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信仰是新时代我国法治创新与改革的新提法。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深入理解"法治信仰"的内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培育,需要明确其同政治信仰、道德信仰之间的关系。法治信仰与政治信仰是并行不悖的,要结合政治讲法治;法治信仰与道德信仰不可分离、不可偏废,法治和德治要协同发力。在我国治理实践中,学法与守法领域最能精准评估法治信仰目标的推进实况。学法是法治信仰形成的基础前提,守法是法治信仰形成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2.
市域社会治理已经成为我国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中关键一环,承载了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任,新时代市域治理现代化要以法治化为目标,依靠法治来推动,市域治理法治化关键是要“地方立法科学化、法治政府服务化、普法守法全民化、法律问题科技化”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3.
法治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是在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文明的法律机构、素质优良的法律队伍基础上以文化人的过程。本文分析了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和困境,论述了加快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举措:即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领导干部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完善守法诚信和违法失信奖惩机制,营造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这是首次在党的报告中明确让公民信仰法律,协助建设一个全民守法的法治社会。因此,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对法治忠诚、尊重,以法律来组织和构建社会秩序,就成为建设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内生动力。笔者结合热点案例和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现实,阐述如何实现法治信仰,推动我国法治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5.
《松州》2014,(6)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六项重大任务,其中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并且明确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为构建法治社会指出了路径,从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等4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6.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价值取向。然而法治的有效运作需要民情的支持,为此,特提出"法治社会化"的概念,这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法治观念与行为模式的学习、传播、塑造与传承的过程。法治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或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和唤醒人们心中公平正义的信念。而普法宣传教育、党政机关等国家公共组织依法办事的榜样示范和公民亲身参与法治实践、以法治量化评估促进法治社会化,是法治社会化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韦娌 《桂海论丛》2013,(2):107-110
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推动改革深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衡量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新标准、新要求。用新标准、新要求来衡量,当前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亟待提高,这突出表现在:在部分领导干部中法律虚无主义和法律工具论仍有市场,以权力为本位忽视公民权利,法律信仰缺失、法律意识落后、法治思维习惯尚未养成等方面。要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必须加强法律学习,培育法治文化;注重法治观念的更新;以制度创新促成法治信仰的形成;调整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正>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相似文献   

9.
法治思维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主要思维,文章以探寻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为目的,以目前党政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领导干部的法律信仰、权力行使过程中处理好"法"与"情"的关系、处理好守法与能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今天的中国,改革已到关键时刻,中国的改革大业必以形成法治共识为前提,在法治轨道内进行。我们的社会遍布法律,但法治效果并非理想,这是因为法律未被信仰,遵法守法尚未成为自觉行为。法治不是冰冷无情的规则、裁判与惩罚,法治的实现需要唤醒良知、重建道德和确立信仰。坚持依法治国,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需要深刻认识人本身,以法治凝聚道德,通过法治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使人“知耻服礼”,让凝聚道德的法律成为信仰。唯其如此,方能形成改革所必需的法治共识。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法治,只有坚持法治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调和各方分歧,才能为各种社会利益提供稳定和可靠的预期,才能汇聚起共同奋斗的巨大正能量。  相似文献   

11.
<正>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推进依法治国做出全面部署,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年来,海南在法治政府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法治体系。为了更快、更好地建设海南法治政府,现提出如下建议:一、坚定不移地推行政府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法治思维,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有道是:"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安"。坚持法治轨道,严格规范权力运行,提高干部法治素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形成法治信仰。领导干部做守法模范,通过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才能杜绝拍  相似文献   

13.
正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法律唯有被实施,才能体现其权威性,才能真正被人民群众信仰和遵守。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法治力量浸润人心,公平正义可感可见……让法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融入增进民生福祉的各个领域,是法治社会的题中要义。近年来,我区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采取更多更有效的举措,提高社会法治化水平,努力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离不开法治护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是知法、用法、守法的重要主体之一,农民法律意识与法律思维的建设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因此,需推动法治体系构建,健全农村法治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普法宣传,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思维;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相似文献   

15.
正2021年8月27日,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转发了《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关于在全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年-202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市、县(区)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让我们一图看懂福建省"八五"普法规划。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新时代全民普法工作主要目标:到2025年,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显著改善,基本形成制度完备、实施精准、评价科学、责任落实的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6.
《人民政坛》2009,(7):35-35
何平在《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第5期上撰文认为,法律信仰和法律制度是形成法治社会的两大支柱,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那么就是再多的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促成一个国家法治精神的形成。建成合理、公正的法治秩序也只能是一种空想。完整意义上的法律信仰,应当包括法律信服心理和法律拜从行为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人权与法治     
“法治”是一个内含非常丰富的概念。首先它指的是与人治根本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和社会调控方式。从主体看,是众人之治(民主政治)或一人(或几人)之治(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之分。从治国依据看,是依法而治还是依个人意志而治之别,从治理社会的方式看,是把法作为国家单向控制社会的手段,还是把法看成主要是制约国家的工具。其次法治意味着人民必须守法,政府更必须守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有效防范国家公共权力的专横和滥用。第三,法治还是一种理想的政治社会状态。法治最终要表现为一种法律秩序,它表现为…  相似文献   

18.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其中,法治社会是法治建设的基石,其本质在于规则基础上的社会自治。社会组织作为社会自治主体,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与政府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效地弥合了国家与社会的裂痕,成为新的制衡力量。建设法治社会,无论从理论逻辑还是现实基础来看,都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参与。基于"制度—心理—运行—评估"的分析框架,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参与法的构建、培养法的认同、维护法的运行、评估法的效果来全面助力法治社会建设,形成"有良法、信仰法、能守法、会用法"的法治社会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这充分凸显了全民守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并不完全取决于法律条文有多么复杂严密,也不仅体现在普通民众对法律条文有多么深透的了解,而在于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梁太波 《桂海论丛》2014,(5):122-126
建设法治中国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要把法治作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核心来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迄今为止国家治理视域下,对具体从事治理活动的领导者基本素质的高度概括和要求。治理能力的关键是人的素质,特别是领导者素质。必须大力提升领导者的法治思维能力,以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助推国家治理能力的飞跃。提升法治思维能力的主要路径包括:一是以履行做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表率的法定义务为动力,强化提升法治思维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二是以完善学法用法守法的制度建设为契机,加强法治思维的培训和教育力度;三是以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创建法治环境为目标,形成提升法治思维能力的制度保障和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