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关系已进入全面合作与整体合作的新历史时期,无论就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还是双方各自内部演变和外部环境而言。为了促进中拉整体合作研究,应明确合作领域与合作路径、整体合作与全面合作、实质内容与程序安排的关系,并借用跨区域研究的视角,通过跨区域关系的分类、功能和特征等问题的疏理,同时关注制度主义和文化分析的不同侧重和相互平衡,使中拉整体合作在概念、理论和政策上的分析更加明晰和深化。同时,借助区域间和跨区域关系研究的理论工具,可考察中拉整体合作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为适应世界形势和中拉关系的全新局面,本文进一步提出以软实力构建作为未来中拉整体合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发力点,通过软实力含义的探讨初步明确中国在这一方面的优势以及面临的难题和挑战,进一步拓宽学术研究的视野、强化与政策实践的联系,以便在维系整体合作框架可持续性的同时,助力中拉关系向更高层次迈进,以文明对话和互鉴的高度统领关系走向并据此获得不竭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软实力理论为指导,概括考察了中国与东南亚外交关系史。认为虽然软实力是个新出现的国际关系概念,但在中国与东南亚几千年的交往史中,软实力实际上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运用。目前,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这也与中国的软实力外交思想与实践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历史的经验、国际关系的演化趋势以及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今后的中国与东南亚外交中,软实力外交应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外交手段与外交领域受到重视,而软实力外交能否成功实现,取决于中国能否发展出一种全新的、先进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3.
行为体侧面分析法对国际关系研究盛行的层次分析法提出了挑战。依照组织体与文明体两个侧面,国家间关系被分为四种类型,而中国与印度属于不同组织体、不同文明体的国家间关系。以软实力的三个构成要素进行检视,中国的外交政策并不总能获得印度民众的青睐,中国的价值观吸引印度民众的眼光也有难度,唯有文化能发挥较大作用。假定行为体具有共同反应导致体系理论受到局限,国际关系研究不能忽视组织体与文明体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凡 《拉丁美洲研究》2020,42(1):15-35,154,155
中拉关系研究日益成为拉美学界的一种“显学”。有关这一研究领域的问题、材料和思路繁多,构成各具特色且相互参照的研究路径。21世纪第二个10年间出现的进路之一,聚焦于中拉关系及其研究的标志意义、问题意识和学术积累,尝试将学界有关中拉关系的主要分析模式与最新的政治、经济、社会交往数据资料整合,为这一研究确立一些基本的研究议题、参量和思路,力图全面考察中拉关系的历史进程、发展现状及其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呈现的意义。作为保持该研究进程可持续性的阶段性成果,这一进路提炼出十大问题,即中拉关系新阶段的界定、中拉关系的战略定位、中拉整体合作与双边合作的辩证关系、中拉整体合作与拉美地区主义、中拉产能合作、中拉科技合作、中拉人文交流、中拉关系的制度性约束、中拉关系与全球治理和中拉发展战略对接等。进一步的研究则需要关注中拉关系及其研究的动态化和前沿性、主体化和互应性以及多样化和联动性等几对关系。  相似文献   

5.
软实力最大的特点在于拥有软实力的国家通过被施加对象的主动配合或者默许实现目的,而非通过武力等其他暴力强制手段。这也正是软实力理论可贵之处,它把现代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比较忽视的文化、价值观和非政府组织以及公民个人行为等因素的作用放在了显著位置,纳入了国家实力的范畴。这对于中国通过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国家和平崛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通过推动中国与西南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协调发展,积极发挥次区域合作中的大国作用,加强中国与西南周边国家的民间往来,拓展环保、教育等领域的政府和民间合作是深化中国与西南周边国家合作的有效途径和要求。双方通过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合作共识,实现中国与西南周边国家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改善中国在西南周边国家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调整了对外政策,国际关系总体趋于缓和.在东北亚地区国家关系中,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不断扩大,经贸领域的相互依存和合作不断加深.但同时,由于东北亚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历史关系以及交错的大国利益,目前该区域尚处于地缘政治变动和调整的秩序重建时期,政治和军事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在此背景下,有必要从地缘政治角度透视东北亚的政治形势,审视东北亚未来的政治格局,把握东北亚国家的战略走势,进而探索中国的东北亚地缘战略.吉林大学刘清才、高科等学者主笔的《东北亚地缘政治与中国地缘战略》(2007年5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正是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一部新作.  相似文献   

