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冷战后,印度全方位的东向政策引人注目.东向政策的成功与冷战后世界局势变化和印度国际地位上升有关,也与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在政治经济战略考量上存在一些接近之处有关.但印度的国内问题和印巴危机、印度的大国构想与东南亚国家"平衡外交"策略的冲突、中美日等亚太大国在东南亚的竞争等因素都使"东向政策"的发展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2.
印度的“东向政策”及其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任佳 《南亚研究季刊》2007,(4):14-17,40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印度开始实施"东向政策"以来,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期,与东盟的关系处于恢复性时期,后期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第二阶段"东向政策"在加快与东盟合作步伐的基础上,向东亚拓展,重视与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值得中国关注。  相似文献   

3.
南海问题虽然是中国与某些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双边海上领土争议,但其域外影响因素却正在发酵。除由来已久的美国因素外,印度——一个有着地区大国抱负的南亚国家——的影响日益显现。自上个世纪90年代印度制定并实施东向政策以来,南海地区被界定为与印度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延伸区域。近年来,印度在南海海域加大了战略投入,通过加强与东南亚海上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联系,积极介入南海问题。未来印度在南海问题中的作用变化值得进一步关注和评估。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印度提出“东向政策”,逐渐加强与东盟及东亚国家的关系。“东向政策”是印度推行全方位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希望能加入到东亚经济腾飞的快车道,另一方面也存在诸多非经济因素的考虑。本文试从非经济因素方面论述印度“东向政策”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自1992年印度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以来,印度与菲律宾的关系逐渐走出冷战时期的冷淡状态,在政治、经贸、文化及防务等领域的合作都获得较大进展。推进印度与菲律宾关系发展的动因主要包括东盟机制拉动、地区战略态势变化,以及印度“补课”、“逐梦”、制衡和求利与菲律宾求利、寻友和造势等国家层面因素。印度与菲律宾关系的影响更多体现在两国战略层面,对东盟及地区来说是复杂的,对中国也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印度东进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最初名称为“东向政策”,2014年升级为“东向行动政策”。25年来,印度的东进战略不断拓展,经历了从经济到安全、从双边到多边、从东盟到东亚再到亚太的复合演进与升级,体现了印度国力和地区影响的提升,也越来越成为印度对外战略的一根重要支柱。然而,印度传统东进的走向正受到新生“印太外交”的影响。印度的印太外交脱胎于东进,虽不止步于东进,但东进即“融入亚太”始终是其核心诉求,换言之东进战略是印度印太外交的重要支撑。印度印太外交对大国外交的倚重冲击东盟在其东进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印太外交的“制华”色彩也将冲淡东进战略中的对华合作面。  相似文献   

7.
"东向政策"是印度始于90年代的重大战略举措,旨在恢复、扩大印度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为其"新经济"改革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鉴于地区政治、经济格局的良性转变和业己取得的前期进展,印度政府最近强调将推动该政策步入第二阶段,逐步实现地缘范围、关涉领域、机制性质等方面的升级.中国目前正积极参与并深化与东盟及在整个亚太框架内的全面合作,印度的进取姿态势必在新的层面形成与中国的战略互动,并增强相互在不同领域的利益关联.  相似文献   

8.
前苏联的崩溃,冷战的结束,海湾战争的爆发,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重新调整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使印度对外关系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冷战后,印度与新加坡的政治经济关系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印度的“东向”政策同新加坡“加强区域化投资”经济战略政策相互呼应,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印新两国开展了广泛的经贸合作。了解并借鉴他们之间发展经贸关系的经验,对中国发展对印、对新的经贸关系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印度“东向”政策展露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战略导向、地缘范围、议题领域等方面发生了诸多新变化,呈现出从政策到战略、从陆上到海上、从经济到安全、从东南亚到东北亚和南太平洋地区等新态势.印度“东向”政策的新变化是基于印度自身实力的持续增强及亚太地区形势的诸多变化而做出的反应,其目的在于通过加强与亚太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关系,拓展其外交空间,在亚太地区及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研究印度“东向”政策的新趋势对中国的周边外交以及中印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印度军事战略嬗变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全面考察冷战后印度军事战略嬗变的历程,分析了冷战后印度军事战略嬗变的有利条件和诸多影响印度战略嬗变的不利因素,并重点探讨了印度军事战略嬗变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Nuclear weapons look set to stay with us, fulfilling as they do a different role from that of conventional weapons, in terms of their deadly potential for massive destruction. Indeed, nuclear weapons served as a stabilizing force during the hostile Cold War period. Sin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our world has undergone huge changes. Relative peace continues to be maintained on the basis of the logic of a "balance of terror", but the nuclear cloud hanging over human beings has never quite left us. Both the U.S. and Russia retain large nuclear arsenals, and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state and non-state actors on the stage of world politics continue to show interest in this lethal weapon. So-called "nuclear crises" flare up and test the wodd's nerves every now and again, and with some major nuclear powers continuing to make adjustments to their nuclear policies, the world nuclear proliferation position appears to be undergoing significant and profound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intends to help readers to become acquainted with the nuclear status quo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Cold War nuclear proliferation. The author also aims to help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the post-Cold War nuclear proliferation.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联合国机制内的中俄合作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俄双边关系进入成熟和稳定时期以后 ,这种关系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还有哪些空间可以拓展 ,哪些潜能可以发掘 ,是值得深思的。在国际事务上 ,中俄从对美斗争转变为维护国际和平 ,建立多极化世界秩序 ,实现国家利益。因此 ,中俄双方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视联合国 ,重视这个多边机制。在联合国内中俄开展合作 ,发挥大国作用 ,共同构建世界新秩序  相似文献   

