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近年来,学术界兴起一股贬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潮流:说他“短于奇略”者有之,道他“并不擅长直接统军作战”者有之,甚至讥他“平庸”者亦有之。持异议者则群起而反击,双方论战方酣,从而把对诸葛亮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应该说,这种论战由来已久。而近几年来贬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观点亦不新鲜,它们几乎毫不例外地源自《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早在一千多年前,陈寿就认为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指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低于他本人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出生于山东临沂,知道这一点的人可能不多。相比较而言,知道诸葛亮曾躬耕于河南南阳卧龙岗、湖北襄阳古隆中并在此两地中的其中一地发生了刘备三顾茅庐故事的人就很多了。有这样大的差异,固然和诸葛亮幼年时期在临沂没有什么故事留传有关,但更有可能是与多少年以来关于诸葛亮先生躬耕以至刘皇叔三顾茅庐究竟是在襄阳还是南阳的持久争论有关。争论大大提高了襄阳、南阳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3.
育才莫学诸葛亮刘佳琦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诸葛亮可谓忠诚的化身,智慧的化身,勤政廉政的化身,堪称“万世师表”。然孰不知这位“卧龙先生”,在人才问题上并不高明。“三国鼎立蜀先亡”的悲剧,与他在人才培养上的短视不无关系。“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  相似文献   

4.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功业彪炳的千古名臣,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代诗圣杜甫在诗《蜀相》中称诸葛亮“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济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臣子风范,数伐曹魏,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功勋卓越,是一个理想的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然而,为什么蜀汉最先灭亡?细读《三国演义》、《三国志》不难发现,作为政军统帅的诸葛亮并不善于培养选拔人才,以致后继无人。  相似文献   

5.
《协商论坛》2011,(2):53-53
上海作家叶开的女儿乔乔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一次遇到一道题目,问谁是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刚看完《三国演义》彩图本的乔乔,欣喜而自信地写下:“孔明和庞统”。答案得到古典文学博士妈妈的认可。结果,语文老师说错了,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历来被人们视作智慧的化身,“事后诸葛亮”、“三个臭皮匠的哥诸葛亮”等俗语是最好的证明。事实上,诸葛亮也的确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本传有“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的记载;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描绘成能呼风唤雨的战神,而历史上的诸葛亮主要是个政治家。对于他的军事才能,历来褒贬不一。《三国志》作者陈寿说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放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有人不赞成这种说法,记陈寿因其父(马议部下)街亭一役失利受牵连而处以刑罚,有意贬低诸葛亮。有人说,魏延建议从子午谷出奇兵袭取长安,诸葛亮怯而不纳,失去攻魏良机。……我们的态度是,应实事求是地给予评价,不要技高,也不要贬低。诸葛亮“少有通群之才,英霸之辞”,“每自比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乐毅(…  相似文献   

8.
刘备与诸葛亮相差20岁,刘备生于公元161年,是“60后”,而诸葛亮生于181年,是“80后”。公元207年,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请27岁的诸葛亮出山。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世间美谈。作为60后的刘备是如何成功“招聘”到80后诸葛亮的呢?这段人间佳话又能为今天的企业招聘带来哪些启示呢?  相似文献   

9.
杨绍文 《人民公安》2008,(14):62-62
知道诸葛先生喜欢用扇子是很久的事了。早年看戏,无论是“借东风”还是“空城计”,都见一老者,仙风道骨,手摇鹅毛扇,边唱边做沉思状。后来看书,虽然没有具象,但也觉得诸葛亮用扇子是天经地义的,就像他穿的衣服,你总不能让他裸体出征吧?但这样一来,扇子就成了必备的道具。没了扇子,怎么看怎么不像诸葛亮,就好像诸葛亮真的裸体站在你面前,你也不敢认为他就是诸葛亮了。  相似文献   

10.
领导必须正确对待逆反意见——从诸葛亮“拒谏”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数伐曹魏,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是一个理想的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而他又本性谨惧,除失街手、兵屯渭南外等失误,像诸葛亮这样才能卓越的人,似乎无任何天性的弱点,可为什么蜀汉最先灭亡呢?细读《三国演义》、《三国志》后不难发现,作为政军统帅的诸葛亮不善于纳谏,不能正确对待逆反意见,以致作出多次错误决策,本文举几例:  相似文献   

