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吴亚明 《台声》2014,(3):47-48
去年2月6日,人民币业务在台湾正式上路,成为两岸金融交流合作的最新成果。一年来,台湾外汇指定银行及国际金融业务分行人民币存款迅速增加,达到了约2000亿元人民币。人民币资金池的汇聚,激发了台湾争做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决心。与此同时,大陆方面也表示支持台湾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但是,业界人士认为,台湾要达成人民币离岸中心的目标,必须抛弃不合时宜的陈规陋习,以开放的姿态,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3,(1):23-23
中国银行台北分行获准担任台湾人民币业务清算行 2012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根据《海峡两岸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相关内容,经过评审,决定授权中国银行台北分行担任台湾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这是两岸建立货币清算机制的新突破,也是中行加快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1,(4):53-53
“十二五”规划中广受台媒关注的一点则是提到未来应“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这也意味着两岸经贸制度化的层次日益提高;继贸易、投资、金融产业合作之后,货币面的议题应是下一阶段的重头戏。尤其是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正目益提升,2015年以前让人民币可自由汇兑也已排入改革进程。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虽然仍有待努力,但至少已具备区域货币的实力。可以预见,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1,(10):38-39
欧元之父蒙代尔(Robert Mundell)最近提出成立新世界货币体系的构想,认为可由美元、欧元和人民币组成一个大货币区以保持汇率稳定。这个构想的可行性仍待评估,但凸显了人民币在新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性,中国大陆亦正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在未来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台湾金融机构短期虽可取道香港累积经验,但最关键的仍是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务期两岸共同努力促成。  相似文献   

5.
王建民 《台声》2013,(1):47-48
2012年,海峡两岸金融往来与合作在多个方面、多个领域获得重要突破与进展,尤其是台湾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量与跨境人民币交易量等均有大幅增长,成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6.
正2012年12月,中国银行台北分行担任台湾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并于2013年2月开办人民币清算业务,成为两岸货币金融交流与开放的重要里程碑。在清算业务的推动及贸易投资需求持续扩大的带动下,5年来台湾地区人民币市场稳健发展,为两岸经贸、人员往来及民众生活带来了便利与效益,有力推动了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国货币的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体现。把人民币建设成为国际支点货币,使人民币成为国际上普遍接受的结算手段,中国的进口就不必再用外汇直接支付,不但节省外汇开支,而且出口也不受其...  相似文献   

8.
人民币国际化在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条件下进行,衍生出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促进资金回流的需求.台湾在经济金融发展遭遇瓶颈的背景下,希望借助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创造利益增长点.本文认为,台湾具有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现实基础,相对其他竞争者,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仍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台湾方面如以清算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为定位,以人民币现汇市场为突破口,以顶层设计和制度协调为手段,以加强联动监管、维护人民币汇率和离岸市场稳定为目标,或有条件成为继香港之后的第二个人民币离岸市场.  相似文献   

9.
朱磊 《两岸关系》2008,(8):32-33
6月底,台湾当局开放人民币在台双向兑换,由此,两岸货币兑换的历史又向前迈进一大步。此举不仅有利于扩大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对两岸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两岸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但两岸金融合作进展缓慢。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加快推进,"十三五"规划启动和"一带一路"建设给两岸金融合作带来新的机遇。通过对两岸金融竞争力的比较,可以发现两岸金融产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从宏观上看,中国大陆金融国际竞争力远大于台湾,从金融产业分行业的竞争力看,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台湾的金融产业竞争力仍有一定优势。大陆广阔的内需市场及人民币国际化所带来的国际市场,为两岸金融产业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岸业界要抓住这一新的机遇推进两岸迟滞的金融合作,在努力克服政治上的重大障碍的基础上,根据现有条件及两岸金融产业各自的优势,寻找互补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11.
陈筠 《两岸关系》2010,(4):26-27
央行副行长苏宁:两岸金融合作前景广阔望首先解决现钞清算机制问题 2009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苏宁率大陆金融代表团抵台参访,受到台湾各界的高度关注,同时也折射出岛内对于加快两岸金融合作步伐的迫切期待。2010年"两会"期间,本刊记者就两岸货币清算机制、金融合作前景等热门话题,专访了同时也是全国政协委员的苏宁。  相似文献   

