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性起伪"的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礼法学说构成了荀子内圣外王思想的基本内涵。从"化性起伪"到"隆礼重法",再到"尽伦尽制"的圣王理想,荀子的内圣外王思想不但将儒家的内圣之学和外王之道有机地结合与统一起来,而且还使儒家对道德与政治、内圣与外王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上升到一个全新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2.
荀子身处百家争鸣的战国末期,另辟蹊径地提出"性恶论",并以"性伪"来表述其所推崇成圣的发展范型,"化性起伪"的思想鲜明地阐述了人性矫正的方式,是在荀子思想研究中不可避开的重要内容。文章从荀子"性恶"之说探究荀子"化性起伪"的他律与自决这两种路径,使人注重现实选择以促进道德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姜红 《前沿》2010,(24):58-60
从终极人格理想与现实人格榜样的两极视角比较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人格理想观,可见不论荀子心中的"圣人"与"君子",抑或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幸福者"与"恢宏大度者",皆具备优于俗众的良好品质,体现了人类寻求完善自身的美好愿望。由二者对道德与财富、道德与身体、道德与语言之间关系的不同析解,见中国儒家文明与古希腊文明间的迥异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孔子与孟子在论及人之行为动机和行为手段上,奉"义"为圭臬,呈现出强烈的道义论色彩。荀子对于义利关系的阐释则表现出与孔子和孟子颇为相异的进路,他认为"义"虽具备价值上的自足性,却缺少现实上的完满性,因而,为"义"提供一个合理的限度便十分必要。荀子试图通过经验性的解释来回答"义"是如何从抽象的道德原则落实于人的具体社会实践,并使得人们能够在行动中愿意依义而行而非仅仅将其视为一种空洞的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5.
"审美无区分"是伽达默尔诠释学哲学与美学的基础性思想。"审美无区分"思想渊源之一是柏拉图的审美意识理论。柏拉图的审美意识理论主要有两点:其一,认为艺术模仿是虚假的主要来源,因此艺术不能达成对真理的认识;其二,坚持艺术与审美的政治和道德标准,艺术应该为理想的人格教育服务。伽达默尔肯定并吸收了柏拉图的艺术和审美的道德原则、政治原则,认为艺术的标准不是纯粹审美的。同时,伽达默尔对柏拉图的艺术模仿理论进行了反思,认为艺术也是认识真理的必然之途。伽达默尔对柏拉图审美意识理论的扬与弃,是形成其"审美无区分"思想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李秀 《前沿》2009,(7):188-190
辽代契丹贵族女性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在整个封建妇女史上是相对少见的。这主要是契丹民族传统习俗并口当时政权统治的需要,同时也是契丹贵族女性自身适应时代需要不断努力的结果。本文从契丹贵族女性积极参与政治、军事两方面活动,充分展现这些优秀女性的社会价值与理想抱负。  相似文献   

7.
论荀子的道德教化及其主要实现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荀子思想中的道德教化理论富有特色,他从“人性恶”理论预设与“群居和一”社会性存在的内在矛盾出发,论证道德教化的必要性;在道德教化的价值指向和依靠对象上,既凸显人的主体性地位,又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在实现方式上,既高昂以“全”、“粹”为目标的道德理想主义信念,又坚持现实主义的原则,强调实践理性的作用,拓展了教化的崭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有一些人却利用别人的诚信为自己牟利。我们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不能只靠宣传教育、自省自律,惩戒违反诚信原则的行为所发挥的劝导作用会更大,尤其是对担任公职、其行为体现国家和社会公信力的人。惩恶扬善双管齐下,才能使恶者从善善者更善。◆清化教育以洁诚信之泉为了防止考生在高考中舞弊,山东决定在2005年高校招生中所有考生都要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考前签诚信协议书的办法在全国不少地区已进行试点推广,也算是一出端正考风的新招但其象征意义可能会更大些,既说明当前各类考试的不正之风有蔓延之势…  相似文献   

9.
王琦 《求索》2012,(6):205-206,253
文章论述了荀子沿着孔子"礼学"思想中蕴涵着可推导出人性恶的内涵,建构了性恶论,并以之为基点,确立了"化性起伪"的人性修养理论。文章展现了孔子与荀子思想演进的人性论逻辑,并试图为荀子正名。  相似文献   

