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众》2015,(11)
<正>作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制定出台了无锡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加快解决制约无锡发展的核心技术短板、创新投入短板、创新人才短板、创新机制短板等问题,努力实现人才和科技相互促进、创新和创业紧密结合、企业与产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无锡的科技、人才和产业竞争力,努  相似文献   

2.
《群众》2015,(5)
<正>常州科教城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创新园区。近年来,秉持"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理念,以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为动力,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孵化创新企业,引育创新人才,汇通创新资本,优化创新环境,先后创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中德创新园区和省科技服务示范区。《创业邦》评选的2013年、2014年中国最佳创业园区,科教城蝉联第二名。当前,园区紧紧抓住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积极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以应用开发与市场集成为基点,围  相似文献   

3.
《群众》2015,(11)
<正>引领时代之先气,攀登创新之高峰。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昂扬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强化企业主体创新地位,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信地站在全球科技创新的潮头,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肩负起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江苏的新使命。把好总体方向前行。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发展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充分发挥核心载体作用,加快构建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辐射带动区域发展从要  相似文献   

4.
《群众》2016,(3)
正绿色发展成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全面重建生态时代。目前,苏南各市正在全力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也必  相似文献   

5.
《群众》2015,(11)
<正>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对于常州加快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作为全国首个"城市群联合创新"的重要成员,一年来常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要求,积极抢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新机遇,着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努力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增添新动能。  相似文献   

6.
宫向阳 《群众》2012,(7):63-64
近期以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已成为涌动在江苏大地的热门话题。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的高等院校,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属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高校只有以创新为动力,切实把握好“融入、服务、支撑”三个关键词,方能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并以此...  相似文献   

7.
正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苏南自创区)是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建设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肩负着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作为整体性推进措施之一,成立苏南自创区建设促进服务中心,承担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及创新政策推广落实、科技投融资等一站式服务,为探索人才、技术、成果等创新要素统筹配置,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在科技创新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综合创新位次偏低;成果总量与科教实力不相称;成果转化率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亟需加快;研发活动亟需加强;科研成果外流不容忽视;与国内其他自主创新核心区建设相比存在差距;科技创新环境尚需改善。其必要和可行的改进之道是:加强顶层设计;创新研发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建设;充分发挥"两只手"作用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优化法治环境;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相似文献   

9.
阎立 《群众》2013,(11):29-30
面对资源环境日益制约常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压力,常州紧紧抓住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先导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努力以创新驱动赢得发展新优势。常州过去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常州未来的发展更需要创新驱动。当前,为加快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常州瞄准国际科技创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群众》2015,(11)
<正>苏南是我国科教资源最丰富、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经过近年来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苏南自主创新成绩斐然,已成为国家高新区最密集的地区和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最重要的基地。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意味着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一体化发展为特色的"新苏南模式"正式开启,对破解苏南发展瓶颈、促进江苏经济转型升级、探索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全国首个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10月,国务院批复支持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示范区由8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组成,横跨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江苏的新使命,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起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示范区建设,2015年2月,专题召开深入实  相似文献   

12.
正《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瞄准"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力争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民营企业是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不断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能,建议:一、上下联动,确保政策落地。明确各高新区的责任主体地  相似文献   

13.
《群众》2015,(11)
<正>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江苏武进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90平方公里,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重点平台,濒临总面积164平方公里、碧波万顷的西太湖(滆湖),拥有14公里黄金水岸线和超过40%的绿化覆盖率,是常州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园区坚持"科技驱动、金融创新、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高举石墨烯大旗,以中以合作为突破,立足创新驱动,致力  相似文献   

14.
<正>不久前,天津市出台十大举措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以滨海高新区为基础,支持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制定实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未来科技城规划建设,全面整合创新资源,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培育引进创新主体,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放大综合配套改革整体效应、京津科技联动效应、创新资源聚集效应。建立10亿元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人才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11月4日至6日,省政协十一届七次常委会议协商讨论了"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创新湖北建设"议题。本刊本期特刊登22篇大会发言的建言集萃。切实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省政协常委龙炳煌代表湖北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整合创新资源整合多方创新资源,加大投入,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将分散的科技、发改、经信等部门资金集中使用,选择战略性优  相似文献   

16.
毛伟 《群众》2023,(11):10-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苏州高新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引领环太湖科创圈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贡献更多力量。  相似文献   

17.
<正>张连珍主持专题协商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6月29日,省政协举行十一届二十一次主席会议,围绕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展协商讨论。省政协主席张连珍主持会议并讲话。张连珍在讲话中指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局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示范区建设,加强统筹协调,谋划思路举措,落实保障条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15,(11)
<正>科技创造奇迹,创新撬动未来。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用好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机遇,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摆到核心位置,是苏州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实现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必然抉择。我们  相似文献   

19.
徐泰玲 《群众》2015,(2):59-60
<正>近年来,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呈加速发展态势,但苏南苏北发展差距依然较大,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因此,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已成为江苏推进"两个率先"的重要举措和当务之急。一、苏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面临的战略机遇首先,从国际经济格局发展变化看,苏北面临着全球科技革命的机遇。21世纪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加快推进,绿色经济和新兴产业成为发展的新潮流。在国际  相似文献   

20.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发展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核心支撑,是企业竞争优势与经济效益的源泉。长期以来,我国增长方式一直未能实现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科技竞争力和供给力不足。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必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增强自主创新动力;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努力发展创新文化;建立开放式的科技体制,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