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2 毫秒
1.
尹雪梅  ;廖才高 《求索》2008,(6):184-185
西方传统文学以人为中心,将自然排除在人的道德关怀范围之外,导致了传统文学与自然生命伦理的截然对立,这是西方人本主义主导下的传统文学的伦理缺陷。生态文学于是对传统反生态的作家和作品进行生态思想角度的重新审读与评价,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自然生态新纬度,这是一种新型的文学批评范式。然而,对待传统文学与生态文学,我们应该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从“文学生态链”角度考察与判断西方文学中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使传统文学和生态文学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自的哲学导向。  相似文献   

2.
刘灿群  周翔林 《求索》2008,(1):196-197
“世界文学”是植根于经济、文化全球化基础上的现实和必然,表征为民族文学间的精神分工、全球化功能、关联交互等关系运动。“世界文学”的构型决定于各民族文学的方式与动机,影响或积极或消极。比较文学研究为“世界文学”运动提供了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3.
宁云中 《求索》2014,(10):137-141
文学的生成有赖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是特定地理空间中的艺术建构。犹太文学的发生、发展以及作品中主题和思想的呈现,与犹太民族文化诞生之地的自然地理空间"迦南"(Canaan)有着天然的联系。它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犹太作家复杂的思维品质,对犹太文学创作发挥潜在而巨大的作用。流散后的犹太民族失去自然地理迦南走向"泛地理"后的文学创作主要以人文地理空间"隔都"(ghetto)为依托,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犹太民族流散后的异域生存环境和文化隔离的地域色彩,呈现独特的犹太文化隔都主题。隔都含纳和传承了迦南自然地理的若干内涵,演变为空间民族化的历史记忆,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现实、想象和心理三重空间的统一,这种统一赋予隔都独特的空间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4.
詹荣海 《前沿》2011,(21):163-165
生态文化体现着人类对自身与生存环境互动关系的认知,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基本价值观。生态文化自觉在传统的道德觉悟、道德重建层面研究基础上,将生态文化建设拓展到人类价值的考量领域,是对生态文明时代精神价值研究的整体创新。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为生态文化自觉提供了新的探析路径,它在新的视域下实现了本体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认识论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从自然审美到生态审美,从人与自然的"共通性"到"共融性",生态审美是自然审美"润化生命"功能的升华,更倾向于人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共存"、"共荣"。青藏高原民族文化基因中与生俱来的"与自然和谐共处、永被恩泽"生态观,"欲取先予、永续利用"发展观,让"生态意识"深深的植入藏族文学之中。生态文学作为现代生态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具备"整体化、动态化"属性。基于生态审美视域对康巴藏族生态文学作品的"生态观"进行梳理,可探求传统生态理念与当代生态文化在康巴藏族文学作品中的演绎脉络。  相似文献   

