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出发,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思考。提出应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贯穿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层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正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是中共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指导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的要求上来,凝心聚力建设生态文明。五年前,中共中央致农工党十四大贺词希望农工党就"实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加强调研,建言献策"。五年来,农工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我们应把生态文明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需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加强领导干部的生态素质教育,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生态文明是人类建设美好生态环境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加强和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正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生态文明法治建设赋予了更高的战略层面。本文阐述了当前我国大力加强和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方面,提出了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正>"十二五"期间,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从2010年到2020年,中国将有约2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文明实践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要求和内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思想。因此,践行"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必须着手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它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模式,这既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又是社会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6.
蔡吉波 《新东方》2007,(12):39-41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我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文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报告要求:"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可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抓好的两项战略任务之一。五指山作为海南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建设生态文明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海南省五指山市克服了种种困难,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域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现有森林总面积139.8万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政策瞭望》2010,(6):1-1
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也是发展,而且是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孙晓鸥 《前沿》2008,(10):146-148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只有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早日这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9.
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环境权益交易制度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已基本形成了覆盖资源利用、主要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减排等领域的框架格局。但与此同时,我国环境权益交易制度体系建设仍明显滞后于绿色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从宏观层面来看,主要存在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系统性不足、衔接协调机制尚未建立、主体协调和良性互动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从微观层面来看,则存在基础理论和前瞻性研究不足、市场缺乏流动性、制度规范缺乏、认识有待深化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加强基础性研究、强化体系化建设、加快试点推进工作、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和重视主体能力建设等方面着手,持续推动我国环境权益交易制度体系建设,为绿色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以培养"生态人"为目标旨归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起着重要的个体生态思想启蒙作用:培养生态意识、建构生态责任感和树立科学的人文观.要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加强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推行生态教育的全民性和终身性,重视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王锐 《传承》2009,(22):30-31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既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我党的又一大理论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2.
王锐 《传承》2009,(11)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既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我党的又一大理论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3.
陆冠勇 《今日广西》2008,(14):20-21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也是环保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当在推动生态文明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地处边境一线的环保部门,更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中国一东盟重要通道的南疆国门碧水蓝天。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在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培育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同时,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工程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从理念和制度层面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公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意,但是现实中还存在着大量生态不公正的现象,破坏着自然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社会公正的实现。因此,只有从种际公正、代内公正、代际公正三方面入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公平、公正的生态文明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才能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6.
陈军  成金华 《理论月刊》2012,(10):140-145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深入,国内学界围绕生态文明科学内涵、理论与实践意义、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分析以及政策措施等主要问题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在研究内容上,问题的针对性上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研究技术上,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研究视野上,考察的宽度和广度上还需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加以拓展。这是认识生态文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7.
《党建研究》2013,(1):57
可持续发展概念和生态文明理念,是人类为解决日趋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而发展形成的理论成果,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进一步明确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主要任务。为此,从本期起摘编有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料,以资参阅。  相似文献   

18.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本质要求。通过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学习,对运用科学发展的原理,促进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王连芳  陈鹏 《前沿》2011,(12):190-192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以后一种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式,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解决资源环境制约,维护生态安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一有效途径。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共同的基础性、历史的继承性和阶段的创新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问题的重视,而且更有利于我们通过它们深化对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理念认同源于主体对工业文明及其负面影响的反思性构建,主要涉及如何认识生态文明以及如何定位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与身份。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同。但这种认同并不必然带来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然定位。现实存在的诸多消极的社会认同,如旁观者认同、受害者认同、自利性认同等,虽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却从深层次上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来讲,以个体主义和工具理性为内核的社会认同,不可能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应基于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构建和培育以整体主义和生态理性为内核的生态文明理念认同。本文从认知、情感、行为、利益四个层面,探讨了重构生态文明理念认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