11.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堪称一代明相,识人用人之道世人称颂。但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也有失误之笔。先帝刘备临终托孤时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虽饱读军书,但言过其实,刚愎自用,不可委以重任。”刘备死后,诸葛亮力排众议,以马谡挂帅统兵驻防街亭,终因马谡不能胜任,导致街亭失守,使蜀国形势急转直下。  相似文献   

12.
王猛 《求索》2007,(10):183-185
一般认为诸葛亮是一位积极入世的儒家士大夫形象,但出山之前的诸葛亮明显具有疏离政治的隐士心态,认识了这一点,有关“三顾茅庐”的一些争议与困惑便可基本得到澄清。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关于人才的素质、选用和激励等方面的思想非常丰富。对此,笔者试作些初步的探讨。 一、关于人才的素质 东汉末午和三国时期,一个政治集团的兴衰往往直接取决于战场上的胜负,因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极为严格。诸葛亮对此作了大量的论述。 1、人才要具备优良的品德。关于“德”,诸葛亮  相似文献   

14.
豫西南重镇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汉代文化资源尤其丰厚,南阳“四圣”中,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均为汉代人物。但在对待诸葛亮文化问题上存有异议。东晋时期的襄阳人习凿齿为了给襄阳争名人,在他写的《汉晋春秋》中附会上“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从而使南、襄这个“官司”一直打了100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襄樊人很早就把诸葛亮文化纳入市场运作,而市场意识相对较差的南阳,对诸葛亮文化则是考据多开发少、研究多应用少、学术争论多市场运作少,加之在城市建设中忽略对诸葛亮躬耕之地卧龙岗的保护,致使诸葛亮…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的激将法赵叶惠诸葛亮雄才伟略,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叱咤风云,在三国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不仅审时度势,善于设谋,而且能够指挥自如地实施计谋,达到设谋的预期目的。诸葛亮实施计谋的方法和途径很多,而激将法是其经常使用、屡试不爽的重要途径和...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可谓“绝代奇才”,“智慧的化身”,具有超人的领导艺术。然而,在用人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失误。错用马谡而失街亭即是一例。诸葛亮对“义如兄弟”的马谡甚为偏爱。当他去探望病危中的刘备时,刘备问他:马谡之才能何如?诸葛亮赞曰:此人当世之英才也。刘备说: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  相似文献   

17.
《群众》2013,(7):I0061-I0061
诸葛亮在选人用人上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方法,时至今日,他在选拔人才方面的思想仍有可取之处。诸葛亮选人用人的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通过问答来观察其对事物之判断力,看其志向。二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就是通过出其不意之问答来观察其应对突然问题或事件之应变能力。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请他出谋划策,看其审时度势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其学识之真伪、广窄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保安》2005,(12):51
诸葛亮是古代著名的智者。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余字,但是对于为学做人有精简而且具体的忠告。1800多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的科技时代,原来仍然有其参考价值。现在,让我们一起向诸葛亮老师学习十堂课,以便在变局中泰然自若,在逆境中找到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不能有效地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静的环境。现代人大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认真思考人生方向?“俭以养德”。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  相似文献   

19.
梅雪 《人事管理》2000,(12):33-33
诸葛亮为蜀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在领导方式上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事必躬亲。诸葛亮身为蜀相事无巨细“皆专之”,竞到了“杖二十以上亲决的地步”,他还曾“自校薄书,流汗竞日”。诸葛亮整天沉浸于琐碎的事务,不仅为他的主要工作造成诸多不便,而且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使蜀国过早地失去一位贤相。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八五”古籍整理规划项目——《沂蒙名贤丛书》(下称“丛书”)之一的《诸葛亮研究集成》一书,已于1997年9月由齐鲁书社出版问世。该书由临沂师专王瑞功教授主编。编注工作历时5年。全书143万字,分8卷,将晋代至清朝有关诸葛亮的资料和著评尽可能收录予以校注。其中采用稿本、纂本50余种,汇集了许多研究成果,为目前国内资料较为齐全的研究诸葛亮的工具书之一。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事迹一千多年来盛传不衰,他的名字也因此在中华民族家喻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