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华迎 《人民论坛》2023,(2):76-80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的突破式发展催生电子商务模式业态不断创新,新电商成为赋能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的关键力量。新电商通过对“人、货、场”进行重构,以内容激发用户兴趣为起点,从注重功能型消费转向全面体验型消费,基于智能技术精准实现人货匹配、多场景融合创新,通过社交互动触发网络效应,实现效果转化。新电商模式缩短消费决策链和供应链,从消费端和供给端实现双向降本增效。新电商以需求端为入口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尤其赋能中小微企业更好地适应数字经济。通过新兴智能技术赋能以人为中心的资源整合模式,构建由链向网的数字化新电商生态,促就业稳民生,助力乡村振兴和国货复兴,畅通“双循环”,带动产业协同创新,加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杨建生  吕在 《求索》2014,(8):130-136
文艺进入经济领域并转变为一种消费资源的过程与消费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展的,人们在文艺消费的过程中同步获得了审美价值和经济消费价值,同时也促成了两种价值在消费实践中不断趋于融合。这种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技术文明的发展,尤其是当代虚拟现实技术及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将文艺审美活动与经济的生产与消费活动日益糅合起来,不仅促进了文艺审美价值与经济消费价值的日趋融合,而且重构了当代审美价值标准,改变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心理。为此,必须不断创造并运用新技术,最大化地将文艺消费资源纳入到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的生产与消费之中,努力运用最新技术去转化传统文艺资源,积极探索语言精神文化消费向视像精神文化消费全面渗透的路径,致力于打造促进两种价值相融合的文艺表演平台,不断开拓电子化语言的文艺消费新渠道。  相似文献   

3.
《群众》2021,(11)
正扩大消费、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夜间经济是促进大众消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渠道。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夜间经济的消费方式、消费业态、消费结构等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为此,必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特点,推动夜间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数字技术变革与精神消费升级催生了数字内容的生产,青年群体通过会员消费成为数字内容的主要消费群体。通过对青年群体会员消费的剖析,可以发现,青年群体会员消费具有“唯快不破”的即时性获取、“体验至上”的情感性满足、“层级差异”的可见性供给等特征。青年群体会员消费的实践逻辑,在个体层面体现为时间控制和轻歇体验,在群体层面体现为圈层区隔与自我归属,在社会层面体现为动态诱导和非会员排斥,从而在会员消费过程中给青年群体带来情感满足、圈层归属以及碎片化消费、身份焦虑的双重影响。为了避免青年的盲目消费,也为了会员经济的健康发展,应当建构会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从青年自身、网络平台和国家治理三个层面共同完善会员消费市场,引导会员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姚林青 《人民论坛》2023,(21):62-65
近年来,“节俭”风尚回到年轻人的生活中,推动形成新的消费价值观。Z世代年轻人消费理念也发生着改变,从炫耀性消费到策略性消费、从习惯跟风到彰显个性、从重物质到重体验以及从追逐奢侈到品味至上,总体变得更加理性和精明。这与经济腾飞带来年轻一代自信心的提升、体验经济的社会形态下消费需求的升级、独具特色的圈层文化的影响、极简主义思潮的流行和社交电商的蓬勃发展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2022年秋冬以来,“围炉煮茶”频频“出圈”,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频频“吸粉”。作为新消费风潮,“围炉煮茶”既融合传统文化,又符合年轻人消费时尚。国内文旅市场偏好的最新变化,事关浙江文旅产业迭代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对激发消费新活力、扩大国内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张家炯 《群众》2022,(10):39-4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建设信息消费示范城市、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是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连云港市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让市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目标,以提高有效供给、培育消费需求、营造良好环境为着力点,促进新型信息消费扩大和升级,成功入选2021年国家特色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的发展目标明确定位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远景目标为“到2020年本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弘扬,宜居的生态环境基本形成,将北京初步建设成为生产清洁化、消费友好化、环境优美化、  相似文献   

9.
三网融合的推行不仅是技术、渠道、内容、终端等诸多层面的融合,而且还预示着整个媒体环境和营销环境的巨大转变。广告作为诸多媒体的重要内容和经济来源之一,如何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创新信息传播模式与传播理念,提升自身的服务价值成为诸多学者和业界人士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三网融合的发展一方面将促使我国媒体行业从技术、内容到形式方面的巨大转变;另一方面也将改变广大受众的信息接触与消费特征。  相似文献   

