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徐慧珍  彭公亮 《理论月刊》2002,(9):43-44,49
陶渊明诗中的哲理诗思与海德格尔哲学的诗意相通。陶渊明《饮酒》诗的意旨在于对沉沦于世的生命如何获得价值和意义的追问,使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无蔽的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2.
郭晓春 《求索》2013,(9):135-137
陶渊明作为东晋的重要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并非一开始就受到学界承认.他的作品在不断地被读者接受和阐释的过程中,几经忽视、怀疑和肯定。而这一现象在陶潜去世后不久的南朝表现得尤为突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陶潜只字未提,钟嵘在《诗品》中只把陶潜诗作评为中品,萧统则给予陶潜以极高的评价。刘勰、钟嵘、萧统对陶渊明的不同态度。更多的是受社会人文环境、政治气候、阶级立场和个人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文学作品必须在读者的参与下才能赋予其生命与价值。正是有了不同读者的不同解读,才造就文学作品的多姿多彩,这也是陶潜文品能够不断焕发出生机之因缘所在。  相似文献   

3.
李希  廖宏昌 《求索》2010,(11):191-193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田园诗人的代表人物,他将对生命的体悟融入诗中,形成了"本真"的生命境界。陶渊明生命"本真"的形成一方面源于诗人自身生活经历的积淀,另一方面源于作者儒、道之社会文化底蕴。郭象"独化"哲学作为儒道二者融合的产物于是对陶渊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陶渊明"本真"的生命追求与郭象"独化"的哲学气韵是同一文化脉络下桴鼓相应的共同产物。这也从人性方面反映了陶渊明"内儒外道"、"游外以弘内"的文人气质,正为郭象"独化"生命哲学之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4.
林方直 《前沿》2008,(2):F0003-F0003
《自然之子:陶渊明》(内蒙古大学2007年修订版)是内蒙古大学高建新教授精心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是著者多年来潜心于此领域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全书系统、深入地探讨了陶渊明的家世、生平、思想、创作、人格价值及其对后代的影响等重大理论问题,全面清理总结了前代有关陶渊明的研究成果,在充分搜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博采众芳,广鉴前贤,实事求是地评价陶渊明,重新发掘陶渊明的独特价值,最终还陶渊明一个本来的面目。全书选取了有关陶渊明研究的十个重大问题加以深入细致的分析评价:一、陶渊明的家世;  相似文献   

5.
陈朝鲜 《理论月刊》2007,(9):118-121
陶渊明辞官归隐历来备受世人关注。本文拟从他的心性入手去探讨这一话题,指出性真是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必然,心善是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基础。正是由于这二者,陶渊明在归隐后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个体的生命与心灵之间的和谐这三者的完美统一,从而领会到田园生活的闲情逸趣、自得之乐,进而成就了其至善至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由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递嬗的这个环节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不仅当时的知识阶层在价值观点、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行为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新的趋向与风格,而且整个中国文化特别是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在这个环节中也发生了深刻而久远的调整。魏晋文化的内核是玄学。李泽厚认为玄学即庄学,他是基于二者都想从摆脱人际关系中来寻求个体的价值的角度来讲的。闻一多曾作过这样的描述:“一到魏晋之间,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在小说创作中所体现出的生命意识,是其作品人物对于生命过程的体验、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等综合意识和情感的表现,归根结底是作家的意识和情感的展示。王安忆透过悲情痛苦的生存状态找寻生命过程中的温馨和美好,是其创作的价值取向。通过生命与性别意识、生命的存在意识、生命与"生计"关系的意识等多维度的艺术表现,生发出多重涵义。  相似文献   

8.
历代学者多关注陶渊明田园诗之优美、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的浪漫主义风格,而对其现实主义意境未遑深究细论。实际上,陶渊明田园诗同样充满现实主义意境,这一意境主要表现在田园的静穆、劳作的艰苦和对社会黑暗的憎恶三大方面。  相似文献   

