重在治本”这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搞好社会帮教和工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对犯罪的控制,首先应充分利用刑法在惩罚预防犯罪中的作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使犯罪分子不能逃避法律的制裁,使坏人无处下手,使想犯罪的人不敢犯罪.在发挥刑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时,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关于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学界观点并不一致。流行的提法是:犯罪学是以犯罪原因和预防犯罪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事实上,犯罪学研究的对象并不限于此。因为要探究犯罪原因,就必须首先研究犯罪情况、特点和规律等等,亦即必须研究作为犯罪原因外部形式的犯罪现象。犯罪现象和犯罪原因尽管具有形影表里的关系,但从严格的犯罪学意义上说,二者并不存在相互包容或直接同一的关系。因此,上述提法外延显属过窄。《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认为:“犯罪学是以犯罪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但是,到底什么  相似文献   

11.
环境犯罪的行政从属性在环境刑法中广泛存在 ,这使得危害环境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将全部或部分地取决于该行为是否违反行政法的规定。由此在环境刑法与环境行政法之间形成了某种关联 ,而这种关联直接决定着对当事人危害环境行为法律性质的界定。  相似文献   

12.
作为犯罪的本质特征必须为古今中外所有种类的犯罪所共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都不具有犯罪本质特征的属性。应受刑罚惩罚首先是某类行为被作为犯罪纳入刑法的原因.而后才是某个行为违反刑法所应得到的结果,应受刑罚惩罚性是确定罪与非罪的标准,只有应受刑罚惩罚性才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危害行为理论是我国刑法学理论的根基,在我国刑法学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危害行为在刑法理论中的体系地位不当,导致了犯罪构成理论的混乱和司法实践的困惑,与我国刑法理论的发展完善、刑事法治的实现尚有抵牾之处。鉴此,从危害行为理论的反思、危害行为体系性地位的辩驳以及司法实践的困惑等方面对我国的危害行为理论进行系统批判,同时把危害行为置于犯罪构成之前作为刑法中的行为进行评价,无疑会有助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4.
在预备犯和不能犯问题上,台湾地区的“刑法”总体上体现的是刑法的客观主义立场,而其在中止犯问题上则体现的是刑法的主观主义立场,此两种不同的刑法立场都突显了刑法的人权保障。在预备犯和不能犯问题上,祖国大陆刑法体现的是刑法的主观主义立场,其在中止犯问题上则体现的是刑法的客观主义立场,而此两种不同的刑法立场都强化着刑法的社会保护。不同的刑法立场可以服务于同一部刑法的相同价值目标,而并非水火不容。  相似文献   

15.
丢失枪支不报告罪的设立促进了我国枪支管理制度的改进与完善,对于维护我国枪支管理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丢失枪支行为包括枪支被盗、被抢以及被骗等失去了法定枪支的情形。"不及时报告"与"严重后果"之间具有刑法因果关系。民兵可以成为丢失枪支不报告罪的主体,单位应该纳入丢失枪支不报告罪的主体范围。本罪属于故意犯罪。  相似文献   

16.
在刑法分则的罪名体系中,敲诈勒索罪与寻衅滋事罪的某些犯罪构成特征十分相似,给司法实践中罪名的实际认定带来了困难。本文通过分别对敲诈勒索罪与寻衅滋事罪的犯罪构成进行分析,以一个案例为例,从两者的区别入手,对案件进行了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对司法实践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刑法中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在立法上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应予完善。在罪名方面,将罪名确定为“生产、销售一般伪劣商品罪”;在犯罪对象方面,将“建筑工程”纳入其中;在金额方面,使用经营金额代替销售金额,使得追究生产伪劣产品的刑事责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破产欺诈犯罪,是破产犯罪中最为严重、最为典型的犯罪。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很多国家都做了规定。在我国大陆,破产欺诈犯罪可以适用的罪名是刑法第162条妨害清算罪,和《刑法修正案(六)》第六条的虚假破产罪。本文通过考察国外立法,以期对我国立法完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事责任评价的时间起点是犯罪的预备行为。我国刑法以处罚预备犯为原则,有助于严密刑事法网,将犯罪遏制在萌芽阶段,充分发挥刑法预防功能,但其与现行的犯罪构成理论相矛盾,与刑法谦抑精神相违,缺乏实践操作性。刑法第22 条已经名存实亡,成为一种无意义的重复规定,建议修改刑法时予以删除,同时将一些严重犯罪的预备行为规定为独立罪名。  相似文献   

20.
刑事诉讼法是刑事诉讼活动的主要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是立法者希望通过刑事诉讼程序的依法进行,最终实现的法律效果。法律和法律的目的只有通过程序的运行才能得以实现。关于刑事诉讼法目的的讨论,目前存在着“惩罚说”、“保障人权说”、“折衷说”等,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抑或保障人权?若从程序的视角探析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必然得出保障人权才是刑事诉讼法目的的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