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5月20日,马英九正式成为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台湾问题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随着两岸关系开始出现重大突破,美国对台政策也在基本政策框架内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台海政策归根结底是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美国在台海上的双重利益使其在台海局势上常常处于两难困境。同时美国在台海政策上则表现为矛盾性、模糊性、波动性和脆弱性四大特点。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台海局势也正在变动之中。美国如何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以维护其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是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5月20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就职后,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台湾政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重要机遇。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国家利益观与其对台政策的逻辑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的对台政策取向是由美国追求最大的外战略利益决定的,其选择的逻辑出发点是国家利益。但美国国家利益观的内在矛盾又必将导致美国政策对华、对台政策的不稳定性,影响中美关系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布什政府对美国全球战略调整重大举措的陆续出台,对华政策的相对成型,布什对美国政府的对台政策也开始进行重大调整,使其呈现出新的政策动向。布什政府对台新政策的问世及实施,将对中美关系和台海局势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以后,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动。美国出于建立世界“新秩序”和实现“21世纪仍是美国世纪的美国梦”,布什政府时期就开始重新确立全球霸权主义战略。克林顿政府执政后,美国推行该战略在亚太地区的具体表现是:为了增强它在该地区的霸权地位,重新调整美国... 相似文献
7.
2008年马英九上台以来,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时期.美国政府官员和政策专家对在此时期美国对台政策是否应当调整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其中“弃台论”声音的出现,引起了美国官方和学界的高度关注和激烈争论.“弃台论”在美国国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从现实来看,“弃台论”尚未进入决策层面.当前美国对台政策并未发生结构性变化,美国并没有放弃对台湾的影响力.未来美国对台政策呈现出总体框架维持不变、局部修正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2008年1月台湾"立法委员"选举,"立法院"呈现国民党"一党独大"态势。"立法院"席次的变动及3月22日"总统"大选结果,将不仅影响未来台湾政局走势,也牵动两岸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是在亚太地区大国关系互动的格局中展开的.冷战后,亚太安全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美国出于建立世界“新秩序”和增强在亚太地区霸权地位的需要,开始全面评估和调整美国与亚太各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以重新确定美国亚太政策中的利益选择.美国亚太政策的调整使它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关系中出现了种种麻烦和冲突, 相似文献
11.
台湾问题是困扰中美关系的一大难题。美国基于维护台湾海峡两岸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利益考虑,试图对双方采取平衡交往的双轨政策。但这一政策却因美国国内不同利益团体的作用,选举周期的影响,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海峡两岸的政治角力,不时地受到冲击,发生周期性的变化。美国对华政策的周期摇摆性,不利于维持台海现状。1995-1996年的海峡危机和2003-2004年岛内公投、制宪、正名风潮,与美方未能妥善处理台湾这一难题,给台北发出错误信号就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2002年成立的美国国会台湾连线已成为美国国会议员介入美国对华、对台政策的重要渠道。本文对台湾连线成员在第110届国会众议院的分布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加入该连线的议员多来自美国南部,来自那些亚裔人口比重较大、与中国经济关系密切、“台独”组织FAPA活跃的选区。外交委员会成员、意识形态保守议员和共和党议员参与台湾连线几率较高。基于台湾连线分布的特点,本文提出理性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国国会因素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1977年至2006年共15届美国国会共计240余件涉及台湾问题的提案进行了分析,发现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发展.共和民主两党斗争、利益集团和选区利益压力、意识形态偏见以及"台独"势力对国会议员的游说接触、利益收买,是决定美国国会涉台提案出现的主要原凶。国会的涉台提案行为,对中国的统一大业、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起了极其消极的作用,但随着中国的全面崛起,它们无法改变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的大局。 相似文献
14.
公众舆论与对外政策的关系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美国对华政策中,公众舆论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1954-1955年间的第一次台海危机为案例,以相关档案资料和回忆录为基础,从公众舆论的角度对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台海危机中的决策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用实证的方法论证公众舆论对美国对台政策的具体影响。在这次危机中,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政策先后经历了神谕行动、撤大陈保金、马以及放弃保金、马三个不同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公众舆论都是美国政府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美国政府在台海危机中的决策产生了明显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马英九以大陆为主要对象的“国家安全政策”中,“软实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他企图以政治价值观的漫洇,推动大陆民主化;以文化、教育理念的扩散,输出价值观;以“活路外交”塑造“民主台湾”、“文化台湾”的形象,最终达到对大陆实施“软制约”、“软制衡”的目标。虽然,由于岛内外种种原因的限制,马英九的“软实力”思想尚未对大陆产生明显的影响力,但这一切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实施的,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美国对两岸和谈的政策立场,是出于维系台海“不统、不独、不战”局面的战略考虑,以保证自己在台海地区的最大战略利益。美国既不希望两岸举行统一谈判又希望两岸达成和平协议的复杂心态,表现在一方面希望两岸进行谈判,降低敌对状态,另一方面又长期对台提供军售,使其增加与大陆相抗衡的资本。此一“双轨政策”对两岸和平关系的构建,有着不同方向的影响,往往起了互相抵消的作用。由于中国政府对台湾当局谋求“法理台独”的强烈反应以及台海紧张局势的升高,美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对两岸政治谈判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反对台湾单方面改变现状。美国的上述战略考虑,在反对台湾“独立”、维系两岸和平这一点上,与中国政府的立场有相通之处,客观上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期,为了帮助台湾解决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美国将对台湾教育援助的重点放在职业教育特别是工业职业教育方面,协助台湾设立相关机构,设计课程,建设实训工场,推动台湾的工业职业教育走向务实成熟。台湾工业职业教育的进步不仅推动了台湾工业的发展,而且还提升了台湾在美国亚太地区战略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研究美国对台军售政策的学者多是从理性因素出发,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决策来研究,而很少关注其中的非理性心理因素。本文结合前景理论,综合考虑非理性心理因素以开辟对台军售政策研究的新视角。文章首先概述前景理论的分析框架,然后从前景理论的角度对美国对台军售政策进行理论分析,深人探讨美国对台军售政策的原因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9.
危机管理视角下的台海危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国外关于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层面的经验教训,在深入分析台海危机的经典特性――对核心利益与高度优先目标的威胁、战争与和平的转折点、强烈的突发性、感知到时间上的急迫感与压力感、高度情绪化的流露与凸显——的基础上,运用乔治.亚历山大关于危机管理的防御性战略与进攻性战略理论框架来检验中美危机管理的战略与策略,从而深刻认知到中美建构成熟的危机管理机制对于双方关系健康发展和台海和平与稳定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吕雅范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11):51-55
本文从国民党退台后所实行的政治体制和阶级关系的变动、党外运动的发展、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和美国的压力等方面,论证了台湾国民党在80年代中后期,将政党政策由实行"党禁"转变为"开放党禁",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国民党被迫采取的自我防护性应变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