10.
《人民论坛》2023,(18):14-15
<正>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2023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消费场景全面拓展,消费潜力快速释放,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第二季度,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幅都保持正增长,二季度累计增幅更是达到7.6%。从排起长龙的餐饮门店到摩肩接踵的旅游景点,从电影票房刷新纪录到铁路暑运再创新高,火热的消费彰显了我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我国消费复苏不仅有量的扩大,还有质的升级、结构的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金玉梅 《群众》2020,(2):45-46
积极扩大进口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也是“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江苏40多年对外开放的实践证明,扩大进口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激发消费需求潜力、促进贸易投资融合发展和带动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进口结构变化逐步体现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为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进口发展新态势体现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高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以货物贸易为主的对外贸易进口走出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发展之路。2012年以来,进口对全省对外贸易发展结构的优化作用日益凸显,呈现三方面新特征。  相似文献   

12.
随着消费金融行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业态更迭、模式升级,对平台监管和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金融要"险"中求胜,就必须加快消费金融与生态的融合,实现消费金融的技术变革,并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人们的消费趋势逐渐由“生存消费”转向“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消费”。旅游业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拉动消费增长、扩大社会内需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传统的文旅消费受产品同质化、融资渠道困难、旅游人才紧缺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难以适应新型消费市场。为增强旅游消费意愿、改善旅游消费供给,该文重点从资产运营、消费场景、企业发展、产品升级、人才培育、营销体系六个方面探讨传统文旅消费提质升级的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骆敏舟 《群众》2023,(16):45-4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抢占数字经济这一关键赛道,努力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数实融合第一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江苏作为经济大省,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应主动承担起“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重大责任,聚焦数实融合,以数字技术的新引擎驱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聚力建设“数实融合第一省”。  相似文献   

15.
到1998年,武汉产业结构在GDP的占比由1978年的第一、二、三次分别为 11.7%、63.3%、25%调整为 7.9%、44.7%、47.4%,呈现“三二一”产业结构发展态势,不仅如此,而且三次产业结构内部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举,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然而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所谓“过剩经济”和消费需求的高级化过程,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挑战。在新时期、新环境下,武汉产业结构如何调整和优化升级必将关系到武汉经济跨世纪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林 《人民论坛》2021,(2):38-40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抉择。抓住此次机遇,深挖国内超大市场规模潜力,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以自主创新促进价值链高度化,从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消费拉动是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需要引导和树立健康、绿色消费理念,促进我国经济绿色发展;发挥市场在消费与产业有效对接中的"显示器"作用;提高中上等收入群体数量和消费能力,增强经济转型升级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18.
公茂刚  赵菲 《长白学刊》2023,(5):110-121
“三权分置”改革为农地与金融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发展农地金融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宽农业融资渠道,有利于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本文基于我国已有的土地银行、土地信托、土地抵押贷款证券化、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农地与金融融合发展模式比较分析认为:农地与金融融合的运行模式呈现多样性特点,且具备基本的风险补偿机制,初步建立起农地与金融融合发展制度体系。但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农地与金融融合发展依然存在法律制度不完善、农村土地价值评估机制不完善、政府多环节介入以及农地流转市场不健全的问题。故而顺应数字乡村及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提出“新型经营主体+金融机构+大数据技术”模式、“农户+农村合作金融”模式以及“农业大户+土地银行+龙头企业”模式三种农地与金融融合发展模式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管理”到“治理”,从“管制”到“管治”,“治”不仅包含着极具弹性的多元化因素,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政治体制的变革。在过去半个世纪,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社会空间、经济与政治结构因“治”的推进而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变。不少学者将这种改变称为规模重构、结构重构或重新定向,同时也标志着城市从管理主义的城市管制转向企业主义的城市管治。  相似文献   

20.
兰建平 《今日浙江》2009,(14):15-16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技术变革与消费需求的急剧变动,客观地分析我省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特征,按照省委“两创”总战略的部署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总体要求,迫切要求我省传统产业推进技术创新、加快技术改造,再创产业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