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燕 《今日浙江》2021,(16):60-61
打造"重要窗口",人才很关键.如何促进人才柔性流动,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价值,是浙江正在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近年来,浙江通过布局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人才飞地"等创新举措,让人才"不必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构建起人才共享共用、协同创新的好生态.  相似文献   

2.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 近年来,浙江聚力打造最优人才发展生态,坚定不移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聚焦重大战略、紧盯国际前沿、突出高精尖缺,不断创新引才方式,汇聚天下英才于之江大地.  相似文献   

3.
程婧 《前沿》2003,(1):22-25
高校承担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责任,为了迎接新时期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必须以"三个代表"要求作为全面发展的行动指针和努力方向.为了增强大学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实效性,"三个代表"的学习实践的方式方法必须创新,因为创新是增强大学生学习"三个代表"实效性的关键.创新就是要尊重学生需要,提高学生积极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创新教育手段,达到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4.
郭隆 《北京观察》2021,(3):20-21
科技自立自强,夯实创新根基、培育创新沃土尤为关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认为,"十四五"时期,中国科技创新大有作为.下一步,应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奋力突围破解"卡脖子"难题.  相似文献   

5.
缪眎眎 《今日浙江》2021,(20):40-41
远谋者,储才."十四五"开局之年,温州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响亮喊出"百万人才聚温州".一系列敞开怀抱吸引人才的强劲措施,有力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项目链、生态链深度融合,加速形成"热带雨林式"的人才生态.  相似文献   

6.
叶玺 《创造》2015,(10):72-73
最近,昆明市正式出台《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共分5个部分、20个方面、46条. "可以说,此次意见具体措施实、‘干货’多,可操作性强."市人才办专职副主任李晋红介绍,《意见》明确,昆明将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确立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率先建成西部地区人才强市,成为全省人才工作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7.
人才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国家兴,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重庆市委、市政府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简称市委2021年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壮大"三乡"人才队伍.课题组对重庆市乡村人才振兴示范区、示范镇村实地调研发现,农村人口空心化、老龄化城乡倒置格局、传统人才市场功能缺失是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三大瓶颈,建议从纳入各地乡村人才振兴规划并分批试点、明确发展定位和功能设置、创新运营服务和平台保障方式三方面探索建设全国首个智慧乡村人才超市.  相似文献   

8.
华尔街高薪正在掏空美国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严重动摇美国科技超级大国地位.与美国类似的是,当今的中国,投机取巧之风开始蔓延,浮躁心态日趋严重,大批的中国理科状元、工科毕业生,也像美国青年那样"轻工"与"逃离工科",一窝蜂地报考金融业.中国金融业高薪也同样正在迅速掏空中国科技创新与建设工业强国的人才基础.对此我们要高度警惕,否则就可能重蹈美国的覆辙.  相似文献   

9.
李萃英 《前沿》2001,(3):15-18
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学校的"两课"教学,应该有科学的教育内容体系.依据反映时代性、科学性、思想性和前瞻性的教育内容特征,作者认为应从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民主法制、文明习惯和创新精神方面建构起21世纪的内容体系,对青年学生进行科学的全方位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和教育.  相似文献   

10.
"减负"与"创新教育"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减负"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和条件."创新"既是"减负"的目的,同时又可促使负担减轻.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就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不仅敢问而且善问;巧设练习,减负增效.  相似文献   

11.
自主创新能力与人才素质息息相关,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吸引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2.
"人才强国"战略与统一战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也对统一战线提出了新要求.统一战线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责任、发挥优势,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重点培养造就党外领导人才队伍,这是统一战线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重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13.
许建良 《前沿》2003,(4):64-68
在国际化进程中,虽存在诸多的机遇,但挑战和激烈的竞争将是主流.要在竞争中取胜,提高国力是唯一出路;国力的提高,离不开人才的开发;人才离不开教育.教育能否出人才,关键在体制的保证和观念的支持.目前的教育模式是用同一的统考标准来衡量学生,只有争第一,才能进大学成为人才.这是基于外在需要的"第一"的教育模式,难能与学生的内在素质特性适切结合,造成一部分人才的流失.教育的对象是自成系统的人,所以应该根据人的特性来施行切合其素质特性的具体教育,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为人才,这是"唯一"的教育模式,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这一教育模式的确立在于整个社会价值标准、观念等的根本性改变,在于科学教育体制的确立,在原有体制下的任何实验只能是一种美好设想,不可能结出理想的果实.  相似文献   

14.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要有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在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崇高感、创新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为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进行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王茤祥 《北京观察》2021,(10):28-29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任务,也是国家在科技创新最高地进行改革实践的重要举措,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引领性工程.因此,必须要在国家创新总战略下来找使命、找定位、找突破口. 建设北京区域创新体系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我国科技创新总战略是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是创新总战略的核心和总抓手,这既是我国顺应当前科学技术一体化、学科交叉融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指数化等创新趋势已经演化为创新体系的要求,也是回应国内外严峻发展环境的"倒逼"之举,旨在为科技自立自强形成系统支撑和长远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社会需要,新时期的高校人才培养需加强学生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养.而高校班级分组管理对培养适应社会人才、班级内部形成竞争合作、开放创新的氛围、以及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以嘉应学院"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对象培训班"为例,分别从高校班级分组管理的意义、"党政班"的班级分组管理具体形式和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其对新时期高校班级分组管理的一些启示这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两区"建设中,金融也是一个重头戏.不管是科技金融还是涉外金融、跨境金融,我们在调研过程中都发现存在很多难点、痛点,特别是对于需求较为个性化的广大中小微企业、需求复杂度较高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周期较长的产业金融服务创新方面存在金融企业不愿意、没有能力,或者现有产品无法满足等诸多问题.金融服务不充分,金融服务产品创新缺乏体制机制,金融科技创新型领导人才匮乏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都是老问题,必须用新方法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8.
沈仁 《今日浙江》2021,(16):50-51
去年以来,浙江明确把"揭榜挂帅"作为重点任务来抓,探索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人才破题"的协同机制,通过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三端"同向发力,吸引海内外"最强大脑",解决科技创新中的难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19.
◎“大投资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先◎“大投资观”要给人才提供可靠的政策保证◎“大投资观”立足于对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大投资观”要规避人才投资的风险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但不是人才资源大国。据《中国工商报》载,我国人才资源存在两个5%现象:一是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7%左右;二是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而高级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更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三个代表"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以创新精神开辟培养青少年创造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