7.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国际政治和外交思想。孔子以道义、礼制和信誉为起点,论述了道义、礼制和信誉与国家权力、国际合作和国际和平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具有内外联系、道义至上以及和平主义的基本特征。孔子主义是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思想来源,催生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外交准则、持久和平的奋斗目标、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以及和谐世界的外交理想。研究孔子主义有助于建设和发展有中国学派和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8.
编者的话     
中国始终是发展中国家可以依赖的朋友,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的基石.近年来,学术界对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看法出现多元化趋势.《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政治关系的再思考》一文基于对近来中外相关观点的反思,再度阐释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政治关系的历史基础和主要现实问题.文章承认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在中国外交中的基础地位,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一关系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全球力量的转移和国际事务更趋复杂而面临的主要矛盾或失衡性挑战,提出基于历史经验和国际关系现实所制定的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战略,不仅应该继续包含重要的地缘政治考虑,更有必要增加解决全球范围功能性议题的思想和原则.文章最后就如何改进这一新战略的具体支撑点进行了初步评估和思考.文章不仅对研究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而且对研究中拉关系的现状与未来均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国际政治和外交思想。孔子以道义、礼制和信誉为起点,论述了道义、礼制和信誉与国家权力、国际合作和国际和平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具有内外联系、道义至上以及和平主义的基本特征。孔子主义是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思想来源,催生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外交准则、持久和平的奋斗目标、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以及和谐世界的外交理想。研究孔子主义有助于建设和发展有中国学派和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中国和拉美愈益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因此,双方亟须加强相互认知、理解和信任,而文明对话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随着拉美成为"一带一路"的自然延伸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方,"一带一路"的框架设计及其内涵正成为推进中拉文明对话的主要动力和构建中拉文明对话机制的主要载体,因为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同中拉文明对话追求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文明对话是当前国际关系的新范式,中国正是其主要推动者。就中拉文明对话而言,对话目标具有多层次性(即寻求尊重和包容、理解和信任、互学和互鉴),对话主体多元化和广泛化,对话路径也具有多样性。当前,构建中拉文明对话机制的时机已经成熟,可借此设立"中拉文明对话"论坛并纳入"中拉论坛"轨道;推动并支持拉美的中国研究,打造中拉学术交流与合作网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基于市场的文化交流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欧盟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倡导多边协商和合作。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方面,欧盟国家与拉美国家有着相似之处,拉美地区是欧盟推行其跨地区关系和多边主义理念的重要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通过区域、次区域和国家间的对话机制,欧盟国家与拉美国家建立了多层次、宽领域和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分析欧盟与拉美地区合作的背景、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这种合作对发展中拉关系具有以下启示:在继续加强与拉美国家双边合作的基础上,中国应积极拓展与拉美区域组织和次区域组织的多边合作和对话;通过加强全方位的人文交流,增进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政治互信;中国企业应加强与拉美企业的合作,增强贸易的互补性,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应扩大和完善对拉美地区的援助机制;应重视中拉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相似文献   

12.
欢迎投稿     
《现代国际关系》作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综合性学术月刊,以及作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国际战略问题、国际关系理论、世界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及重大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要求相关研究与之相适应;同时国际社会也希望听到中国的声音,因此中国有责任在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研究中提出自己的理念与构想。中国不仅掌握了西方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并对其运用、实践乃至拓展,且尝试以新的视角与思维方式,结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及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实践经验,在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研究的中国化、范式与路径,核心概念的创造、创新及理论性突破与拓展等层面,不断发出学术探索的声音,并在基础理论、现实应用及对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可观的学术成绩。  相似文献   

