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安研究》2010,(1):78-78
汪怀君在《长白学刊》2009年第4期撰文认为,生活世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与创造活动所生成的主体间世界。它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与背景资源为交往行为提供价值与意义的根据来源,因此,文化价值性是其首要的特征。生活世界因交互主体的建构呈现出交互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王淑霞 《求索》2008,(8):97-99
“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定义的交往世界。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交往主体、交往主体的交往活动和交往的“理想话语环境”三者的统一和互动。生活世界需要规范化和有序化,即需要管理,管理贯穿于全部生活世界。和谐管理是生活世界中人际交往的协调模式。根据交往理性,和谐管理既是一种语言使用的规范化,又是一种交往关系的柔性协调。  相似文献   

3.
交住是一种物质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入存在的根本方式之一。交往实践对人的发展具有原动力的价值效用。以高主体性的主体态参与字观域人与自然的、宏观域国际的、中观域国内的、徽观域男女之间的以及主体自我的不同层次的各种交往;建构实施适应当代全球化的主体——客体——主体三维结构普遍交往的关于人发展的模式,对于丰富和发展唯物吏观;锻造和培养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性、交往性、竞争性高素质人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推进世界历史进程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个人交往主体性不但是个人主体性的新生形态,而且是扬弃片面个人主体性的结果。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规定,无论是理论构想还是现实选择,都在微观主体视界上追求着个人交往主体性。当前,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健全个人交往主体性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相似文献   

5.
唐涛  陈中建 《求索》2013,(6):96-99
从哈贝马斯的交往伦理观来看,道德生活根植于由交往行动构建的生活世界之中,只有通过交往主体之间的自由对话、理性论证而达成的价值共识和道德反思才能持续地构成道德原则的普遍有效性基础。其中,道德反思渗透于生活世界的每一个要素的功能之中从而推动整个道德生活持续的合理化:道德反恩贯穿于个性之中,为社会成员积极参与文化传递和社会交往提供内在动机和能力:道德反思渗透于社会结构之中,警惕权力对交往结构的干预。为文化更新和个性自由提供合法的保障;道德反思贯穿于文化结构之中,为社会合法化和个人社会化提供充分的文化储备。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论生活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怀君 《前沿》2011,(5):77-81
在哈贝马斯那里,生活世界是前逻辑的、前根据的、非确定性的奠基世界,它作为文化传统资源构成了交往行为的背景预设;文化、社会、个性作为生活世界的三种结构要素,是与文化再生产、社会整合和社会化的过程相一致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指的是生活世界被政治系统与经济系统所分割和侵蚀。要解决生活世界的殖民化问题必须释放生活世界中交往合理性的内在潜能,培育一种能够与工具理性相抗衡的力量,以阻止系统借助货币和权力媒介对生活世界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龙柏林 《岭南学刊》2004,1(6):52-55
在唯物史观视野里,作为生成依赖与决定因子的交往实践,是个人交往主体性的生成基础;由个人主体资质和社会生活环境结构性构成的交往环体,是个人交往主体性生成的内外条件;由内容信息和工具媒介匹配性构成的交往中介,是个人交往主体性生成的必要环节。以上三者共同构架起个人交往主体性的生成图式。  相似文献   

8.
交往教学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往教学是以对话为其精神实质的教学。在交往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主体对客体的单向灌输关系,而是一种主—客—主关系,这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得以彰显。而且,在交往教学中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注重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民主、平等、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云峰 《求索》2023,(1):74-81
以唯物史观的发现为标识,哲学的主体革命实现了人的主体身份的本质复归。在对人的主体身份解构中,人的自然存在身份、社会存在身份、活动存在身份科学定位了人的主体身份存在,将“现实的人”从抽象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人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物,其主体身份的建构过程往往易受到现实规训的影响而趋向“异化”,人的主体身份批判的关键是“异化”身份批判。社会交往和话语交往是人的主体身份建构的重要途径,规定了主体身份的最终交往样态和价值形态。  相似文献   