9.
艺术的心道     
中国哲学强调生命为宇宙万物之本体,世界变化之根源,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生命,在察赋自然生命之后,能将人类的生命精神,道德理想,艺术价值扩展到宇宙,使整个宇宙成为备有美、善的价值世界。生命哲学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艺术的观照,艺术是人的心灵表现,这种表现不是凭空而起,而是受外界刺激的结果。所以,从本质上说,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对自然状态的"心"的体悟。另一方面,表达形式也是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当然,艺术的本质是成于"心"、源于"道",研究艺术的表现形式,首先应该立论于艺术的本质内核,这才是现代艺术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诗风是有宋一代的审美风尚,陆游因为在用韵、意趣上化用陶诗,表现出宋人学陶的普遍方式,所以常常被人们忽视。陆游学习陶诗的契合点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对陶渊明的接受经过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并以自己的人生体验理解了陶渊明的归隐情趣。陆游晚年退居山阴之后才大力学陶,是陆游晚年诗风与前期不同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1.
魏晋玄学在发展上大体经历了"名教本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和"名教即自然"三个阶段,从这样一种发展历程上就可以看出,魏晋玄学最终极的目的乃是旨在解决"名教"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把两者予以调和。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可以说始终有着一条"名教"的主线,魏晋玄学与其说是对"名教"进行批判,倒不如说是为"名教"寻找"自然"的依据,这尤其体现在玄学中的伦理道德思想、自然主义思想和人本主义思想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生命价值的基础观、生命价值的评价观、生命价值的创造观。现代社会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这些观点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为:漠视生命价值基础的珍贵、消解生命价值的崇高意义、钝化生命价值创造的能力。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最终使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得到完全充分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郭象是魏晋玄学发展中的重要人物,是玄学崇有派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适性逍遥"的理论.本文以郭象的"适性"理论为基点,以追求一种现实和超越的统一为暗含于全文的主线,以"适性"即"逍遥"为一个过渡性的论证,归结出郭象所指出的"圣人"的即世间的"逍遥"这一魏晋玄学的理论归宿.  相似文献   

14.
提起陶渊明,我们就想起他是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桃花源诗并记》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更是令人神往。但对他的归隐,对他的田园诗和《桃花源诗并记》,以前的研究者从社会环境和政治斗争方面考虑得多,从当时的社会思潮和陶渊明的主观思想方面研究得少,故未能探寻出它的思想根源和真正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雷文学 《求索》2007,(8):176-178
王维、陶渊明隐居后诗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陶渊明在隐居中以健朗纯真的性情体验了生存困境,他面向自然对生命作出了开拓和升华,后期诗风宁静亲切,意蕴深厚,呈现出泛神论色彩。而王维无力正视生存困境,逃进佛的世界,其后期诗歌宁静萎弱,成为观念的符号。  相似文献   

16.
新闻摄影作为一种新闻传播形式,其新闻价值要以真为基础。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能否抓拍到新闻事件的典型细节和典型瞬间,是衡量一幅新闻照片是否成功的关键。但是,新闻摄影毕竟是一种表现与再现  相似文献   

17.
陆宝婵 《传承》2008,(18):62-63
21世纪以来,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生命价值得到突显。科技文明一方面造福于人类,而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生命带来前所未有的威胁。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生命缺乏应有的珍重,特别是中学生们对的生命表现出极大的漠视,这与学校道德教育中生命的空场有着很大的关系。因而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回到生命之中,加强中学生的生命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居瑢  常文婷 《人民论坛》2010,(11):216-217
谈及中国绘画和中国美学,势必会提及魏晋和魏晋玄学,魏晋玄学对于当时的绘画艺术发展起到了关键而深远的影响。以东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历史人物:人物画家顾恺之为例,重点分析他所提出的"传神写照"这个命题的"传神"部分,进而阐明玄学对于中国绘画及美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以来,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生命价值得到突显.科技文明一方面造福于人类,而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生命带来前所未有的威胁.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生命缺乏应有的珍重,特别是中学生们对的生命表现出极大的漠视.这与学校道德教育中生命的空场有着很大的关系.因而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回到生命之中,加强中学生的生命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人的生命价值是效用价值与人道价值相统一,人道价值是基础,效用价值是人道价值的延伸。人的生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载体,人的生命终止了,人的生命价值、人的其他一切价值、人的发展、人的权利也就无从谈起。人的发展是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人只有在发展过程中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人的发展是对生命意义的彰显,通过社会实践,在有限的自然生命时间里提升生命价值。人的发展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追求,使人的生命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