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庞铁力 《求索》2011,(8):161-162,20
石油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其安全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而且对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军事形势也会产生深远影响。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性也愈来愈强。完善的石油储备制度是维护国家能源的重要举措,而我国在战略石油储备方面才刚刚起步,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亟待相关立法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马波 《岭南学刊》2010,(5):66-69
外在环境变化以及立法资源配置均衡化的诉求,推动石油储备法律制度的生成,引导石油储备立法与体系的整体建构。石油储备法律制度应从总体与具体两种框架模式展开,亦即从石油储备法立法体系与具体法律制度的设计展开与探讨,并最终为我国能源安全与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而服务。  相似文献   

3.
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洪增  唐雄 《理论月刊》2006,(11):151-154
石油工业的战略地位和中国石油企业的国有性质决定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战略对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跨国石油公司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主体,中国石油企业应以跨国石油公司为发展标杆,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战略体系。文章对中国石油企业战略管理的必要性、竞争的环境和发展战略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浅析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储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矿产资源储备是战略物质储备,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保证我国在国际市场变动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在总结国际经验基础上,本文从储备形式、储备运作和储备资金运作三个层次构建了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储备战略体系.第一级是国务院及其下设专门负责实施金属矿产资源储备事宜的国家金属矿产资源储备局.第二级是国家金属矿产资源储备经营管理公司.第三级是各个金属矿产资源储备基地公司.  相似文献   

5.
油价升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鹏  任燕  赵英伟 《青年论坛》2007,(1):111-114
近几年,受国际石油供需等因素的影响,油价不断升高,业已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首先会产生财富转移效应降低国民生产总值增幅;二是增大了我国“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危险;三是导致金融市场波动,造成行业之间效益水平分化。对此,我国要多方准备,积极应对:一是以市场为本,通过转变我国石油交易模式来争取定价权;二是建立石油期货市场;三是建立合理的石油安全储备体系;四是加快技术创新,实现节油和发展替代能源。  相似文献   

6.
观点     
正在回顾我国典型物资的储备体系发展历程、研究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分析当前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存在关键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明确了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改革创新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国家应急物资储备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立足国情,形成适应重大应急事件的现代化物资储备综合领导和管理能力;补充完善面向新型风险的物质  相似文献   

7.
张涛  吕肖东 《前沿》2006,12(4):66-68
自1993年我国成为能源净进口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石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不断增加石油进口将是大势所趋。但大量从国外进口石油,有可能引起国际石油市场振荡和油价攀升,油源及运输通道也容易受别国控制,影响我国的石油供应安全。为此,在参考国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尽快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和实现能源供应安全化的一系列建议,希望对我国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石油、粮食都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但仅这两项储备就消耗国家年财政收入的20%以上,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构成了阻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恶性梗阻”。同时,我国石油短缺已成定局,国际上有的国家正试图用石油作为对他国施压的手段。为彻底消除石油“瓶颈”,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在农业上的资源优势转化成新的能源。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大》2014,(19):56-56
顺势而为海纳百川中国华信以拓展海外能源经济合作为战略,建设有组织的共同经济体,争取行业话语权,打造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以实业服务国家。一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是集体制民营企业。公司以拓展海外能源经济合作为战略,争取行业话语权,打造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以实业服务国家、公司集石油物资国家储备与商业储备,能源数据库储备,海外油气资源投资与开发,石油产品及农化产品加工生产,不用产品研发与生产。石油、化工及天然气产品进出口贸易和金融交易、租赁、保理、电子结算等服务为一体,拥有2大集团公司,  相似文献   

10.
自2011年我国首次提出协同创新后,创新型国家建设被迅速提上国家战略高度。文章阐述发达创新型国家与协同创新体系的内涵,并分析美国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以期为我国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自2011年我国首次提出协同创新后,创新型国家建设被迅速提上国家战略高度.文章阐述发达创新型国家与协同创新体系的内涵,并分析美国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以期为我国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优化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8年我国建立起国家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以来,救灾过程中面临的救灾物资短缺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不断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我国救灾应急物资储备面临新的考验,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表明救灾物资储备还是我国应急救灾体系中的薄弱一环,亟需完善.  相似文献   

13.
《时事资料手册》2009,(4):74-74
6月初,海内外26家媒体组成的记者采访团来到镇海和舟山两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参观采访。这是我国国家石油储备基地首次向海内外媒体开放。它由此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14.
随着石油大量进口和国家石油 战略储备基地的建立以及炼厂的扩能 改造,港口将成为石化产品物流供应 链是否畅通的关键因素之一。大连石 化港作为中国石油大连石油化工公司 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面对当前的 机遇和挑战,如何充分并合理地应用 好现有的资源,打造一个中国石油北 方炼厂的港口物流基地,是摆在大连 石化人面前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5.
石油安全已经威胁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本文通过建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石油安全模型,并从石油价格、石油需求、国内石油供给和国际石油供给的运动变化及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石油安全的实现机理,结合中国石油安全实际从国家能源战略的角度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盛红敏 《中国减灾》2023,(21):51-53
<正>储为国计,备为民生。2021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深刻阐明了完善国家储备,要统筹解决好“储什么”“谁来储”“怎么储”的问题,为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构建提供了支撑和保障。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提出通过完善储备标准与布局、健全管理制度与规范、加强监督评估和鼓励社会参与等方式,确保储备物资平时备得足、管得住、储得好,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逐步建立,并出台了一系列储备库建设标准、救灾物资管理制度,初步形成实物储备和协议储备相结合的机制。但面对日益复杂的自然灾害形势,救灾物资储备体系还存在基层储备库偏少、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因此,需通过完善相关政策、科学规划储备网络、加强信息技术运用等,推进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时代,我国从战略高度制定了经济发展方略,明确提出建立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发展体系,对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新引擎"的资本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给予新时代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准确定位;对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宏观导向,促进资本市场的战略转型;抓住有利的发展契机,健全相关发展策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法国电力部门的考察发现,以19世纪高等专科学院体系建立为起点的法国高端人才优势集聚战略在两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技术精英"顶尖高等专科学院—国家军团—行政/技术结构基层岗—部长内阁—政治家/高级公务员/公共企业管理者"的个人发展路径。研究认为,以按需培养、人岗匹配和稳定职业预期为特征的法国高端人才培养战略不但为法国储备了大量精英,更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精英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一体化。法国的经验可为我国在对人才格局的整体把握、双向人才匹配制度的建立和人才相关双文明建设的推进等方面提供参考,加速中国国家性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相似文献   

20.
舒顶明 《中国减灾》2004,(11):49-49
建立和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是一项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来服务于救灾工作的系统工程,在宏观上,国家应做出具体决策;在微观上,民政部门应制定具体政策。要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和规范备灾工作的行政职能。要建立和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首要的是规范和明确备灾工作的职能,今年初国家建立了专司救灾物资储备工作的“备灾处”,并明确了行政职能。但在省以下就不一样了。从实际工作情况看,备灾工作的职能不明确,具体工作做起来就缺乏力度。应解决救灾物资品种单一问题。救灾物资的储备,是实施紧急救助、安置灾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