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立钱 《前沿》2014,(11):205-207
本文从反传统的视角出发,试图反原鲁迅对于诗歌写作的真实态度,探讨其诗歌形式演变透露的信息,并考察鲁迅旧诗与“传统”的关系。本文认为,鲁迅私下里喜欢诗歌写作,但是出于反传统的时代需要,因此不愿意在公开场合为诗歌写作摇旗呐喊。而从具体的诗歌形式上看,鲁迅不愿意发表自己擅长写作的旧诗,却愿意发表自己并不擅长的新诗,并出版散文诗集《野草》,同样表明了反传统的巨大作用。还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在私下写作旧诗时,鲁迅继承的也不是“风花雪月”的传统,而是屈原、杜甫这些诗人所创造的“感时忧国”的传统。这充分表明了鲁迅在获取传统时所具备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2.
钟婷婷 《前沿》2014,(9):218-220
创作手法上,“渔父”诗歌的艺术特色是借代象征和环境渲染。结构上的两大显著特征分别是“句末言志”和“僧渔并提”,前者与中国古代诗歌的“诗言志”和尚寄兴的两大传统密不可分;后者则与唐代社会中文士僧侣间往来密切的风气,以及僧家渔家之间的内在精神相通有关。  相似文献   

3.
林平乔 《求索》2007,(5):171-173
朦胧诗人们对儒、道文化有一种自觉的孺慕。在精神血脉上他们既有对五四文学精神的承接,更有对延续不绝的儒家与道家文化的继承。道家文化追求自由、反叛理性权威的精神和清高淡远的生命情调,儒家文化“忧”与“刚”的思想内蕴构成了朦胧诗人文化根性的重要内容。由传统文化人格酿造的诗歌,其内在精神一定会和民族的文化精神同在。  相似文献   

4.
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以何种面貌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不是以它有多少高楼大厦为标志,而是更多地通过文化精神等展示出来,而人格形象则是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主要从人格的角度,讨论上海的城市精神。一讨论未来上海人的人格形象和精神,首先要从已有的背景出发,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考察。一是历史的角度。上海作为近代城市,诚如我们所知,是在中西文化交汇的独特历史前提下形成的。二是文化的角度看,这里所说的“西”,主要是和近代西方的一些观念相联系。从这一意义上说,“中西”事实上是和“古今”(传统与现代)联系在一起的。历史地看,整…  相似文献   

5.
“和平”问题,作为世纪之交的世界性主题之一,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但是,在对这一问题的所有回应中,理论的回应却犹显平乏。这一情形与当代和平理论的构建不能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有意义的思想资源不无关系。笔者认为,“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6.
广州军区“红一团”诞生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英雄部队,参加了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全过程。涌现出了著名的“大渡河连”、“狼牙山五壮士连”等英雄连队和1000多名英模功臣。团队80年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以“听党指挥、政治坚定、英勇善战、牺牲决胜”为主要特点的“红一团”精神。长期以来,团队注重发挥历史资源丰厚的政治优势,以团、营、连史馆为平台,着力用传统精神教育人、培养人、激励人。积极营造奋发进取的良好氛围.为团队持续协调发展注入了强劲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曾东 《长白学刊》2008,(5):27-30
马克思哲学建立在对传统哲学变革的基础上。与现当代西方哲学许多流派不同,他与传统哲学的关系既有“断裂”的一面,又有“连续性”的方面。传统哲学在四个方面对马克思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是乌托邦精神的影响,二是浪漫主义精神与普罗米修斯精神的影响,三是启蒙运动与启蒙精神的影响,四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马克思区别于现当代西方许多哲学流派的激进否定态度是,以一种辩证的态度,批判性地继承了这些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成果,这使得马克思能够在“保守”和“激进”之间保持一种辩证的平衡,表现出一种开放的视野和思想的张力,这是马克思具有当代价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从古今义利之辩看当前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今义利之辩看当前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王恩来一所谓义利观,即人们对求利动机和求利行为的看法,是人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道德素质的集中体现。有的学者认为,“义”属于精神的范畴,“利”属于物质的范畴,因而义利关系体现着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其实,这只是问题的...  相似文献   

9.
王德兵  佴荣本 《求索》2013,(5):131-133,8
霍松林和卜松山是叶燮《原诗》研究领域的突出代表.两人研究的主要倾向性在于叶燮诗歌本体之“志”与“情”的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问题切入上的差异、研究思路上的不同、理论视点上的差异和范畴阐释上的差异。霍松林以本土化的视野和国学的功力着力于唯物辩证的阐发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挖掘到了叶燮诗歌“言志”之本体:卜松山以文化自觉之视野和文论的身后理论根基致力于文本细读与范畴阐释.咀嚼到了叶燮诗歌在“缘情”之“怎是”。他从更加广泛的古代文论历史长河中去寻觅和凸显《原诗》的思想体系以及体现“诗歌的本质和诗人的品质”的批判话语,力求在叶燮诗论中挖掘“缘情”的因子.以寻求古代文论价值实现之可能性,以期实现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0.
鲁迅处在“旧者已亡,新者未立”的过渡时代,在沉闷而苍茫的精神氛围里,启蒙者难以逃脱“中间物”的尴尬处境,这决定其精神角色的多重性。鲁迅的伟大首先来自其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鲁迅的声音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任何依附性。鲁迅不是中国第一个启蒙者,却是启蒙思想表达得最充分的现代思想家,他对中国人麻木、愚昧的品性有着最痛切的描述。人们把鲁迅当作认识自我、剖析自我的一面镜子,通过不同的视角审视鲁迅的精神世界,其中不乏“同情之理解”,也有不少世俗成见。  相似文献   

