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表现。理想并不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它是随着人的成熟(包括生理、心理、知识、品德、性格等)而逐步形成的。更重要的是,理想作为对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特殊反映,只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没有也不可能有一切时代都通行的永恒的理想。在阶级社会中,理想还总是打着阶级的烙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占代“皇宫中的人所想的,与茅屋中的人所想的不同“。理想又总是和实践紧密联系的,不仅理想产生于实践,而且社会实践也是人们把理想变为现实的最基本条件和唯一途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作为人的人生观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对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一个人如果丧失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那就等于失却了精神的灵魂。因此,理想的培育、确立和追求,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人不仅具有肉体生命,而且还具有精神  相似文献   

2.
进行理想教育要讲清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精神支柱。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理想,否则就没有希望,没有前途。对我们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要强调和树立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这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理想和信念,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但是近10多年来,由于各种思潮的影响,一些人“理想破灭”。“信念淡化”,例如某地对年轻后备干部的社会主义信念问卷调查,只有42%的人信仰社会主义,ZO%的人不信仰社会主义,38%的人说不清楚。这个调查表明,我们有许多党的干部对社会主义信念存在模糊认识,至于…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要有本民族的精神支柱。那么,作为我国现在和将来“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支柱是什么呢?那就是爱国主义和自立更生精神,就是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一、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支柱的基础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人们对祖国的这种神圣的感情是与他们的共同利益相联系的。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还  相似文献   

4.
时间在沉淀许多东西,历史的浪涛自然地把“五四”这块赤金从狂沙中滤漉而出。时间也在遗忘许多东西,“五四人”(五四时期那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离我们渐趋陌生。我们这一代人(主要指7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向往的物质东西很多,精神追求却只被作为一个“单元”置于选择的行列,并且倍受冷落。因而,对“五四人”的理想主义、个性追求和求真意识的言说俨然成为一种奢谈。理想是个崇高的字眼,至少对于“五四人”来说。刚从传统束缚的罗网中冲决出来的那一代人以全新的面貌投身于理想的美丽新世界的践履。各种社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相似文献   

5.
理想教育是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的理想教育,是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拟就此问题谈几点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理想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理想是人生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表现。理想是人生强大的精神支柱,是催人奋进的内在动力,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党一向重视对全体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邓小平同志强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一定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他指出…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竞争的高速公路上,你追我赶的现代人,绝大多数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达到“简单并快乐着”的最佳状态。但现在看来,这种生活状态只能是一种奢想或内心的祈祷,因为大家都被实实在在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迷失自己。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把人们折磨得精疲力竭。人格商品化带来的虚伪、利欲,导致精神的贫乏、失落。人们迫切希望寻求生活的真谛,为心灵与精神辟出一片净土,寻觅一处赖以生存的宁静港湾。向往过一种简单且快乐的生活:真诚、和谐、悠闲。  相似文献   

7.
社会是很复杂的,有各式各样的人。有的以天下为己任,摩顶放踵,忘我利他。也有的洁身自好,独善其身。还有的,或饱食终日、耽于安乐、或巧取豪夺、欺世盗名、或悲观厌世、抑郁一生。显然,这后者的生活模式,有悖于人生的真谛,是不可取的。人要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得有个理想。理想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人们生活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因此,邓小平同志把“有理想”(?)于“四有”的首位。 理想,就是人们在生活中所追求的一种目标。理想当然也有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区别有的是关于个人工作、职业和家庭生活方面的低层次的,有的则是关于国家,民族的利益甚至整个人类命运和前途那样远大的理想。青年人都应该有这类理想。  相似文献   

8.
汪金友 《前进》2013,(7):56-56
“七一”是党的生日,也是最容易让党员们想起理想的时候。因为在入党的那一刻,每个人都曾发出这样的誓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及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有了伟大的理想,才能有伟大的行动。  相似文献   

