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减灾》1993,3(4):57-60
1.现代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评价中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这里主要指遥感技术、信息传输与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在灾害监测、评价和管理中具有快速、准确、机动和直观的特点,因而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在灾害发生前,它可以不断提供关于自然灾害发生背景和条件的大量信息,有助圈定某些灾害可能发生的地区、时段及危险程度,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可以不断监测灾害的进程和态势,及时把信息传输到各级  相似文献   

2.
《中国减灾》2015,(5):5
<正>1月27日,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到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考察调研。在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业务区,窦部长一行详细了解了灾情管理与数据服务、灾害风险与损失快速评估、卫星遥感、  相似文献   

3.
随着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空间技术在灾害预警和减灾救灾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展现了它巨大的应用潜力。在过去的20年,10多个国家和组织成功地把各种地观测卫星送入太空,并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广东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抗击台风灾害的工作中,全面实施灾害紧急救援,特别在救灾规范化建设、灾害预警、转移安置、灾害信息管理、重建家园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安排好灾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减灾卫星服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的建设,将使我国形成天地一体化的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体系,在灾害管理不同阶段实现从数据获取到现场应用的“一站式”服务,以满足自然灾害监测、风险管理、灾情评估、决策支持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灾害是来自自然界、被改变和/或被建构的环境,以及产生社会经济脆弱性条件的、有潜在破坏性行为的一个过程/事件。灾害研究涉及、影响和关注到一个社会所有方面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抵抗性、韧性以及适应性,已经成为减少灾害对社会实际的或未来的灾害影响的重要理念。在经济、社会、人口、意识形态和科技因素共同作用下,灾害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错综复杂。重建以及减少脆弱性、气候变化应成为灾害人类学家重点关注的两个版块。灾害植根于人类社会中,怎样从政策研究转移到实践研究,是对人类学特有的理念和方法的挑战,作为人类学家,我们应该做好应对和接受这个挑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手机内用户数据提取方案及解析技术的研究,分析现有手机系统的取证方案,基于逻辑提取和物理提取两种工作原理,探索不同手机的合理操作步骤,并结合现有成熟仪器在真实案件中的实际应用,介绍了手机取证的各种手段及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2003年10月10日,民政部救灾救济司、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和湖南省民政系统共同举办的“中国湖南救灾演练暨全国灾害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研讨会”在湖南省临澧县和常德市举行。民政部副部长杨衍银、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杨泰波观摩了救灾演练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中国气象局、总参作战部、减灾委办公室及湖南、江苏、内蒙古等省(区、市)民政部门的代表和专家130多人观摩了演练并参加了研讨会。洪涝灾害救灾演练在临澧县演练大厅举行,这是全国首次利用县、市、省三级专线救灾信息网络系统及在灾害现场的救灾应急通信车,对特大洪涝灾害应急救灾全过程的模拟实景演练。演练前,湖南省副省长杨泰波介绍了湖南省自然灾害和救灾工作的情况。演练后,民政部副部长杨衍银讲话,充分肯定了这次演练,指出这次演练为民政部门救灾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提供了经验。今后要进一步加快救灾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进一步加快灾害紧急求援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救灾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提高我国的救灾水平。这次湖南救灾演练的情况如何?对今后救灾、减灾工作有何指导意义?本刊将对此作全景式展示。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城市灾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吉顺 《中国减灾》2001,11(4):56-57
城市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对城市功能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事件。城市由于其人口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各类生产、生活设施的现代化及广大民众对公共设施的依赖,使城市在灾害面前的脆弱性更为突出。一旦遭受重大灾害,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7.8级地震,顷刻之间使这座具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毁坏殆尽,死亡24.2  相似文献   

10.
正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对我国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的全面开展提出了要求,促使我们拉开了系统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帷幕。五年后,汶川地震灾区再次发生7.0级强烈地震。这五年中,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评估工作的挑战和磨练,使我们的损失综合评估业务日渐成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技术也得到不断完善。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