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豪放词派在两宋之际的承传是随着政治走向变动的。在其开创期的北宋,虽然有着苏轼这样的大文豪作为其开宗鼻祖,但在北宋词坛,豪放词派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和传播。相反,随着北宋灭亡,这种词风被蔡松年带去了北方金朝,形成了"程学盛南苏学北"的情况。蔡松年让豪放词风成为金朝词坛的主流之一,并发扬光大。辛弃疾早年师从蔡松年,很好地继承了此词风,并随着归宋而将此词风重新带入南宋并将其发扬光大。因此,起源于苏轼,成熟并发展于北方金朝蔡松年,最后被辛弃疾带回南宋,才是豪放词派的承传和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阮忠 《新东方》2014,(5):70-75
苏辛词派,辛派词似苏词,固然表现在词风豪放及步苏词之韵而作,但更应看到的是,他们像苏轼一样,都有好庄子与陶渊明的趣味,从而其胸襟、性情与苏轼有一致的地方,自觉地将处世的通达与淡泊形于词,从而词风贴近苏轼,词的"苏味"自然而生。  相似文献   

3.
杨雨 《求索》2005,(11)
词以“婉约”为主流是由词的传播性质决定的,从传播学角度而言,“婉约”、“柔媚”是词创作和理论界对词体性的基本认识,也即在词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对词这种文体特性的“一致概念”。而北宋苏轼以他的“不合理行为”给已经相对稳定的词之示现媒介传播系统带来了“不和谐”因素,或称“不调和”因素。苏轼以及后继之辛弃疾等人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引起了词的接受者的三种不同态度其一是接受者完全认同并赞赏苏轼的创举,主张不应拘于“婉约”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二是坚持长期以来凝定的词之“婉约”本色,反对苏轼的革新;其三是存保留意见,或接受苏、辛词作中偏婉约的部分,却刻意忽略粗豪的那部分,其实质仍是以“婉约”作为词的基本美学要求。尽管经过几代豪放词人的努力,“豪放”终于在“婉约”主流之外别立一宗,显露出独特的美学风貌,但豪放词派的创作和理论引起接受者态度的改变是渐进的,而且始终处于矛盾、徘徊的状态。由于豪放词不能适应词的根本传播性质,因此豪放词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撼动词坛“婉约”的主旋律,就好象交响乐中的“不和谐音”一样,始终只能作为主旋律的对立面出现。  相似文献   

4.
陈良运 《思想战线》2004,30(5):115-121
"词乃诗之余"的论调使词学难以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从晚唐五代至南北宋时期,词学与诗学一直处于若即若离纠结不止的阶段,从欧阳炯《花间集序》到张炎的《词源》,完整地展现了这段纠结时起时伏的历史过程,而以《词源》为标志,词学终于艰难地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自北宋始词分二派,诗化论与本色论也随之并行发展,但在细节处不断相互纠结。以理论的思维辨析,"豪放"与"婉约"已无关词的文体形式,而是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种经典性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少时读宋词,知宋词两大派系,一为婉约,一为豪放。老师告知,豪放派代表词人乃苏轼、张元干、辛弃疾也。苏词豪放旷达,辛词豪放悲壮,张元干乃承前启后者也。老师又言张元干乃永泰人士,惊羡之余,亦觉自豪。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女性词史上,徐灿可与李清照相媲美,也是开拓词风的关键人物。她以悲壮的豪情、深隐幽微的意境以及俊爽的风格从事创作,故其词作———《拙政园诗馀》,兼具豪放与婉约的风格,突破传统闺秀词作纤细委婉的词风,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她在其词作中抒发的家国之思———怀乡之愁、亡国之音,均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7.
北宋中期较有影响的是豪放派词的开拓者苏轼,而把慢词创作引向通俗、市民化道路的则当是柳永。自此,婉约词风雄踞北宋词坛,苏轼对词的革新竟未能起到很大的反响。但是,他把词的创作由俗的领域向文人士大夫的方向转化,这个贡献在词的发展中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北宋后期词似乎有些传承性地努力摆脱柳永的“俗”向“雅”的方向回归。在这  相似文献   

8.
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特定的认知范式密切相关.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其实就是现代主义认知范式与后现代主义认知范式之争.中国许多少数民族认知范式的核心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同源共祖",在他们的观念中,人类与自然万物是同母所生或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是亲密的亲人和伙伴,人类与自然都不是世界的中心,真正的中心是超越和凌驾于人类和自然之上的、冥冥之中主宰人类和自然命运的一种神秘而又无处不在的"力量",其化身便是用现代汉语话语系统表述的"神灵".因而.这些少数民族不是"实体中心论"者(即人类与自然都不是中心),而是"虚体中心论"者(即左右和决定人类与自然的"第三方力量"是中心).这种生态哲学观采用的是"一分为三"的思维方法,蕴含着独特而非凡的科学智慧和哲学智慧,为我们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从"实体中心论"走向"虚体(非实体)中心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时,一些研究者越来越偏爱用"后发优势"一词."后发"既针对现实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又着眼于振兴中华的决心.我不禁为中华民族语言的丰富叫绝,也为"后发"将至的"优势"而倍受鼓舞.然而,改革开放20多年,我们与自己的过去相比,确实不可同日而语,但放眼看看世界,还是让人吃惊不小--近几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的排名不是前进了,而是后退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不是缩小了,而是更远了.这就不能不使人深思这样的问题:我们所说的后发优势到底优在哪里?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和"不是"同",而是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的统一;"和"不是"乱",而是自然、社会运行的规则;"和"不是排"他",而是补"他";"和"不是"过"与"不及",而是适度。中国共产党继承并超越传统,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升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加以认识,与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联系加以认识,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联系加以认识,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