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8 毫秒
1.
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王安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体制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16年中国民生产总值增长3.2倍,平均每年增长9.4%,是近几年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在经...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的转型期,主要是指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时期。中国30年的转型实践形成了一个崭新的转型经济发展模式,笔者概括为“双主题阶段转换式”的经济转型模式①。“双主题”就是中国的转型经济始终坚持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主题,同时,又面对着体制改革与体制创新的主题;而所谓的“阶段式转换”,  相似文献   

3.
坚持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不过,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期间经历了一些重大转型。首先是经济体制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开始高速增长,虽然经济增长率有一些波动,但总体上前些年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公共政策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潭 《湖湘论坛》2009,22(4):10-13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处于大变革、大转型时代的30年,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制度成长的30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众所周知,这种社会主义变革和转型主要体现为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宏大转轨,展示了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的治理逻辑,凸显了体制转轨与政策变迁中的中国模式和独特经验。  相似文献   

5.
张新生 《群众》2008,(4):37-39
上海是我国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得益于上海浦东开发等效应,上海经济已经连续15年两位数增长。经济的发展,对上海商业服务业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上海商业服务业已经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桎梏,逐步与世界接轨,并正在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日益展现出全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逐渐成熟,信用经济刚刚起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无自由,人的行为是被政府计划了的,人们被限止在确定的框架内行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是相对自由的,而由于法制不够健全,经济主体素质参差不齐,使得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原则不能起到应有的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对劳动竞赛的认识也开始不尽相同了,有人认为劳动竞赛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下已经不适用了;有人认为目前经济普遍不景气,开展劳动竞赛效果不大,是形式主义;有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企业管理主要依靠经济杠杆,经济增长主要靠科技含量,只要实行了经营责任制,再加上好的激励措施,不搞竞赛也照样完成经营目标。有的甚至把企业实行的“承包制”、“股份改造”等改革措施与劳动竞赛相对立。  相似文献   

8.
20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标志着中国社会实行30年的传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过渡。今天,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社会主义过渡经济阶段理论较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来说,更具优越之处,更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实践,更能反映和指导过渡实践。过渡决不是转瞬即逝,改革决不是短暂的阵痛期,必然是渐进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二元结构转换与双轨体制改革的双重经济的过渡过程。1、改…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中叶,中国的城乡经济开始分离,产生二元经济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得到固化。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增长的同时,城乡二元结构呈现不断强化的态势,并出现一些新特征。因此,加速二元经济的转化、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我国当前具有紧迫性。  相似文献   

10.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中国人民自主的选择,是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促使我们主动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世界经济潮流。开放给中国带来活力,开放推动中国改革的深化。改革的深化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中国在开放中发展,世界也在中国的发展中受益。  相似文献   

11.
马文革  李晓谦 《前进》2013,(7):53-54
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创,世界经济进入动荡期,各种危机此起彼伏,复苏之路充满变数。后危机时代,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以及新兴市场国家都认识到,要想摆脱危机,加快复苏脚步,以至在未来发展中赢得先机,必须调整经济结构、重塑增长模式。转型,再次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潮流。中国自开启改革开放大门以来,在三十多年间保持了年均近1O%的高速增长,从低收入国家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这其中,转型的作用功不可没。厉以宁先生认为中国从l979年起就进入了双重转型的阶段,所谓双重转型就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和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无论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  相似文献   

12.
史娜 《前沿》2010,(3):61-6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商品交易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我国社会的经济价值观领域也开始进入从传统向现代的全面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内在的诚信观、契约观和竞争意识等价值观的觉醒和发扬,使我国传统的经济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价值观的外在影响。本文根据"中国公民价值观蓝皮书"的调查报告,指出我国公民的市场经济价值观转变基本成功,但是这跟未来的现代经济价值观仍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3.
樊硕 《前沿》2013,(3):96-97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了中国每一寸土地,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增长。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形下,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原来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接踵而至。国有企业是在看到黎明的曙光后,又陷入无边的黑暗之中。本文就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对其产权制度的改革做出进~步的探究,相信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可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联合国指出,世界经济将在2010年出现反弹,实现2,4%的增长,其中,中国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会达N8.8%。而世界银行对于中国经济的预测结果则是,中国经济将继续是世界主要的增长引擎,今明两年中国经济都将会增长9%。消息一出,人们又在开始议论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向,许多人说,今年世界经济能否实现真正复苏,主要是看中国,中国将是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加快农村支柱产业建设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转变的重要途径葛彦青从现在开始,我国正着力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和社...  相似文献   

16.
从路径依赖看新一轮经济增长竞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召将 《中国发展》2007,7(1):52-56
中国各地经济高速增长引起了新一轮经济增长竞赛,影响经济平稳发展,增长模式、诸侯经济、评价体系、政府职能等方面的路径依赖是引发增长竞赛的根本原因,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克服路径依赖,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增强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科学界定政府职能,完善干部评价体系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7.
非公有企业女工调查与研究●蒋永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据统计,1978—1995年间,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  相似文献   

18.
论新形势下农业的弱质性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发展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对国民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农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波动的起点,农业的增长或衰退对经济扩张具有强烈的引诱或制动作用。今后15年,中国经济要实现两大根本性转变,即在经济体制上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随之将出现三大深刻的变化:一是结构转型——工业化;二是体制转轨——市场化;三是经济开放——国际化。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农业经济的新跨越?笔者以为,其关键在于…  相似文献   

19.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并确立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之后,在3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中国对内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力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对外不断打开国门,  相似文献   

20.
郑宇民 《今日浙江》2008,(20):28-29
市场经济是经济制度不是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市场经济加人文精神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兼融性问题贯穿了我们改革发展的始终。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可以为社会主义制度兼容利用。其实,这也不是邓小平的发明,早在1936年,波兰的经济学家兰格《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提出了公有制可以与市场经济结合,在计划经济下模拟市场经济的运行,可以更有效地配置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