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张娟 《前沿》2006,(10):185-188
腐败的泛滥有其特定的思想文化根源,其中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下形成的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无疑不可忽视。传统政治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包含集权专制,“人治”、官本位、宗法、臣民意识等封建思想糟粕,也具有德治、尚贤、义高于利等廉政文化精华。其糟粕构成了腐败滋生泛滥的心理温床,其精华所提倡的价值观和道德教化则应该为我们所弘扬和用来构筑反腐败的思想防线。有效反腐要求我们对传统政治文化仔细检索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为政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从他“仁”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出发,汲取历史上国家兴亡的经验教训,在分析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如何执政、从政,即如何治国、如何当官方面,谈了一些思想主张,其中,有些是封建主义的糟粕,有些则是思想的精华。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那些糟粕的东西已成为历史的垃圾,而那些闪光的精华部分,却溶入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成为历史上的亮点,就是对今人也有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源远流长的中国政治文化以其独特的精华和营养哺育了中国共产党,赋予其旺盛的生命力,也造就其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同时中国政治文化中某些封建糟粕又不可避免地制约和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行动,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一定的局限。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党的建设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本文仅从政治主体思维的缺失、"托古改制"思维以及直觉整体的思维方式等三个方面入手,浅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党的建设形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模式是建设一种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吸收外国主要是西方有益文化,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简明一点说,就是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和如何吸收西方文化。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方法值得肯定和提倡。第一个方法是“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这个方法首先是就继承传统文化而说的,且由毛泽东同志明确概括出来并有比…  相似文献   

5.
李学明 《传承》2009,(18):132-133
当前,传统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整个传统文化都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需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对《周易》所蕴涵的德行思想分出精华与糟粕,批判继承其优秀的因素,抛弃其糟粕。大力倡导《周易》中阐发的德行思想、道德准则,并注入现代社会的新鲜内容,对克服歪风邪气和不道德行为,达到人生真善美的境界,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吸吮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乳汁的同时,一些西方的糟粕也随之而来,加之某些封建思想的沉渣泛起,严重腐蚀着党和政府的肌体,产生一些邪气: 1、俗气:主要表现为格调不高。包括某些党政领导干部思想庸俗,作风不实,精神空虚,意志消沉,语言粗俗,行为不洁。对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提不起兴趣,有的甚至嘲笑、讽刺,对西方资本主义和封建糟粕津津乐道。 2、骄气:一是少数领导干部政治上  相似文献   

7.
人才管理在我国源远流长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的人才管理思想 ,吸取其精华 ,剔除其糟粕 ,在我国高校管理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肯定人才价值的思想阐述深刻 ,识才选才的思想实为难得 ,用才的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 ,我们要批判地吸收、继承和发展古代人才管理思想 ,为新时期的高校管理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刘健美 《传承》2010,(33):158-159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与德治思想,吸收和借鉴其精华,扬弃和剔除其糟粕,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与法治思想,力图结合当今中国社会的治国理念说明其现代意义,以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2012年6月11日《北京日报》刊登李慎明的文章,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精神生活的特质来界定,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文明和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同社会形态有不同的文化与文明,在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取不同社会文化形态中的精华组成了人类历史中的文明。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不同社会形态文化中的糟粕必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最终被人类新的进步文化所扬弃或者抛弃。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设为世界读书日,提倡人们有读书的爱好,让人们培养看书的乐趣。温家宝总理在做客新华网,回答网友提问时就说到:“我们非常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时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  相似文献   

11.
《当代广西》2007,(11):60-60
有价值的思想是美丽的.学习着是美丽的,思想着是美丽的,认识着的实践是美丽的。提倡写好书读好书就是提倡思想、提倡智慧和光明,消除愚昧和黑暗。——王蒙读书日谈读书。  相似文献   

12.
刘寒娥  张丽萍 《前沿》2009,(3):181-183
中国新闻传播思想的形成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果。在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中西方的新闻传播思想既有其共性的一面,也有其各自不同的内涵。由于双方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媒介生态环境的差异,其思想出现了本质上的差异。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视野分析探究中西方新闻传播思想的密切联系和内在分歧,特别是在当代全球化的趋势下,在中西文化交流和对话日益频繁中,即实行科学的“拿来主义”。又结合具体国情,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实现传媒的世界化。走“和而不同”的道路,从而提高中国传媒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弘扬儒家“仁爱”思想精华 加强师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仁爱”思想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和师德思想精华。我们必须继承这份遗产,剔除其糟粕,弘扬其精华,加强师德建设。作为人民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弘扬懦家“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及以严求爱、诲人不倦的敬业爱生精神。其次,要弘扬体现儒家“仁爱”的“忠恕”之道的精华,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再次,要自尊自爱,为人师表,从内在精神到言行举止,全面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4.
从最近召开的全国铁路政治工作会议上传出一条新闻:石家庄站党委书记王跃胜,成功创建了国际互联网上第一个个人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思想政治工作之窗”。截止10月底,该网站的访问人数已超过2.2万人次。 王跃胜从1997年开始学习计算机,年底接触互联网。经常上网,他感到互联网是一个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世界。各种思潮踏着网络  相似文献   

15.
夏海 《党建研究》2011,(4):59-61
每年四月有个世界读书日.在这个月份,聊聊读书尤其是读经典这一话题,自然会韵味无穷.一般来讲,读书有三个方面功能:一是实用功能,为了做好工作,学习相关的理论和知识;二是修身功能,得到思想上的收获和精神上的启迪;三是休闲功能,没有明确目的,也没有功利要求,随遇而读,放松身心.在我看来,品读经典,则主要是发挥读书的修身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懂得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的几个要点,进而初步理解和掌握“发展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使学生懂得什么是革新,懂得在人生道路上应该有不断革新进取的人生态度,懂得对传统要作具体分析,要继承传统中的精华,抛弃传统中的糟粕,使学生能认清改革是时代潮流,能顺应时代潮流,在我国的改革事业中的实际行动促进改革发展。二、教材简析引言。指出要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有正确的方向,人生才能沿  相似文献   

17.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研究三个问题: 一是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历史的态度,使其“古为今用”。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筛选、充实、创新。分析,就是要辨别是非,分清精华与糟粕;筛选,就是对合理的积极的成分进行深入研究比较,选择有现实价值的思想成果,发扬光大;充实,就是对一些不完善的思想观念加以改造、丰富;创新,就是把优秀  相似文献   

18.
唐月 《传承》2010,(33):86-87
儒家礼治、法家法治、道家无为之治的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三种重要的政治思想。它们立足各自的哲学基础争鸣辩论,同时又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面对作为思想资源的三家学说,我们应该取之精华,去之糟粕,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儒家文化·企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全忠 《前沿》2003,(9):176-178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现代企业注重企业文化的塑造 ,中国的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塑造时可以借鉴和吸收中国儒家文化的精华 ,培育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稳定而鲜明的企业文化。儒家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或者说影响主要表现在 :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管理方式、职工行为模式、企业伦理规范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巫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巫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底层,不但以其原生或次生形态存在于中国少数民族中,而 目以其各种升华、变态形式保留在汉文化中,对中国社会数千年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着广泛的 影响。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对待民族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