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聪 《今日浙江》2013,(3):61-61
我有闲来读一点古文、以补旧学不足的习惯。这几天重温的是诸葛亮的《诫子书》,那句被很多人作为座右铭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就出自这篇名文。  相似文献   

2.
正修身养德是做人之本、成事之基、为官之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当好人民公仆,做好党的工作,落实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自觉加强世界观改造。而提高个人修养,应从"清、慎、勤、忍"做起。清是一种品位。不污曰清,不贪曰廉。清廉淡泊的心态能让人心中永远充满阳光。清,首先是一种思想品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传世名言"非淡泊  相似文献   

3.
淡泊八卦村     
童铁江 《浙江人事》2007,(12):46-46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来惭愧,诸葛亮的这句话,虽早已熟悉,却从未去深究过其出处。直到来到兰溪诸葛八卦村,方才知道这话原来是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未曾想到,八卦村竟隐藏在这样一个僻静的山凹里,转过几道弯,一个古朴中带着些秀气的村子出现在我们眼前。据说,抗战时期,一队日军从村外大道经过,  相似文献   

4.
正修身养德是做人之本、成事之基、为官之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当好人民公仆,做好党的工作,落实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自觉加强世界观改造。而提高个人修养,应从"清、慎、勤、忍"做起。清是一种品位。不污曰"清",不贪曰"廉"。清廉淡泊的心态能让人们心中永远充满阳光。"清",首先是一种思想品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传世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表达了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5.
名人名言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况:《荀子·天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  相似文献   

6.
享受宁静美     
很崇尚诸葛亮《诫子书》里的一句话:"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宁静,这是作者的人生体悟。禅家有打坐的功课,气守丹田,摒弃杂念,是为了静心养生。静心并不是说了无牵挂、无所事事、观望等待,而是指由襟怀坦荡  相似文献   

7.
《群众》2018,(21)
正今年的央视重阳节特别节目上,一位退休老人因为在"夕阳再晨"公益组织的培训指导下,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上网、视频通话、在线支付等,感到无比的高兴,觉得她们没有在信息时代落伍,与大家一道享受了智能化的方便与快捷。这位老者洋溢着自豪、自足、自信的兴奋镜头让笔者久久回味。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要干成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只有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将一代名臣诸葛亮描绘成一个智慧超群、未卜先知的人才。其实,依笔者之见,诸葛亮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名保守型的守成人才。 诸葛亮的保守性首先表现在他选人用人上对人才的求全责备。众所用知,人才是某一方面术有专攻之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则必然会在另一些方面有很深的缺陷。然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以致于他在用人问题上也过于谨慎(关于诸葛亮的选才标准详见诸葛亮所著《心书》)。这样做的结果是,诸葛亮死  相似文献   

9.
卢凤娥 《传承》2011,(21):64-65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彪炳千古的文学典型形象受到各个时代人们的广泛喜爱和深深景仰,甚至无限崇拜。作者用铺垫的衬托手法以先声夺人之态,众星捧月地把这位预见和掌握三国鼎立形势的关键人物——诸葛亮介绍给读者。诸葛亮的出场在小说中以人衬为主,景衬为副,运用多种衬托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相似文献   

10.
豫西南重镇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汉代文化资源尤其丰厚,南阳“四圣”中,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均为汉代人物。但在对待诸葛亮文化问题上存有异议。东晋时期的襄阳人习凿齿为了给襄阳争名人,在他写的《汉晋春秋》中附会上“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从而使南、襄这个“官司”一直打了100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襄樊人很早就把诸葛亮文化纳入市场运作,而市场意识相对较差的南阳,对诸葛亮文化则是考据多开发少、研究多应用少、学术争论多市场运作少,加之在城市建设中忽略对诸葛亮躬耕之地卧龙岗的保护,致使诸葛亮…  相似文献   

11.
近读《诸葛亮新传》,诸葛亮给后主刘禅的疏中有这样一段话:“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春秋》贲师,臣职是当。请自眨三等,以督厥咎”。看来诸葛亮实在无愧一代贤相,他对街亭之失不仅承担责任,还  相似文献   

12.
<正> 诸葛亮后裔今何在?在流传于世的诸葛亮史料和《三国演义》通俗小说中,关于诸葛亮后裔们的记述。截至三代,就断了线索。据考察,在诸葛亮一生有迹可寻的出生地山东琅琊、隐居地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三国演义》中人们最熟悉的人物莫过于诸葛亮了。本文试通过分析他的悲剧形象,从儒家的道德情操、人生价值观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对他的影响,来分析造成他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学术界兴起一股贬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潮流:说他“短于奇略”者有之,道他“并不擅长直接统军作战”者有之,甚至讥他“平庸”者亦有之。持异议者则群起而反击,双方论战方酣,从而把对诸葛亮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应该说,这种论战由来已久。而近几年来贬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观点亦不新鲜,它们几乎毫不例外地源自《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早在一千多年前,陈寿就认为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指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低于他本人  相似文献   

15.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功业彪炳的千古名臣,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代诗圣杜甫在诗《蜀相》中称诸葛亮“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济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臣子风范,数伐曹魏,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功勋卓越,是一个理想的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然而,为什么蜀汉最先灭亡?细读《三国演义》、《三国志》不难发现,作为政军统帅的诸葛亮并不善于培养选拔人才,以致后继无人。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描绘成能呼风唤雨的战神,而历史上的诸葛亮主要是个政治家。对于他的军事才能,历来褒贬不一。《三国志》作者陈寿说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放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有人不赞成这种说法,记陈寿因其父(马议部下)街亭一役失利受牵连而处以刑罚,有意贬低诸葛亮。有人说,魏延建议从子午谷出奇兵袭取长安,诸葛亮怯而不纳,失去攻魏良机。……我们的态度是,应实事求是地给予评价,不要技高,也不要贬低。诸葛亮“少有通群之才,英霸之辞”,“每自比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乐毅(…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去世之后,后人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的家产确实只有他在遗表中列出的两笔——一是成都郊区的八百株桑树,二是贫瘠之田十五顷,据测算这仅相当于当时中等人家的财产.  相似文献   

18.
羣英会     
《羣英会》系选自《三国志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羣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本刊畧有删节。它是写曹操百万大军南下,势不可当的故事。诸葛亮以败军求援之使,赴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从而拉开了赤壁大战的序幕。  相似文献   

19.
刘备并未“三顾茅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备三顾诸葛亮的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两人在隆中育一次对话诸葛亮畅论天下大势颇有先见之明。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阿斗两上《出师表》北伐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之恩。“三顾茅庐”的故事千秋传为美谈家喻户晓,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读者:刘备并未“三顾茅庐”“三顾”之事最旱的出处是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表中有这样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指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后…  相似文献   

20.
杨绍华 《求索》2008,(1):187-188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是足智多谋、忠诚坚韧的典型,是中国古代贤臣的代表,是民族智慧的化身。罗贯中在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过程中,大量采用横向比较之法,通过树立正反类型的次要人物性格,让典型形象鹤立鸡群。沉稳干练、圆滑世故的司马懿就是作者刻意创造的诸葛亮典型性格的比对标杆。因而,了解了司马懿形象之于诸葛亮性格的美学意义,就找到了解读《三国演义》众多典型性格的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