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纪实性原则是文学理论界对散文文体特征的基本共识,但在散文创作实践中,“小说化”已经成为散文文体自身发展的一种必然流变,并引发了文学界不同意见的论争。实际上,散文“小说化”流变并没有否定纪实性特征,只是赋予了散文以更丰富的表现能力,审美效应和阅读张力。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的视点分外视点和内视点,这些视点既多种多样又灵活多变,使其小说多姿多彩而又简洁有致。鲁迅小说的视点和意识形态关系紧密,外视点的意识形态主要通过叙述者从更高的意识形态层面获得统一,内视点的意识形态主要通过隐含作者的观点表达。鲁迅小说的意识形态既是对中国社会牢不可破的"铁屋子"的审视,又是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状况的反思,表现了鲁迅绝望的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3.
从文体看 ,鲁迅只写短篇小说 ;从小说叙事形式和技巧看 ,鲁迅使用了大量的“曲笔” ,而且有意安排各种“中介叙述人”。表面上 ,这只是小说的叙事策略 ,深入剖析 ,则是鲁迅个体伦理内在紧张、矛盾的体现和调解方式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鲁迅是开一代文风的散文大师。作为文学家,他以其散文的卓越成就而雄视文坛,他的小说都带着浓郁的散文格调。作为思想家,他以各种样式的散文作其表达和论辩的手段,学者和文豪在他身上是密切结合着的。作为革命战士,杂文是他最锐利的斗争武器,他是新的文体——中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所有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既自成系统,又互成系统,构成鲁迅散文的多样而统一的艺术结构和完美而鲜明的审美特征。探讨鲁迅散文的艺术成就与审美内涵,认识其在我国文学发展中的作用,无论对鲁迅本人的研究,或是对文学史的研究,都是很必要的,本文试图勾勒一个粗略的轮廓。  相似文献   

5.
毕淑敏非常崇敬鲁迅,她的创作受到鲁迅很大的影响。他们都弃医从文,致力于改变人的精神,以"生命"和"死亡"、"人性"与"心灵"为主题创作了大量散文。但毕淑敏的散文和鲁迅的散文风格明显不同:鲁迅的散文冷峻、毕淑敏的散文温暖;鲁迅的散文刚毅、毕淑敏的散文柔和。  相似文献   

6.
刘善华 《前沿》2008,(3):178-180
《世说新语》作为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典范之作在艺术上给了鲁迅创作很大的启示。本文拟从写作目的、写作手法两方面.分三点即以片段志人、以形摹神、以空白含无穷蕴意.研究探讨《世说新语》与鲁迅小说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7.
何亮 《求索》2012,(3):172-174
铭文是唐小说"文备众体"之重要一"体"。因铭文使用场合的特殊性,一般在与神仙、鬼怪、精灵等主题相关的小说中出现。铭文融入唐小说,不仅承担着介绍墓主身世经历、抒发对墓主的哀悼和评赞、预示故事的走向和结局等叙事功能,而且还充当了小说文体的基本"骨架",与融入其中的史传、诗歌、论说文等相互组合,建构了唐小说独特的文体形态。  相似文献   

8.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 ,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句。但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立意和行文的需要 ,其形式还是可以活用的。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中 ,就恰如其分地对成语进行了活用。这些活用后的成语 ,增加了作品的哲理性、幽默感和语言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9.
姚公涛 《求索》2011,(9):193-195
“新小说”的叙事话语有文体的综合、意义的反讽、声音的复合、语式的自然等特征。“新小说”文体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它从小说话语文体自身特点出发,融戏剧话语、电影话语、散文话语等话语文体于一体。从意义构成上看,“新小说”的反讽主要表现在叙事中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声音上的复合型是“新小说”叙事话语的又一重要特点,主要表现在叙述中有各种叙述声音的融合。从叙述语式构成看,“新小说”叙事话语主要呈现叙述者与“物”和谐并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陈燕  张译文 《求索》2011,(10):205-207
文体艺术的嬗变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一个鲜明标志。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历程中追求“现代性”的表现分支,其在文体艺术上呈现出的特征也尤为鲜明的代表了部分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沈从文湘西小说在文体艺术上的最大表征就是其呈现的诗化文体。本文从湘西小说诗化文体形成的异域影响源以及所接受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湘西小说诗化文体的具体表现这两个大的向度,阐释沈从文湘西小说诗化文体的“因”与“果”,意图揭示诗化文体在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中被呈现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龙钢华 《求索》2005,(1):160-162
中国小说的含义大致经历了由琐屑之言到野史传说和“说话”艺术,再到虚构的有关人物故事的特殊文体这一演变过程;西方小说的含义则大致经历了由史诗到传奇故事,再到散文虚构故事的演变过程。中西方小说在其发展史上的地位都经历了从受歧视到重视,再到正视的曲折过程,只是时间和程度有点区别。  相似文献   