11.
孙勇才 《求索》2008,(12):120-122
余英时既反对极力维持传统文化,也反对全面拥抱西方文化,在余英时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和表现。余英时认定中国文化是“内向超越”的价值系统,其基本特征是“止”、“定”、“静”、“安”。通过与西方文化“外在超越”价值系统对人类最为关注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问题的态度的比较,余英时既指出了中国“内向超越”文化的局限性,也揭示了中国文化所蕴藏的合理成分及其现代意义。余英时提出文化重建必须以文化“自性”为前提、以文化传统为根本、以融合中西为起点、以严守学术为保证并且做“退而织网”的功夫。余英时在海外所做的工作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研究如何转化和运用传统精神资源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余英时的文化情怀正是他的中国情怀。  相似文献   

12.
董雪静 《求索》2007,(6):182-183
“气象”是继“意境”之后充分体现宋代美学精神的基本范畴。本文通过对“气”“象”渊源和“浑”“厚”涵义的发掘,揭示严羽“气象浑厚”诗歌审美论的基本内核,并进一步探讨这一命题的审美旨趣和美学评价准则。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诗人李金发,20世纪20年代,通过移植与模仿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等人的创作,在中国诗坛上建造起一种新的诗格:“象征诗”。这于中国传统诗歌而言,无疑是“新的颤栗”。它推动了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王渊  刘冬 《半月谈》2005,(6):51-53
“光彩事业不是给钱就行,它是一种精神,它的关键是带动一方脱贫,使更多的人走向富裕”。从夫妻并肩作战到独撑大局,河北亨豪企业集团董事长芦新菊对自己从事十几年的光彩事业如是解释。  相似文献   

15.
谭德晶  ;高颖君 《求索》2008,(3):185-187
戴望舒的诗作有一种古典美的精魂气质,其在诗境营构、意象选择等方面都与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或显或隐的联系。“秋”、“青色”、“夜”的意象,以及女性、花草及“飞升”意象都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原型有着渊源关系,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戴望舒在向“现代”寻求的过程中,对古典诗歌传统的某种倾心与复归。  相似文献   

16.
不少绍兴人至今对去年8月18日召开的那场全市经济会议记忆犹新。会议很特别,以一首诗歌的朗诵开场,敬献的对象是与会的一千余名绍兴本土企业家。诗歌的意蕴是四个字:“胆剑精神”。文化不是附庸,而是制胜力量绍兴是浙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当时绍兴经济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速度减缓;宏观调整政策效应开始显现,资金、能源、土地等大生产要素骤然趋紧。许多企业一筹莫展,空气中弥漫着不少悲观和哀怨的情绪。“胆剑精神”是绍兴历史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2500多年前,在这块古越大地上,越王勾践率…  相似文献   

17.
厉行德治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我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素称“礼仪之邦”。我们的先民,不但曾以高度智慧的物质创造影响和推动着人类的历史进程,也曾以高尚纯粹的道德情操影响和推动着人类精神世界的建设。古代思想家子产曾说:“德者,国家之基”;“敬德必胜,失德必败”。德治的核心是官德,很多有识之士早就提出“官正民服,官直民从,官曲民忧,官败民怨”。“为政以德则治,不以德则乱”。这是长期以来国家治理经验的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们党继承了历史上优秀道德文化遗产,对干部道德建设历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钟周铭 《人民论坛》2023,(11):107-109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淮南子》一书继承了先秦诸子尤其是老庄的道论思想,并试图将社会政治活动中的人事与自然运动变化规律中的天道相结合,强调“天人同构”“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将天和人的关系纳入到一个新的范畴之中。《淮南子》中的天人关系论对于认识汉代思想文化乃至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心理,以及为当下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韩昌黎之“陈言务去”,前人已多有论述。有的从语言学角度,探讨其语言的艺术创新;有的从文体学角度,探讨其散文或诗歌的艺术创新。但笔者对此等探索仍有意犹未尽之感。通过韩愈全集的阅读,结合当时的思想文化背景,笔者认为“陈言务去”实乃一种革新精神贯穿于韩愈的整个文学创作及学术活动过程中。这一革新既是文学、儒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又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盛光祖说:巴山精神是新时期铁路精神的具体体现。这是对巴山精神的高度定位,也是对巴山人30余年奋斗历程的充分肯定。一、铁路精神的历史变迁及特征1.铁路精神的历史变迁在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著名的铁路精神,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二七”精神、“火车头”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