12.
许莉  罗颖 《两岸关系》2010,(2):33-33
两岸银行业的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是由于台湾方面对合作一直持消极态度,进展非常缓慢。2009年11月16日,两岸正式签署金融MOU,意味着封闭固守多年的两岸金融市场终于敞开了互相开放的大门,进入了规范化发展阶段。从目前情况看,两岸银行业可住加强货币合作建立货币清算机制、互设金融机构、加强两岸交流和监管合作等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两岸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但两岸金融合作进展缓慢。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加快推进,"十三五"规划启动和"一带一路"建设给两岸金融合作带来新的机遇。通过对两岸金融竞争力的比较,可以发现两岸金融产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从宏观上看,中国大陆金融国际竞争力远大于台湾,从金融产业分行业的竞争力看,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台湾的金融产业竞争力仍有一定优势。大陆广阔的内需市场及人民币国际化所带来的国际市场,为两岸金融产业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岸业界要抓住这一新的机遇推进两岸迟滞的金融合作,在努力克服政治上的重大障碍的基础上,根据现有条件及两岸金融产业各自的优势,寻找互补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14.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我们再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尽早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也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我们愿与台湾各党派和各界人士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交换意见。“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  相似文献   

15.
邹建华  ;李江涛 《求索》2008,(4):12-14
与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相适应,人民币必将走向国际化。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将是利用CEPA框架把香港建设成为人民币的离岸金融市场,进而把人民币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价值货币、流通货币、储藏货币,在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开放,东亚国家首先以汇率联动机制EAERM(East Asia Exchange Rate Mechanism)货币合作机制向亚洲货币单位(ACU)合作形式过渡中,人民币国际化将以“共同货币篮制货币”中的重要权重货币,在未来亚洲货币一体化合作中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化货币。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建设同样面临制度建设与国家金融安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柳英 《两岸关系》2008,(9):24-25
马英九执政后,周末包机、开放大陆游客赴台观光及开放人民币在台自由兑换政策的推出拉开了两岸间扩大正常化交流交往的序幕。近日,台湾方面表示将继续扩大两岸政策松绑的规模,在年底前计划完成多项重大两岸政策松绑项目,其中涉及金融、三通、人员、投资等多个种类。  相似文献   

17.
MOU铺路ECF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华 《两岸关系》2009,(12):38-39
千呼万唤,两岸金融MOU终于完成签署。台湾“金管会”负责人陈冲11月16日宣布,包括银行、保险、及证券三项MOU完成签署,两岸各自使用台湾与大陆称呼,双方以互递换文方式处理,预计60天内生效。这是两岸金融大事,也是台商期盼许久的。  相似文献   

18.
吴亚明 《黄埔》2012,(3):9-13,17
一、两岸携手在昆山建设台湾商品展示交易中心 1日,由两岸共同投资建设的台湾商品城项目在江苏省昆山市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当年汁划投资7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9.
王扉 《两岸关系》2009,(9):36-37
8月10日,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与台湾联合信用卡处理中心在台北宣布,正式开通银联卡台湾受理业务,这是继“两岸三通”、“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之后,海峡两岸交流深化的又一重要成果,被业界视为两岸金融交流合作的“破冰”之举。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8,(5)
正摘编自2018年2月10日台湾《旺报》台湾《旺报》2月10日发表社论指出,台湾开放人民币业务届满5周年,人民币市场蓬勃发展,包括人民币存款、贷款、汇款以及人民币计价基金与债券等金融业务及商品,不断推陈出新,规模也日益庞大。无论是基于交易媒介、价值储藏,以及计价单位的考量,随着民间企业与个人对人民币实质需求的提升,人民币在台湾金融市场的交易比重也大幅提高。即使两岸沟通机制在这两年陷入停摆状态,却未折损人民币在两岸经贸往来与投资的重要性,台湾也逐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