12.
张海鹏 《前沿》2008,(12):175-177
鲁迅小说创作明显受到了中外古典游记小说的影响,在其《呐喊》和《彷徨》中的诸多篇目中都采用了游记叙事结构。鲁迅的游记小说大致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故乡之旅,第二类是城镇之旅,第三类是街道之旅。这不同的旅程都具有高度的象征性,从中都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及其国民根性的缩影。同时,鲁迅的游记小说还有其独到之处,那就是在讲述他人故事的同时也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相互渗透、影响,既揭示了“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的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又表现了对现代中国人(包括自己)的灵魂的拷问。  相似文献   

13.
《弟兄》是鲁迅小说中的一篇颇为重要的作品。它取材于鲁迅的一段生活经历,即以一九一七年五月周作人出疹子,鲁迅向教育部告假,为其延医买药、悉心照料一事为蓝本,加以生发、改造,铺衍而成。可见这是一篇具有浓厚自叙色彩的小说。  相似文献   

14.
老舍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身兼小说家与戏剧家的双重身份。他的小说创作的某些特征明显地渗透在他的戏剧创作之中,从而以他独特的创作思维和美学追求,创造出了独具老舍风格的戏剧文体,给读者和观众以全新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5.
谭畅 《小康》2011,(11):104-107
9月25日是鲁迅诞辰130周年,大小纪念活动不断。鲁迅曾在生命最后时期的散文中交代遗嘱: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但,没有人可以忘记、可以"逃脱"。无论公众,还是他的家人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的文化底蕴廖超慧鲁迅说他的杂文创作是“砭锢弊常取类型”。①他的小说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以往大多数论者都将(呐喊)/仿惶)归纳为“主要描写了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类型的人物”。其实,在鲁迅的这两部小说集中,不仅有专写“看客”的篇什,...  相似文献   

17.
<正>陈映真与鲁迅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但以往的论述比较偏重于从精神气质、政治立场和艺术风格的角度来讨论鲁迅对陈映真的影响,《陈映真早期小说对鲁迅的国民性思考的接受与衍义》一文独辟蹊径,在更具体的"国民性"思考与批判层面,指出陈映真早期小说对鲁迅富有创造性的接受和转化,具有特定的历史语境和台湾视野,不能简单地将两者进行比附,需要注意陈映真所发挥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陈映真与鲁迅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鲁迅身上具有浓郁的"青年气",他不仅在思想上始终保持着青年的冲击力与激情,还在实际行动中给予青年切实的引导和扶持。此外,在文学创作中,鲁迅以青年一样不衰的创新活力,不断进行文体创新的先锋试验,颠覆与突破传统文体规范的束缚;在学术研究方面,鲁迅更是治学严谨、开拓创新,以超乎青年人的毅力与实践能力,完成了对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19.
论鲁迅小说的叙述者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叙事作品中 ,叙述者可以种种方式对于其所讲述的故事以及文本本身进行干预。这种干预一般通过叙述者对于人物、事件甚至文本本身进行评论的方式来进行。它既可以仅仅是装饰性的 ,以达到某种修辞目的 ,也可作为叙事文戏剧性结构的基本部分而起作用。本文论述了鲁迅小说中所出现的种种叙述者干预。其巧妙的运用不仅使叙述者干预与叙事文融为一体 ,而且达到了独特的修辞目的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邓礼坤 《求索》2012,(7):147-148,120
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问题小说"写作模式发展和巩固了中国现代小说写作的现实主义艺术倾向。"问题小说"写作的作家们在文学上都有着很深的艺术功底,他们都能够以一种非常简洁的文笔,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实在感触真实自然地叙述出来,反映和揭示出时代的尖锐性现实问题。这类写作模式实际上是肯定了"文艺必须反映现实的生活,为现实斗争服务"的原则,因此,"问题小说"的创作对"贴近社会、贴近大众生活"的文学创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