13.
美欧俄围绕南奥塞梯事件的斗争已发展成为一场牵动国际战略全局的政治角逐.这场角逐是冷战时期大国争夺势力范围斗争的继续,是后冷战时期的冷战余波.其发展成新冷战的可能性不大,经过反复斗争、较量,达成某种妥协的可能性较大.这一场战略角逐表明世界向多极格局的转型已经接近其最后阶段.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范围的冷战结束后 ,美国与古巴之间的冷战状态仍然存在。反古宣传、外交孤立和经济制裁是冷战后美国对古巴敌视政策的主要内容。冷战期间美国的对古政策是由国际因素 (反苏 )主导的 ,冷战后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则主要是由一系列国内因素促成的。美国国内反古势力制造舆论 ,国会大力推动 ,党派政治和选举政治搀杂其中 ,媒体炒作 ,美国社会观念上的自以为是等等 ,都对敌视古巴政策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国际社会和美国国内企业界的反对 ,近来美国对古政策在形式上出现了缓和迹象 ;但敌视仍是美国对古政策的主旋律。冷战后美国敌视古巴的政策与冷战期间有明显的不同。军事上的敌对程度已大大下降 ;敌对的手段也有变化 ;敌视政策的目的是以压促变 ,所谓的民主和人权问题是美国反对古巴的主要手段。冷战后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情绪化特点。  相似文献   

15.
论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危机与危机管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国际危机与危机管理是后冷战时期国际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在界定国际危机这一概念的基础上 ,探讨后冷战时期国际危机的成因与后冷战时期危机管理中的新特性。  相似文献   

16.
后冷战时代叙利亚复兴党民族主义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冷战时代,叙利亚复兴党民族主义显现出下列特征:工具理性的民主化、政治认同的建构、融入全球化的经济理念,以及民族主义指向的政治功能和灵活务实的外交诉求。面对中东地区政治格局的转型和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叙利亚复兴党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势将显现出双重性特征:一方面,将在叙利亚存在,继续影响中东;另一方面,将受到遏制,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会作出适应性的调整。复兴党民族主义在未来发展中应该用开放的心态与其他文明思潮交往,以取长补短、求同存异的方式融入全球化文明的大潮。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的亚洲外交可以概括为:小泉强化日美同盟为"基轴"的外交安保战略使日本的亚洲外交陷入死胡同;安倍的"价值外交""新基轴"虽然表现出一些灵活性,但没有脱离小泉时期的外交实质。福田康夫上台,可能意味着小泉-安倍亚洲外交路线的终结,但日本的亚洲外交布局总是取决于其国内的政治走向的。  相似文献   

18.
后冷战时代美国的印度尼西亚政策,是根据时代主题和美国对外大战略的改变而不断调整的。既要凸显现实性物质利益的获取,又要关注理想性非物质利益的扩展,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平衡特征。其真实目的和最终落脚点,就是要尽力维护美国在东南亚的整体既得利益,服从和服务于美国的亚太战略。  相似文献   

19.
从国际法视角看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介于宪章第六章规定的和平方法和第七章规定的强制方法之间的一种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干预手段。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有了重大变化,对国家主权、不干涉内政、禁止使用武力等国际法基本原则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为了摆脱困境,联合国维和行动必须准确定位,坚持维和三原则,尽快制定专门的联合国维和行动法典,正确对待人道主义干涉,完善国际干预机制,由此才能更好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俄日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双方摆脱意识形态束缚,从对抗走向合作。近年来,两国关系在国际热点问题、亚太地区安全问题以及双边经济合作问题上取得积极进展。但是,一直悬而未决的“北方领土”问题始终制约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发展。尽快解决领土问题是俄日面临的迫切课题。从长远看,无论将来领土问题如何解决,俄日两国互有需求、彼此借重、谋求合作的积极趋势不会逆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