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本体话语体系、“人与自然是利益共同体”的生态价值话语体系和“人与自然是发展共同体”的生态实践话语体系揭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内涵要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话语体系深刻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坚持生态为民的价值取向、推进绿色发展的实践方向、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指向,有利于为传统现代化的生态转型提供话语指导、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话语助力,从而进一步在驳斥西方话语霸权中赢得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陈智泉 《群众》2023,(9):68-69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相似文献   

3.
在对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上,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飞跃。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焦点是解决经济发展模式的“价值转向”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提供了价值支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反思与批判工业文明模式下的价值困境。构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的价值内涵需要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责任,遵循马克思“人类发展最终目标”的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4.
张小辉 《群众》2023,(1):18-1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重大部署,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宝应地处里下河腹地,是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辐射重叠区域,作为江淮生态经济区重要板块,我们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新时代里下河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根植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实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体系化表达。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坚持以人民性为核心价值取向,其人民性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蕴含了建设生态文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由人民评价的鲜明特点。在对外传播该理念过程中,应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和生态法治观念,通过深化传播内容、提升传播能力、拓宽传播途径来提升生态文明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生与演进同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同向同行、共生并重。从历史逻辑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生态文明的出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现实要求与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要求。在宏观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多维度构成均内含着生态文明意蕴:共同富裕与生态发展相互耦合形成了物质文明新形态;以人为本与生态发展相互关联创生了政治文明新形态;科学理论与传统文化相互衔接凸显着精神文明新形态;社会治理与生态发展相互协调昭示着社会文明新形态。与此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摒弃“资本生态逻辑”的发展样态、超越“生态帝国主义”的价值理念、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未来取向,具有宏阔的全球视野与发展旨趣。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色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继承了几代领导人和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核心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阐释了自然生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也揭示出自然资源具有经济价值的内在属性。将“绿水青山”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践要求。为此,要抓住生态计费、计价、产权、补偿等实践难点,探索有效实现生态经济价值的机制和路径。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十年来,中国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成功续写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的同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党的二十大在全面总结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现实逻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明内涵。唯有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发展逻辑方能变革思维方式,方能使各项事业稳步适配中国式现代化,走现代化强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郝玉宾 《前进》2023,(1):54-5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鲜明特征,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发展方向。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鲜明特征推进现代化发展,是近代中国社会以来梦寐以求、长期追寻的梦想。在100多年的发展中,  相似文献   

10.
<正>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九年级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园”。意在明确“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本课侧重从美丽中国建设的角度谈环境文明建设,主要回应当下我们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挑战等问题,我们必须坚守绿色发展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1.
高世楫 《探索与争鸣》2024,(3):19-22+177
<正>“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1))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要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从根本上讲必须依靠绿色低碳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创新发展。中国基本建立了面向市场竞争的国家创新体系,将在低碳约束下通过创新实现绿色发展、完成现代化,也将为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一种全新的绿色低碳现代化方案。  相似文献   

12.
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为浙江量身打造了作为省域发展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的“八八战略”,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重要内容,率先开启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一个国家现代化模式的选择由该国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生产力水平、发展要求等复杂因素综合决定。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独有的价值取向、经济特征、政治优势、动力机制,决定中国现代化发展基本范式、经济组织方式。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再版”,也不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翻版”,而是兼具“中国特色”和“一般特征”的现代化全新道路。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集中呈现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以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为根本前提,以“大多数人”的现代化超越“少部分人”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应有之义,以“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超越“以资为本”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超越“发展失衡”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范式变革的内在要求,以“绿色-发展”协同共进的现代化超越“经济-生态”二元对立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遵循,以“和平发展”的现代化超越“霸权崛起”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内容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突破了西方文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倡导发展的人民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提升对自然认识的系统思维,“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号召生态文明建设的携手与共。  相似文献   

16.
赵艳 《群众》2023,(21):65-6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徐州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治“表”、治“里”再到治“根”,努力做好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这篇大文章,在创新实践中书写绿色发展新答卷。  相似文献   

17.
<正>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优良作风,努力降低机关运行成本,节用裕民,用党政机关的“紧日子”换取百姓的“好日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专题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最新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8.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必须把握边疆生态治理这个薄弱环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边疆生态治理理论,涉及边疆生态治理的定位、目标和举措:边疆生态治理的定位就是不断巩固和发展边疆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目标就是不断满足边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具体举措包括探索边疆绿色发展道路、强化边疆生态综合治理、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创新边疆生态保护制度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边疆关切,彰显了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生态发展与环境保护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创造性回答了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对推进边疆生态治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机关后勤》2023,(10):52-5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了专章论述,并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潘家华 《时事报告》2012,(10):24-27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理论不断创新 1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向前推进。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将生态和谐理念上升到文明的战略高度,初步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2005年,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生态文明”。他指出,我国当前环境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