10.
李龙  张静 《求索》2010,(5):85-87
在理想的民主政治模型中,唐斯认为,"民权的平均分配使政治行动趋向于将收入从少数富有的人手中转移到大量不太富有的人手中,从而促进收入均等化",但是由于现实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理性的政府很可能采取与之相反的行动,实行从穷人到富人的收入再分配。劳动分工的差异、不确定性导致的获取信息的不平等造成了民主社会中政治权力的不平等,收入的不平等分配更加扭曲了植根于民主理论中心的政治平等原则。当他总结说,"民主制度中有差别的政治权力的基础根植于社会的本质中"时,他脑子里存在的必然是这样一种观念,即民主政治因为其实现的规则和实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的难题而难以达致理想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论语>、<中庸>、<荀子>为基本文献考察孔子、荀子的政治思想,认为二者的政治思想中有一个中心范畴,即"礼",而"礼"在理想层面能够造就一种和谐的政治秩序.但孔子、荀子的达致和谐之法有所不同,前者注重个体修身,后者注重制度规范,但从根本而言,两种路径都是"人治",即都主张以为政者为原点推动理想政治秩序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任何时代的统治阶级要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并为统治的合法性辩护,必须掌握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领导权,其中重要方面就是意识形态话语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牢牢掌控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必然要求。坚持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应然要求,否则,如果不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党的一切领导工作就会失去理论指导、理想指引、道德约束、价值牵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注重道德的进路,从生命主体立言,重生命,崇修养,因此,过早就实现了道德的自觉。但由于中国的传统社会是政治、文化、道德同构的一元社会,因此道德追求与学术追求便受制于现实政治的制约,于是这种道德自觉便蜕变为维护政治统治的自觉。因此,要对传统道德进行现代性的改造,把传统的圣人道德观,转变为法治之下的道德观。传统的道德自觉首先意识到的是义务,是义务本位的道德观,而现代的政治自觉则应首先意识到权利,是以权利为本位的政治观,政治与道德回归属于自己的领域,实现了真正的道德自觉与政治自觉。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有其鲜明特征,既是国家对公民成员的一种政治与道德原则要求,也是公民或民族共同体成员的一种道德品质;既是全民族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心理,又往往以大一统的政治疆界、统治、政策等作为实体依托;既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凝聚力,又有博大的世界情怀、协和万邦的大同理想。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为政治要求与道德义务的统一、文化认同与政治依托的统一、民族主义与协和万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余群 《求索》2013,(11):77-79
春秋晚期,随着"礼崩乐坏"的出现,社会开始了从礼乐到礼义的转型。表现为:礼义观念不断深入人心,而"赋《诗》言志"的行为也逐渐为"引《诗》言志"所取代。产生上述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五点:各级贵族僭越礼制;士阶层崛起,诸子纵谈,百家争鸣;传播媒介的改变;乐器的变迁;新声对雅乐的挑战,等等。  相似文献   

16.
刘洁 《岭南学刊》2010,(6):112-116
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我国由于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去政治化、市场经济的主体性原则、社会转型期道德价值观的混乱、互联网的普及和家庭教育的弱化等社会文化根源,使"80后"形成了与前几代人相比具有鲜明差异、先进而又充满困惑的道德价值观。只有从后喻文化传递的特点出发,认同"80后"具有时代特色的道德价值观、从人类文化传递的一般规律出发,发挥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对"80后"的道德价值观的主导、调整作用,才能缓解代际之间的突出与对立。  相似文献   

17.
史继东 《求索》2010,(9):194-196
《荀子》承继了儒家的价值立场,它以儒家先圣学说为基点,批判地吸收了诸子各家之学术思想,构筑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是"儒家的荀学"。《国语》作为一部先秦史书,其编撰成书远在荀子之前,其蕴含的政治、经济、礼乐等思想成了《荀子》"王霸兼用"、"法后王"等思想的重要渊源。"王霸兼用"思想是荀子政治思想的一大特色,《国语》是先秦时期最先肯定霸道思想的一部典籍,它的"重霸"思想对周道衰亡这一历史潮流作出了必然性阐发,也对霸主功业之措施作出了高度肯定。《荀子》的"王霸观"表现了对《国语》霸道的肯定以及对争霸措施方略的因袭。同时,《荀子》的"法后王"思想也得益于《国语》的影响和启迪。《国语》中诸多"法后王"式思想的记载都为荀子这一观点的提出提供了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朱学恩 《求索》2010,(8):131-133
"术"是一个中性词,并非法家所独有。从孔孟到荀子,再到韩非子,"术"思想的逐步凸现,反映了政治实践发展的需要,还原了政治生活的本质。"外儒内法"架构的长期稳定,是对从"礼法"到"法术"转换的辨证否定。  相似文献   

19.
宋代政治家司马光在论及才与德的关系时,依才德的多少把人分为四等:“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对这些人当如何取舍呢?“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在这里,清晰地说明了“德”对于一个人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者来说,如果不注重道德建设,“挟才以为恶”,  相似文献   

20.
聂兴超 《求索》2010,(11):65-67
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价值多元化趋向,为协调社会价值分歧,当代政治哲学主张通过中立性政治原则来协调价值主体间的冲突,以"求同存异",确保政治秩序的稳定。然而,中立性原则虽然对各种善观念或良好生活观念保持中立,但它并不是一个与道德无涉的概念,它指涉的只是对伦理生活观念的中立,而并不是对道德的中立;另外,严格中立性原则也是不可能的。中立性概念虽然是现代性条件下,在平等的关心与尊重成为人们普遍共识的道德前提下,力图解决在合理多元论前提下达成共识的一种解决方案。但对于中立性的运用也必须有一定的限制,只有在辩护的意义上,中立性原则才最可能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