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谢琼 《中国民政》2007,(2):39-40
流浪儿童是能够引起社会关注和人们同情的一个特别弱势的群体。我国进入转型期以来,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流浪儿童问题日显突出,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是在对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新时期流浪儿童所做的一个特征概括,旨在为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与社会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流浪儿童保护机制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原因,部分少年儿童离家出走,流浪乞讨正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2003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针对这一情况,委托石家庄市保护流浪儿童研究中心课题组就流浪儿童保护机制及对策问题展开调查研究。本课题以“发展性保护”作为流浪儿童保护社会资源整合的基本思想内核;以国家、社会、社区、家庭作为儿童乃至流浪儿童的保护主体;以我国流浪儿童基本态势、流浪儿童保护状况、国外流浪儿童保护相关立法、构建我国流浪儿童长效保护机制为主要内容;以面向国家有关政府部门、面向我国若干城…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流浪儿童的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末,流浪儿童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在我国,随着人口流动加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加大、家庭不稳定因素增多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脱离家庭监护的流浪儿童数量不断增加.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运用第一手调查资料对我国城市流浪儿童的概况、地域分布和流向特征以及街头生活和行为特征等作了基本分析,以期为研究者和决策者进一步探讨流浪儿童的保护和救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流浪儿童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迅速增长的一类特殊弱势群体,由于其数量庞大且影响广泛,因此近年被党和政府列为我国儿童福利政策发展议题中重点关注的对象。自2003年始,我国加快了流浪儿童福利政策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并在这一过程中探索性地引入社会工作制度。总体而言,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社会福利视角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流浪儿童机构救助的困难、困惑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目前我国流浪儿童机构救助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困惑,本文提出:要坚决贯彻“儿童优先”的原则;以“回归”取代“回家”作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目标;从制度上和机构上实现福利资源的整合;为流浪儿童提供专业化而不是简单化的服务;将救助中心的职能定位为转介机构。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情况之复杂,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流浪乞讨儿童的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因此,我们需要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社会救助,让他们告别流浪乞讨生活,回归主流社会。本文介绍了福利院的发展现状及在流浪乞讨儿童社会救助中发挥的重要功能,并结合我国流浪乞讨儿童的特征,详细论述了如何充分发挥福利院在流浪乞讨儿童救助中作用。  相似文献   

7.
完善我国流浪儿童监护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娟 《理论月刊》2007,(2):152-154
流浪儿童问题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既涉及伦理道德问题,又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但无疑也是个重要的法律问题。保证他们良好的生存、发展状况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因素。法律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问题流浪儿童在原居住地、街角社会与救助机构的生存状况,可以窥探到儿童出走及流浪儿童犯罪是与其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社会的影响密切相关的。问题流浪儿童在工读学校和救助站这两种救助机构中的生存状况与获得的"新生"感受不尽相同。进一步完善预防儿童出走及流浪儿童救助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Z市、G市与H市为研究地点,对流浪儿童群体的社会化状况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特殊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导致流浪儿童缺乏正常的社会化环境,使许多流浪儿童面临角色的中断与失败、无效的文化传递等问题,进而使一些流浪儿童价值观偏离,人格缺陷较为明显,甚至形成反社会的人格.因此,流浪儿童的社会化表现为一种畸形社会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各类儿童问题不断进入公众视野和国家政策议题,构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整体性的儿童福利改革实践和福利理念传导,为流浪儿童福利发展提供了方向和路径。在梳理近30年流浪儿童救助实践和近10年流浪儿童政策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流浪儿童政策的目标定位由维护社会稳定的国家为本转向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儿童为本的特征,并进一步提出构建需要为本的流浪儿童福利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流浪儿童通常被称为无家可归儿童,他们数量众多,构成复杂多样,生活面临诸多风险。为应对无家可归经历为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在立法和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对我国的流浪儿童救助带来如下启示:拓宽流浪儿童身份认定的范围;在立法的基础上制定救助计划;制定多样化和有针对性的救助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张波 《青年探索》2016,(5):88-97
准确地把握流浪儿童的流动规律及其形成机制,是救助和保护流浪儿童的基础和关键。基于1995~2015年相关文献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在人口特征方面,流浪儿童具有男童多于女童、13~15岁年龄段居多、小学初中便面临失学辍学、身体健康等特征;在行为特征方面,流浪儿童多为初次流浪、持续时间多为一月以内或半年以内、生存手段多样化、喜欢独自流浪且遭受过多种社会侵犯行为;在地域分布方面,流浪儿童多来源于中西部地区,流入地为东南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并分布在城市中心繁华地带、城乡结合部、公共娱乐场所等区域;在流向特征方面,表现出从农村向城市、大城市、邻近和周边地区、富裕地区流动等特点。从形成机制来看,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对儿童流浪街头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四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因果。要治理流浪儿童问题,亟需政府、学校、社区、家庭以及民间组织等各主体协同共进、共同救助,这样才能最终保护好流浪儿童。  相似文献   

