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小康社会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是小康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小康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自身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一步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制度上建立有效地监督和制约权力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党的九十多年的历史,从政治上讲,就是领导人民争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历史。其间取得的主要经验有三:一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党内民主以引领人民民主;三是为建设和发展人民民主创造良好的思想环境。从这些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重要的启示:第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前提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第二,必须围绕人民当家作主这个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和本质全面系统地完善制度、发展理论。第三,必须更好地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来实现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吴健 《前沿》2004,(5):19-2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批判地吸收包括西方政治文明在内的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 ,着重加强制度建设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相似文献   

4.
人民民主与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 ,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三大支柱 ,其中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 ,大力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必须与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必须着重加强人民民主的制度建设 ,必须规范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的行为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巩固和发展我国的政党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巩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是巩固和发展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 ;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的领导 ,是巩固和发展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保证 ;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是巩固和发展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杨晓玲 《人民论坛》2010,(10):34-35
政治生活的发展进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生长要求执政党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党内民主,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指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政治原则。”这“三个一切”的重要论述,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基本要求,是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宝贵经验总结,也是做好人大工作的根本政治原则。一、“一切为了人民”是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各族人民实现当家作主、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制度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行进中,以深邃的见地、开拓的勇气对社会主义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进行了科学的设计、预测和开创实践,创造了重要的历史经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目标抉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动力支撑;加强党的建设、扩大党内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保障,这些历史经验,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加快发展和落实执政党基层民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如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那样,把“发展基层民主”作为“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基层民主包括基层人民民主和基层党内民主两大部分,其中基层党内民主尤其重要,因为作为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起着带动、示范的作用,中国共产党要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来推动并实现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来推动并实现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如果执政党的基层党内民主没有搞好,就会影响到基层人民民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同时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里,既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三大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又指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1.
坚持执政为民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导向,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根本价值取向,也是检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高标准.只有坚持执政为民,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2.
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协商民主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之中,以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合作共事为基本实现途径,有利于实现最广泛的政治参与,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吸纳各种利益诉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进一步坚持好、完善好协商民主这种民主形式。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与依法治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依法治国的内在联系。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协商民主是实现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种新型的民主范式。比较分析西方协商民主发展的背景和中国协商民主推进的动因,可以发现在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协商与民主"分"的可能性和"合"的现实性以及两者间不必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明确协商民主在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15.
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地位、指导原则和前进方向。作为参政党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过程中 ,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 ,发挥参政党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作用 ,为推进人民民主服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执政兴国与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同一性。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制度保证 ,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实现党执政兴国的战略目标上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为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 ,应坚持和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17.
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的建设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坚持以现有民主政治构架为基础,将新社...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五一”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 ,回顾了口号发表前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所进行的主要工作 ,说明口号的发布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公开、自觉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坚定地走上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道路 ,标志着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揭开了新篇章。  相似文献   

19.
韦有多 《桂海论丛》2002,18(1):24-26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领导核心.我们在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过程中,既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更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三个代表"与"以德治国"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