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形态相结合的历史演进过程,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向现代转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与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问题上存在着许多争论,但它们均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是辩证互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推动与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过程,呈现出了三个历史时期,这就是首先通过变革与本质上否定传统文化而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时期,其次是通过恢复与初步重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关系的传统文化现代化时期,第三是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重新整合传统文化与全球化时代现代化关系以确立完整的中国民族现代文化传统时期。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对我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在继承的同时,也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生相成关系时,应正确看待两者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丰富文化内涵,使其具备中国元素和特点,从而更加符合我国当代发展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3.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更是在新的征程上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特质、内涵、立场上存在诸多契合点和共通点,为实现二者的结合创造了可能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相互激活和滋养的前提下融合再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实现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次飞跃是二者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可追溯至鸦片战争时期。彼时,近代知识分子在彷徨中探寻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发展出路。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为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创造了重要政治前提,从而逐渐将"文化"从微观意义上的科学文化知识、文学艺术等上升为具有文明意义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5.
张晓玲 《前沿》2010,(18):161-16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既是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提升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和智慧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在这一连续的互动过程中,受文化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性”以及各种片面文化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二者的深度结合面临诸多困境。探析并厘清此类问题,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10月11日,中国社科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与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就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有关传统文化的意义、方法及其与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相似文献   

7.
学界一般把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看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附属问题,这容易引发人们对该问题的重要性的忽视。事实上,从文化发展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从这种视角看二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两种话语体系之间的互动与整合问题。这样一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话语整合就成为研究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重要的方向选择。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二者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共同推进了我国文化思想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发轫以来就与中国文化紧紧相依。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文化向度的历史脉络能为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动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延安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这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同构性在特定历史阶段中的具体反映.二者的互动关系表现为:一方面,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推进了延安精神的培育和弘扬.这一进程包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升华构成了延安精神的内涵,毛泽东思想奠定了延安精神生成的基础,并为其培育和弘扬提供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导.另一方面,延安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供精神动力,优化文化土壤,提升了大众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刃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重大影响.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扎根新文化场的丰厚土壤、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批判借鉴的丰富素材;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专制主义、平均主义等封建糟粕又阻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批判和改造,旨在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2.
何中华 《长白学刊》2021,(1):142-148,F000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必须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化及其传统。因此,从中国国情的角度了解并把握中国文化的特质,对于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学理上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前提意义。土地、农民、儒学,既是中国国情的特点,又塑造着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从明清之际的"西学中源"说,到晚近的"马克思主义中源"说,虽然是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某种文化心态的反映,但也从某个侧面折射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熟谙中国国情。由中国国情所塑造的中国文化背景,在自觉和无意识的双重意义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针对近代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争论,毛泽东在方法论意义上对二者进行了研究,找到二者结合的可能性;探究了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及其结合的路径。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贡献及经验对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是在近代以来社会转型和文化变革中提出的课题。现代性成长、对资本主义的判断和传统理想向现代的转变构成了其文化前提。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与自由主义和新传统主义共生中,把握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消除教条主义和农业社会主义的影响,探索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开拓出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在具体运作层面寻求突破。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与基本方法,内蕴着反思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主体、动力、价值等逻辑特质,有助于预防和克服现代化的负面效应,可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具体运作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启示。遵循马克思实践的现代性逻辑,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应运作如下理路:以承认传统文化本然状态和自在性为前提,以能动地审视和解决传统文化现实问题为关键;以最广泛的群众为文化主体,以"全面深化改革"之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发掘、适应和融入符合现代化发展趋向的人本价值为旨趣。  相似文献   

16.
轴心时代百家争鸣背景下的儒道释三教合流与新轴心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西马综合创新在核心要素的文化渊源、力量对比、演进过程、基本结构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历史相似性,同时又存在重大的差异。在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和建构的过程中,比较两者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历史上获得很好的启示。当代中国文化建构的主要任务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西文化互补结构的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为内容的马克思主义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7.
《传承》2015,(12)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同当前中国实际创新良性互动的结合点,也是其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个全新契合点。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其相互结合的契合点、途径等问题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应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从交流、融合、发展三个环节探索两者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8.
文东升  周三胜 《前沿》2010,(2):27-29
经过"五四"文化选择,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步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新的文化选择与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传播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帷幕,开启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新进程,开始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转换。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说,"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是中国文化选择史上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19.
蔡文学 《传承》2009,(14):22-23
本文首先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现代化的辩证关系,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依然需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获得发展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然后,文中提出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从价值内涵、主体力量、实践场域等方面探索其学理归因,从两者的良性互动中明晰其实现结合的内在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立足新时代,唯有持续探索两者结合之路,才能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推进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