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21,34(4):103-110
中国历来重视"家"与"国"之间的关系,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目的。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文化土壤、协调基层社会家事纠纷解决、推动基层社会自治、德治、法治的建设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功能未得到充分实现。为此,要大力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积极发挥家庭在社会纠纷解决中的助力作用,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开辟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正家庭建设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关系着个人健康成长、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将家庭建设提升到国家治理的新高度,对当前家庭建设提出了新思路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持续变化,家庭的结构、规  相似文献   

3.
正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家风进行了重要阐述,形成了鲜明的家风思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和积极践行习近平家风思想,要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4.
《群众》2019,(22)
<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书作为家庭的情感纽带,是传承家风的重要载体,被誉为"常州三杰"的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的家书,承载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朴实家风,既有普通人普通生活的真实情感,更传递着革命者家国天下的革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家庭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我们确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遵循。弘扬家风家教,通过传承重塑中华优秀传统价值的有效对  相似文献   

6.
正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一重要论断阐释了家风家教的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从正家风做起,进而塑民风、肃党风、清政风,才能凝聚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从近年来  相似文献   

8.
张葆 《前进》2017,(3):35-36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家庭建设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  相似文献   

9.
王庆民 《重庆行政》2017,(4):109-111
<正>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家风是社会最基础、有效的德育教化方式,是传统美德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塑造优良家风,弘扬传统美德与社会主  相似文献   

10.
《世纪行》2017,(6)
<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的熏陶和教育,是社会文明重要的传承方式。"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体现了对文明家庭建设这一重要基点的深刻认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相似文献   

11.
《群众》2021,(1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家国情怀,在许多场合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纪委机关等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2.
正老北京四合院门联,内容多与家风传承有关,图中所示门联为"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古人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党风政风清。良好的家风是抵御腐败的第一道防线,"清白家风不染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并指出:“家庭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新华日报《人文周刊》,关注了几个寻常家庭的家风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鲜活印记,源自其自身真挚动人的自然书写。这些故事的背后透露出,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家风已经深深地渗入了家族后辈的血脉中,潜移默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成为他们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妇运》2016,(4):16-17
一、开展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意义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明确提出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  相似文献   

15.
正家风家训作为传统的教育形式和家庭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也首次写入党内法规。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解读传统文化中的"廉政基因"、传承优秀家训里的廉训箴言,对于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观点荟萃     
<正>三句话读懂习近平的家国情怀重视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近平指出,千千万万个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  相似文献   

17.
正"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文明委"运用生活化的场景、日常化的活动、具象化的载体推动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生根"的工作要求,重庆市文明办从2015年开始,连续三年在羊年、猴年、鸡年春节以"根在家、训  相似文献   

18.
正家风家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人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家风家教关乎社稷兴衰与天下存亡。今天,良好家风仍然是造就优秀人才、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大道德力量。家风孕育出的人格魅力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底蕴,也折射出国家发展的面貌。"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已成为新时代的社会风尚。几千年来的家风家教,积淀了无数名言、典故和家训、家规,留下了孔夫子庭训儿子孔鲤等脍炙人口的家教故事。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两岸的家风故事都浸染着家  相似文献   

19.
正少年强则国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而家庭教育是人生的起点和基点。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暴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问题日益突显,未成年人教育面临新问题、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相似文献   

20.
《群众》2016,(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就家风建设作了重要论述,强调党员干部的家风与作风党风紧密相连,家风建设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十八届六中全会亦提出,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没有搞特殊化的权利,要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准则,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