13.
在系统评述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国际社会救助流浪儿童、应对流浪儿童问题的基本做法,辨析了包括矫正模式、康复模式、人本的救助模式与预防模式等在内的四种基本救助模式.研究发现,世界流浪儿童的救助理念,经历了一个从控制为主到服务为本的明显转变.  相似文献   

14.
我国对流浪儿童虽然已经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救助模式,但重复流浪率高、流浪儿童总数并未减少等问题依然存在。基于此,需要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进行重新思考,对流浪儿童的救助模式进行适当的转换与合理的整合。具体为:从救助目标上,应该从以回到家庭为主转向以回归社会为主;从救助内容上,应该从以社会救助为主转向以心理救助为主;从救助方法上,应该从以控制矫正为主转向以服务预防为主。同时,还应该将各种救助模式,各支研究队伍,各种社会力量有机地整合起来实施共同救助。  相似文献   

15.
流浪儿童问题近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原本应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宝贝”却在街头乞讨、在墙角受冻,一些孩子甚至以非法手段生存,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数据显示,我国民政部门每年救助流浪儿童约10万人。而实际上,这一群体的数量远远不止这些。面对庞大的救助需求,如何突破政府包揽的旧有救助模式,激发、释放民间“协同”之力量,是当前社会管理的新课题。福建省泉州市首先破题,市救助站与香港NG0(非政府组织)合作,探索走出了一条流浪儿童救助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6.
目前,流浪儿童保护正从自由求助逐步发展至主动保护,更加注重对流浪儿童的全身心关怀,流浪儿童保护机构数量有所提升,服务进一步规范化,流浪儿童保护实践不断创新。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片段化的遣返式救助,缺乏前后延伸性;均一化的流程性救助,缺乏对流浪儿童个性化同理关怀;对流浪儿童的污名化认识,影响了救助方式手法;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部门责任分散,救助方法机械化,未能有效维护流浪儿童权利;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因此,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应立足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视角,全方面、人性化、系统化地对流浪儿童及周围宏微观环境进行改善;应明晰流浪儿童保护路径,建立长效保护机制;通过专业化社会工作介入,促进流浪儿童保护的专业化;整合家庭、社区、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将儿童利益最大、儿童优先理念渗透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7.
冯元  彭华民 《前沿》2012,(9):103-106
近十年来,随着流浪儿童问题凸显,治理流浪儿童问题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已在社会各界形成广泛共识,随着对流浪儿童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党和政府也在不断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总体而言,这项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不少困境。本文从社会工作伦理视角对当前流浪儿童救助困境加以探讨,分析其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流浪儿童的关系网络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关系网络对流浪儿童具有何种意义?第二,流浪儿童建构社会关系网络的具体路径。研究发现,社会关系网络对流浪儿童具有满足与提升流浪儿童的需求层次、帮助重返正常社会生活、传递就业信息等多种功能。但自身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短缺,缺乏血缘关系作为基础,决定了一些流浪儿童在模拟血缘关系基础上建构关系网络。此外,地缘关系、友缘关系、情感支持与操控——被操控关系也成为一些流浪儿童关系网络的构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齐芳 《青年探索》2008,(3):47-49
文章从社会排斥的理论角度分析了流浪儿童的生存现状,指出他们生活在经济排斥、家庭排斥、文化排斥、教育排斥、社交排斥和自我排斥的社会边缘状态,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对不法分子利用儿童犯罪的打击力度、拓展对流浪儿童的外展服务、大力发展儿童救助的非政府组织、增强对流浪儿童的充杈等建议,具体的做法是构筑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流浪儿童的社会融合,消除流浪儿童的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进入急剧转型时期。在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两极分化下的经济贫困、婚姻家庭关系的紧张与日趋不稳定、人口迁徙流动的增加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浪儿童的增多,流浪儿童问题己经成为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广州在对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探索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