6.
李保杰 《求索》2010,(1):185-186,203
美国西裔文学历史悠久,起源于西班牙对美洲的殖民征服,早于美国白人主流文学。由于文化、地理、政治和种族等原因,主流英语读者群对西裔文学了解甚少。20世纪以来,西裔作家开始使用英语或者双语进行创作,西裔文学才逐渐引起文学界的关注。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近30年来,西裔文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不少西裔文学作品已经摘取普利策奖等重要文学奖项,西裔文学及其研究受到美国文学研究界乃至世界文学研究界的广泛关注。流散主题和文化杂糅是当代西裔文学叙述的重要内容,不同族裔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成为书写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印第安因素和生态思想贯穿于美国文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变,当代社会主流文化开始转向这古老而神秘的印第安文化及生态文化,力求为新时期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当前社会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邢植朝  詹贤武 《新东方》2002,11(4):43-47
生态文学的诞生,使文学创作的指向从以人为反映对象转向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标志着文学又一次迎来了大转折大变革时期。环境描写在凸现作品的地域环境的同时又反映出特定时期人类的生态环境观,体现出作家对环境生态问题的态度。因此从环境生态的角度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以透视人类的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化的特点,将为文学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路径,同时为21世纪的文学创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文学对土著民族生态观的再现,是他们与这片大地关系的折射,表现了澳大利亚文学生产对土著生态模式的解读、征用和改变,这是现代社会工具理性思维对土著生态世界观和生态智慧的禁锢与改编,是其不彻底、不系统生态观的表征。贵州同样拥有着丰富的生态智慧资源,但少数民族的创作和研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与贵州自身的经济地位和文化基础相关,要发挥贵州少数族裔生态观的有效作用,需要借鉴澳大利亚在这方面的成就与不足,从而深入挖掘少数族裔的生态观,这对文学创作、研究以及批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宁云中 《思想战线》2011,(Z2):425-427
犹太民族的流散性赋予美国犹太成长小说独特的空间特征,这些空间不仅表征了成长主体的空间成长位移,而且成为犹太民族的深层文化记忆。因此对犹太成长小说的空间性研究,其意义远不止对一个成长主体成长空间的钩沉,而且具有对整个犹太民族的文化记忆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启营 《前沿》2008,(8):157-15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关系的思想,其核心在于人类应该如何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以传统文化为视角,正确理解与把握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具有重要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卫华 《前沿》2010,(6):191-194
生态文学是20世纪工业和后工业文明的发展所导致的生态恶化而催生的绿色文学。作为后现代文学的一个分支,生态文学解构反人类中心主义,深刻反思现代工业文明中的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行为,倡导人类改变对自然价值所持的陈旧观念,回归自然,树立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化、推广生态伦理、培养生态审美观、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等现代理念。生态文学从关怀自然和人类的双重视角进行价值重构,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个自然和人类双赢的、生态和心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3.
张燕 《思想战线》2007,33(5):73-79
生态哲学的兴起,标志着20世纪哲学的"生态学转向"。从浅生态学走向深生态学,从人文回归到自然,从自然生态走向精神生态,从"两种文化"走向"一种文化"。凡此种种都表明了生态哲学自有其深层的意蕴和发展指向。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生态文明建设要靠生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生态文化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科技、生态教育、生态传媒、生态文艺、生态美学、生态宗教文化等要素,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构成生态文化建设体系。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树立新的观念,运用新的思路,创造新的环境,切实推动和保障生态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袁梅 《求索》2010,(6):125-127
"天人"思想是中国哲学传统的核心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智慧。儒家的"天人合德"、"天人同构",道家"天人同源"、"道法自然"以及佛家的"依正不二"思想是中国天人思想的精辟表达。与西方"二元对立"思维下的人天分离思想相对照,中国哲学传统强调人与自然的同构合一。随着"生态时代"的到来,这种思想将普遍被世界重新认识和发掘,扭转当代生态环境危机,必须在整体上放弃西方"二元对立"的生态范式,确立以东方传统为原则的伦理文化指向。倡导中国哲学传统,寻求现代性转换和整合,为当代生态伦理育成提供精神滋养,应成为当代人的文化自觉与行为自律。  相似文献   

16.
黄邦福 《求索》2011,(9):215-217
男性气质理论视男性气质为一种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建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对男性气质的文化表征和文学呈现给予了特别的关注。随着西方经典重释热的升温,学者们运用该理论对菲茨杰拉德及其小说文本中的男性气质问题进行了重释。本文以菲茨杰拉德小说研究为考察对象,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期冀展现完整的批评图景,为国内男性主义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天望》对"娜拉出走""身份认同"主题的升华,还是《天外》对身体与灵魂的双重追问及宗教、哲学之思,欧洲华人新移民女作家林湄以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打造出的这两部长篇小说,既凝聚着作家个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标志其创作心路的蜕变,同时也表征着新移民文学与此前留学生文学书写的不同质的变化,于边缘视角审视文明和现代人的生活困境,超越二元对立的对话立场,为华文文学提供了新的思想内涵、美感经验及文学书写形态。  相似文献   

18.
滇池流域具有独特而丰富的传统生态文化,体现在谚语、宗教信仰、劳动习俗、民间歌谣、节庆、风俗习惯、法律制度、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 既有观念、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也有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观念层面的生态文化主要包括“护生、爱物”的生态伦理、“万物相生相克”的生态哲学等|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主要包括保护生态环境的乡规民约等|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主要包括“取用有节”“变废为宝”“崇尚节俭”等。研究滇池流域传统生态文化,不仅可以保护传承其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 而且也将有助于为滇池保护治理问题提供重要的智慧启迪与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长期以来学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中国先秦时期曾将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作统称为文学。笔者依据相关文献认为,不仅如此,而且中国先秦至两汉时期把现代所称的文学、史学、哲学或其著作统称为"文学"。这一探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深入了解早期汉族和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以便更自觉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 《前沿》2008,(11):153-155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思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以崇尚自然为基本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蕴涵着深刻的自然生态观,同时也体现出以关注自然界中的人为鲜明特征的生态伦理精神,这与当代生态文明所阐述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思想具有相通之处,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哲学基础和可资借鉴的丰富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