14.
欢迎投稿     
《现代国际关系》作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综合性学术月刊,以及作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国际战略问题、国际关系理论、世界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及重  相似文献   

15.
从地区国际关系及外交政策的现实出发,拉丁美洲产生了一些富有见地的国际关系理论,但其与源自美国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有着不同的学术传统,在很多方面都显得格格不入,彼此间对话、交流很少。本文简要回顾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与拉美本土国际关系理论各自的历史发展,并以发展主义、依附论、混合模式和外围现实主义作为拉美本土国际关系理论的代表,将其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作了比较。相比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拉美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对象更宽泛,在研究方法上较不"科学化",并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无政府状态"基本假设提出质疑。另外,从目标来看,拉美国际关系理论旨在解决发展问题,而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则力图探索和解释国际关系的普遍规律。实际上,两类理论就是从不同的研究目标出发,沿着两种不同的逻辑路径发展,从而衍生出差异。所有这些差异也可以根据这两种不同的逻辑路径串联起来。最后,本文认为,两类理论间的差异对于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有着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先秦诸子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政治思想资源,通过重新挖掘传统,可以丰富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以便建立起融入了中国经验的国际理论体系。从目前国际关系学界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研究的现状来看,尚存在着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代不同语境所导致的研究困境。这些研究困境主要表现在双方在问题意识、逻辑结构、概念内涵、思想分析方法等层面应该如何对接。目前学界以今溯古、以西套中的诠释方式,存在着对中国传统思想某种程度的误读,如将今日民族国家为主导的"国家间"关系等同于先秦以西周为代表的贵族血缘氏族集团之下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将"天下"理解为"国际",将当今的民族国家等同于西周分封制下的"国家"。因而如何发掘传统资源以为今日所用,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化外交是中国对拉美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拉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中拉文化外交经历了文艺外交和文明外交两个层次。随着中拉关系步入"构建发展"的新阶段,中拉文化外交也上升到思想外交层次。中拉已经具备了进行思想外交的条件:拉美国家主观上更加认同中国走自主发展道路的理念,中拉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中拉已提出构建发展未来关系的先进理念。中拉思想外交的重心是塑造中拉共识。当前,中拉应就三对问题达成共识。一是一致性与差异性,其实质是"和而不同"的问题;二是共同发展与自主发展,其实质是"共建共享"与"自立自强"之间的平衡问题;三是主动性与相互性,其实质是"互学互鉴"问题。中拉可通过完善合作机制、多元化文化外交主体、推进学术文化外交、完善文化传播体系以及加强文化产业合作等路径共塑中拉共识,并使其深入中拉双方社会,最终内化为双方民众的共同认知。  相似文献   

18.
郑安光 《国际观察》2004,6(6):45-51
全球治理论是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发展起来的一种国际关系理论流派。该理论认为 ,冷战后的世界政治变迁开始出现了“后国际政治时代”的特征 ,世界政治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上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从全球治理论的视角 ,探讨了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控制领域市民社会组织的作用 ,指出主权国家中心论在该领域存在不足 ,全球治理则是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9.
文明对话的国际关系意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倡导和推动的不同文明对话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明间关系和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发展,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时代的特征性表现.本文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认为文明对话不仅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且在国际对话趋势的深入发展、国际文化关系的进一步文明化、回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探索国际关系新范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文明对话将继续赋予国际关系更多的"文明精神".  相似文献   

20.
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力历来是政治分析的核心。国际政治的新现实是:实力的性质与资源发生了很大变化,实力赖以产生的资源已经越来越复杂,非物质性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凸显,软实力成为与国际政治社会学及世界政治文化理论有着密切联系的重要理论维度而受到高度关注。相对硬实力而言,软实力有其独具的特点。它能够演化为重要的资源力量,对国际社会的外生变量发生作用,亦会对国家利益的内生变量产生影响。中国是个拥有深厚软实力潜力的大国,亟需在政治体制建设、文化生态环境、外交哲学与战略、“事在人为”诸方面建构和强化自身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