10.
交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与根基,交往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贯穿于人的发展过程始终.青年学生道德教育是一种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的交往实践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特殊交往.构建主体间性原则、客体指向性原则、现实生活原则和平等对话原则是实现教育主体间性转向、提高青年学生道德教育实效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1.
费正清 《传承》2008,(22):82-83
交往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是主体活动的基本存在方式,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交往是主体活动的内在动力,可以调节主体活动的方向,促进主体的发展。主体活动的最终指向是实现普遍交往,而共产主义是达到普遍交往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2.
交往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是主体活动的基本存在方式,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交往是主体活动的内在动力,可以调节主体活动的方向,促进主体的发展.主体活动的最终指向是实现普遍交往,而共产主义是达到普遍交往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3.
李旭 《求索》2012,(2):120-122
哈贝马斯的行为交往理论指明了成功的行为交往必备的几点要素,却将"非正规"的语言排除在交往行为之外。但禅宗公案中部分"牛头不对马嘴"的机锋语言行为却能成功地完成交往活动,达到"直指人心"的目的。在禅者共同的生活背景中,这种语言行为具备交往活动所要求的"生活世界的同一性"、"交往主体的‘互动性’与‘免干扰性’"、"对交往行动媒介的理解与合作性"等行为要素,因而,禅籍公案中的行为及语言是有效合理、符合逻辑的。  相似文献   

14.
杨竞业 《岭南学刊》2023,(5):121-128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媒介交往范型逐步形成,它表现为媒介交往生活的“快递化”,媒介交流休闲的“便利化”,媒介交易行为的“网络化”,媒介交通行动的“高速化”。这四个特征是中国社会走向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通俗表达,也是中国人走向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态势,是中华民族自由主体性的自觉生成。中国特色的媒介交往范型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说明以发达的高技术为基础的交往媒介完成跃迁,以自由的主体性为特征的媒介交往成为现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得到全面深入贯彻。  相似文献   

15.
《公安研究》2010,(12):85-85
陈联俊在《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3期撰文认为,网络社会公民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主要包括基础条件、个体差异、交往环境、国家建设等四个方面因素。其中基础条件是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个体差异是指个体个性特征、认知水平、利益诉求、公共意识的差异;交往环境是指交往对象、交往内容、交往方式、交往组织的不同;国家建设是指主体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等。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个体公民意识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交往实践观:全球正义论的哲学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平 《思想战线》2007,(4):40-47
在新全球化语境中,全球治理追求"善治",使全球正义问题凸显,成为政治哲学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新全球化时代成为全球正义发生的历史地平线;而交往实践观成为科学解读全球正义问题的政治哲学视域。全球正义是一种在全球化公共交往平台上的公正秩序,它既是社会交往结构的规范原则之一,也是建立在自由的多元主体交往基础上形成的公正规则,更是交往实践中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统一。正义既要反映客观的交往结构规律性的状况,获得合理性;又要获得主体际共同价值取向的支持和认同,使之合法化。没有合理的合法性或没有合法的合理性,都不可能是正义的。  相似文献   

17.
朱有志  林国标 《湖湘论坛》2009,22(6):17-21,36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所蕴含的大众性,是一种新的主体性理论,它是对以往主体性理论的扬弃与辩证综合。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再到交往实践观下的大众性,反映了哲学对人类本性的把握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  相似文献   

18.
在哈贝马斯看来,晚期资本主义公共领域发生结构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由国家干预市民社会和市民社会获取政治权力而导致的相互融合以及随之响应的市民社会结构的转换。要摆脱晚期资本主义全面危机的唯一路径是需要对公共领域加以重建,以期能够提供“公共商谈与政治话语”的有效框架。在当代世界,民主法制国家只有充分意识到自身所具有的社会一体化的反控导的技能,并按照一种反思性的原则来引导政治公共领域内部的实践,才能把自己置于与经由交往理性织构的公共领域平行的地位上,并由此确定它作为一个民主的政治话语的主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市民社会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新生 《思想战线》2002,28(4):106-109
现代社会是一个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相互分离而又良性互动的结构体 ,在这个结构体中 ,市民社会是基础性的领域。市民社会是个人的特殊性得到充分表现的世界 ,因此 ,市民社会的文化是一种高扬个体主体性的文化 ,它所努力创造的是一个表现个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存价值的观念世界。市民社会的文化既不同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价值统一性 ,也不同于国家意识形态所欲求的思想一致性 ,而是试图在多元价值目标并存的前提条件下 ,达致社会生活的公共性、个人生活的伦理意义和不同社会主体共同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20.
现代工业化发展初期,马克思恩格斯对科技文化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深入解剖:在科技史、社会生活史研究基础上,立足于人类物质生活世界和资本探求科技发展动因及机制,从世界交往与分工角度思考科技文化传播,从人的精神世界体察科技的文化价值。这些科技文化基本思想有助于指导中国现代科技文化建设,消除诸多社会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