9.
第一,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精神源泉 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是共产党人的本质特征。任何社会理想都是对于理想的未来社会应当如何的一种超前建构,它以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为前提,表达着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0.
这课书,共三个框题:一是“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二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三是“把理想变为现实”。这三个框都有自己的难点,怎样在教学中处理这些难点呢?本文就专门谈谈这个问题。一、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这个框题,要求把什么是理想、理想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理想的作用三点着重讲清楚。根据教材,从理论上并不难讲清楚。但讲完以后,有些学生并不认为一个人必须树立一个崇高的理想,原因是中学生对理想的作用缺乏感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多给学生点感性材料,帮助他们懂得:一个人只有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他才可能开始真正的人生,生活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十年前,户口,是一种权利的附庸,有权的人才有能力把农村的亲朋好友“调”到城市、“农转非”的指标掌握在极个别人的手中,亦是一种权利的象征、农村人唯一通往城市的道路是读书、考大学,然后分进城里,受到严格限制的“户口”也随之迁入城市。然而,在今天,关于户口有价.已不再是一个忌讳的话题,曾经极为敏感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变革而逐渐的明朗,曾经体现一种权利的户口,价格已日趋明朗,只不过换了个名称,叫城市增容费而已。作为中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直都是大多数人向往和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许多人…  相似文献   

12.
芦曦 《重庆行政》2015,15(2):95-96
信仰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是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进而决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当代青年要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践行,永久传承. 在理论武装中筑牢信仰之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加强理论学习,有助于当代青年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做艰苦奋斗、反腐倡廉的表率.加强理论学习,有助于提高当代青年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在关键时刻区分大是大非问题,不迷失方向.能够通过理论学习武装头脑,形成对理想蓝图的向往、崇拜与追求,筑牢坚定信仰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公民导刊》2010,(10):88-88,F0003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当今的一代,有人喜欢在虚无缥缈的天空中遐想,有人愿意在梦想的海洋里奋斗。而当一个人以一种特殊的感情爱上他所从事的职业之后。他就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去创造。在他的事业中寻求自我价值。城口县人大代表、重庆市城口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包伟同志就是这样的人,他把理想与自己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把自己28年如歌的岁月无私地献给他所钟爱的电力事业。以激昂饱满的热情、敬业奉献的精神、清正廉洁的品格,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国家电网人之歌。  相似文献   

14.
正理想信念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前进壮大的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崇高的理想信念,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和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动力。一、党员干部必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原因众所周知,理想信念不仅是指引人生方向的重要动力,它对一个团队、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来讲也是  相似文献   

15.
《政协天地》2014,(7):1-1
“和谐发展、幸福两岸”,这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造福两岸民众的生动写照,也反映了两岸同胞共谋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生活幸福的热切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追求。大家都希望有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都希望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都希望儿女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一份理想的工作,都希望自己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都希望明天一切更美好。  相似文献   

16.
朱汉民 《湖湘论坛》2001,14(6):58-60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精神,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都有一个终极的依托,它代表该民族对宇宙人生的最基本态度,它决定着该民族的精神现象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精神的终极依托是道。道不仅表达出中华民族对宇宙人生的最基本态度,亦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主要特点,成为历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因此,关于道的学问向来是中国最高的学问,原道从来就是中国学人最高的精神追求。一、道的追寻人类能够从大自然中独立出来,是由于他们不是消极地以自己不断演化的生理状况去适应大自然,而是要按照自己的观念、意志并通过社会实践去改造大…  相似文献   

17.
银潭印象     
在贵州黔东南自治州聚居的侗族,是个美丽、淳朴的民族。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文化是在农耕文明土壤里生长和绽放出来的民族文化奇葩,对于现代人去寻求精神故乡,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家园”。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侗家人生于斯长于斯,在这片神奇而又美丽的山乡,他们精神世界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丝性情的基元,都深深地植根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如画的自然风光与迷人的人文环境,天然合成一个“诗意的栖居地”,令人向往。基于此,本期特选编了2篇文章,让大家一同去领略那茫茫的林海.那清亮的小溪,那神奇的红豆杉树,那极具特色的雕房,那真挚热烈缠缠绵绵的爱情,裹着浓浓的山寨风情……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已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精辟地阐述了确立精神支柱的重要作用。一、精神支柱的深刻内涵精神是指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唯物主义者在把意识与精神当作同一概念使用时,认为它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精神支柱作为这种物质反映的最高产物,是人们在政治、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带有强烈示范和导向作用的行为倾向,并与社会形态、民族精神和进步程度息息相关。概括地说,我们需要培育和确立的精神支柱,代表着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梦缘     
缘,在字典中没有过多过细的解释,可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多数人把“缘”字看得非常重。朋友自远方来是缘份,男女之间从相识到相爱之后又成为夫妻是缘份,自己向往而经努力追求得到了,这大概也是一种缘份。  相似文献   

20.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予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已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