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周润 《青年论坛》2014,(2):65-68
研究青年的本质,是青年学之逻辑起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为研究青年的本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导.青年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二者是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青年学学科视阁下对青年本质的研究关键在于要从一般意义上青年的本质属性背后探究青年的特殊本质属性,即“日益突变”的自然属性,“渐趋拓延”的实践属性,“日渐成熟”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基础,实践属性是中间环节,而社会属性是前两个属性的制约条件.青年的三个特殊本质属性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2.
信息与动态     
冯云翔认为青年研究的学科建设不能囿于共青团这一狭小范围,也必须改变过去在各级团校教科书及讲坛上创造青年理论和学科的情况,而只能在社会化形态下进行学科建设.哲学意义上的"青年本质"问题完全无济于现阶段的青年  相似文献   

3.
二战以后,青年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人们开始运用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来广泛研究青年的本质和青年问题.一个较为突出的标志,就是"重新界定青年的意义".尽管在这一点上,学者们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但已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局限于把青年看作"青春期的心理侧面",而是认为青年"首先是一个文化的实在."在他们看来,青年不仅仅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时期,而且还是一种与其他人有深刻差别的社会范畴.与这一范畴相认同的人们都具有与众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讲的"进化"与"功能",并不是着意讨论当代青年的进化与功能,而是指对当代青年本体研究的两种思路.诚然,青年的存在、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进化和功能的问题,但是,从进化的角度,抑或是从功能的角度研究青年的本体及其规定性,却反映了对青年本质不同的研究本位,由此将产生截然不同的结论,并继而对现实的青年教育和实际工作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根据当前青年的现实状况,整个社会在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特征,以及在新时期内青年工作的变化,针对当前对青年本质研究中的各种观点,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一点不甚成熟的看法.所谓进化的研究角度,指的是把青年看成一个由  相似文献   

5.
关于青年本质与青年文化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由于青年自身特点,年龄上的差异,必然会与社会的主流文化产生一定的差异,从而形成青年文化在形成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个性和特征,例如通常具有的疏离和反背成人社会的倾向。要把握青年群体共有的文化及其本质就必须从青年的本质分析出发,进而弄清楚青年自身的类本质对其群体文化产生  相似文献   

6.
方俊  肖峰 《中国青年研究》2013,(2):24-29,35
青年研究对青年问题的关注,离不开对青年的"客观"认识。各种青年学的学科建设中存在的方法论问题,也需要找准青年研究的切入点。现象学对方法上"明见性"的追求和对生活世界的关注,正好满足了青年研究中探寻青年本质的要求,这些方法有助于找准青年研究的切入点,并对各种青年学科的合理性提出支持和质疑。  相似文献   

7.
关于完善我国青年政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青年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政策领域研究比较薄弱的一部分。我国现有的青年政策在青年生活和青年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仍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本文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从政策形式、政策本质和政策主体等三个方面,对如何完善我国的青年政策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五个角度看青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年是需要引导的,也是能引导得好的,但前提是需要对他们有所了解。正确的方法是把他们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科学的考察。“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青年本质的认识和对社会本质认识是一致的,青年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青年网络公共参与的历史发展、本质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回顾了自1994年以来中国青年网络公共参与的重大事件.认为青年网络参与的本质是利益表达的发展.进而从互联网满足过去传统方式无法满足的青年利益要求,网络上更容易结群和形成网络利益共同体,现实过程中利益表达方式的缺乏,网络参与非理性的因素更多是青年利益观念的不成熟等各方面对青年网络参与的现象给予了利益分析的解释.最后指出当前抓住网络发展的大好时机,构筑制度内渠道的参与平台特别是网络上制度内参与的渠道是引导青年公共参与良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吴庆 《青年探索》2012,(1):5-10
在世界青年公共参与兴起和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背景下,关注和研究中国青年公共参与的问题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分析表明,在探讨青年公共参与的本质原因时,有四个关键视角值得注意:基于青年民主扩展和人权发展的观点、基于青年利益表达和利益满足的观点、基于青年公共决策的认同观点以及基于青年能力提高的观点。由此建议今后应重视青年参与公共事务问题,加大青年公共参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个科学研究领域,离不开对隶属于该领域的若干基本概念的探讨与界定.青年研究领域同样涉及诸如青春期、青年现象、青年概念、青年群体、青年文化以及"青年本质"等基本概念的研究.然而,这些概念往往众说纷纷、尚无定  相似文献   

12.
青年研究最终发展成为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不仅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且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青年研究的发展,必然要建市起一门“青年学”;也有人认为,“青年学应属社会学范畴”。笔者认为,给青年研究“正名”的条件尚未成熟,为青年研究划分“归属”亦嫌太早,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看,有一点是比较明显的,那就是大家公认青年研究的对象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性。这非常重要。“因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  相似文献   

13.
林莉  何泽彬 《人民论坛》2012,(35):218-219
文章通过分析钱学森精神的成因和内涵,认为钱学森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特征,并提议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形式把钱学森精神融入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关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公平正义理论的研究是青年学者的时代责任,为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编辑部于2016年5月31日在北京举办"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公平正义理论研究暨青年学者论坛"。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存量改革与社会合作、互联网时代的信  相似文献   

15.
陆昱 《前沿》2010,(1):38-44
在十九世纪早期和中期,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争论始终是哲学论辩场上的重要话题,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施蒂纳认为是观念创造了历史,把历史看成是观念发展的历程。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等小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判,认为历史的前提是实践的人,历史的本质是人的实践,从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历史观的历史诀断。  相似文献   

16.
孙其昂  倪秋思 《传承》2012,(23):85-85
青年精神生活出现的异化现象,归根结底是现代性这一宏大背景的影响所致。青年需要理想,青年精神生活本质上是理想主义的,这与人类永恒地追求理想生活和理想社会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分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参与其中,"房东"成为许多青年人的又一社会身份与标签。在传统的研究中,分享房屋这一行为被视为短租房东换取经济补偿的牺牲。本文通过对13位广州地区的青年短租房东进行深度访谈,研究其分享房屋的动机及行为,认为青年群体选择在C2C在线短租平台分享房屋是其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背景下应对社会异化的一种能动性的生活方式,本质上是他们实现自我的生活政治的一种实践,体现了其多元生活风格。  相似文献   

18.
转型时期青年角色过渡问题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角色过渡问题是青年理论研究的一大盲区。本文认为,青年角色过渡问题研究既是青年学科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现实问题的需要。文章就青年角色过渡问题的把握,影响青年角色过渡的因素,以及青年角色过渡问题研究需注意的若干方面,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学术动态     
"中外青年比较研讨会"于1989年9月20日至22日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福建、广东、浙江、辽宁和山东等省、市的青年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2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者认为,开展中外青年比较研究,是在青年工作中贯彻面向世界、适应改革开放要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研究课题.它可以促进我们对国外青年和青年工作的了解,从而为我国的青年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为我国党和政府制定有关青年的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研讨中,大家对中外青年比较研究这个领域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中外青年比较研究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单光鼐呼吁:应该重视青年研究的方法论。他认为,青年研究的对象与任何社会科学一样,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目前,青年研究尚处于“资料积累”阶段,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地企图在一、二年内建立“体系”,是违背科学研究规律的。现在只能是“青年研究”,建立“青年学”应是多少年以后的事。他反对偏重问卷忽略研究的倾向,提倡青年研究要数学化。他指出,青年研究应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