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冷战结束以来,日本在积极推动美日同盟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其行为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二重性:一方面,日本在安全、经济和外交领域对自身大国地位的强调从未松懈过;另一方面,日本在政策实践时又表现出主动迎合和服务美国霸权利益的特征。本文认为,这一现象是日本试图同时兼顾提升同盟内部自主性与维护同盟关系的结果。从国家层面上看,日本作为美日同盟中的弱势一方始终都对同盟的不对称性心存不满,因而提升自身在同盟中的自主性动机也始终存在。伴随着经济实力的上升,日本强化自身政治大国的诉求日趋强烈,而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面临的外部威胁发生重大变化则为日本提升自身在美日同盟中的自主性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会。从国际体系层面上看,东亚地区在后冷战时代出现了两大发展趋势:一是美日同盟的主题由经济向安全与政治回归;二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快速上升。该地区国际体系结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中美两极"的基本轮廓,从而限制了日本在美日同盟外部提升自主性的空间,迫使其不得不通过在美日同盟内部谋求自主性的提高来扩大国际影响力,其基本策略是在不断强化美日同盟和巩固同盟关系来提升自身国际地位的同时,彰显自身在同盟中的重要地位和"主观诉求",从而实现借助维护同盟关系来有限度地提升自主性的基本目标。但从客观结果上看,日本在美日同盟中不断凸显自身影响力的同时也强化了其与美国霸权利益的捆绑,这反过来又使它自己在东亚地区陷入更加不安全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日美同盟关系发展的部分重要历程为主线,勾勒了日本同盟关系中日本的"向心力"与"离心力"的轨迹,对日美同盟关系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进行了纵向的思考与分析。文中指出日本对美的"离心力"与"向心力"的交替消长,是随着亚太局势演变和日美力量消长的变化而变化的。虽然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日美同盟关系依然稳定,并且日本还将尽力维护和强化同盟关系,但日本的大国化是左右日本未来政策与战略的根本与核心,日美在核心利益上的矛盾并未消除,因此日美同盟的今后发展还有不确定性。本研究虽是一个基础性的研究,但对了解日美同盟框架内的日本的国家战略发展有一定的前瞻性,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鸠山由纪夫为首的民主党取代长期执政的自民党组成新内阁,是日本政治史上一个新的开端,长期以来酝酿形成的两大政党轮换执政的体制或将由此形成。鸠山内阁在外交上更强调自主性,主张对日美关系重新定位和以构建东亚共同体为目标,加大对亚洲外交的投入,以适应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力量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日本鸠山内阁的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鸠山内阁外交政策大方向目前已经显现,即遵从现实主义,又增加一些理想主义色彩。它在对美关系上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坚持维护同盟关系,又打出对等外交旗帜,以图扭转日本在日美同盟中的不利地位,为日本争取更多的自主与利益。与此同时,鸠山内阁加强与中韩等亚洲国家的关系,外交政策重心明显回归亚洲,其核心目标是构建东亚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2009年日本民主党上台后即着手调查1960年《日美安保条约》修订以来日本国内关于日美正式条约文本以外还有"秘密条约"传闻的调查,现"密约"基本上得到了证实。日美"密约"相关内容涉及日本与核武、驻日美军对朝鲜半岛动武、美军冲绳基地搬迁等诸多方面。民主党执政就着手调查"密约"的目的,一是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标榜尊重国民知情权以树立形象;二是对美外交中施加"民意"压力以争取主动和权益。虽然"密约"内容的披露不会动摇日美同盟的基础和框架,但对日美关系潜在且深远的影响还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2012年12月16日,日本举行了第46届众议院选举(又称"大选"或"总选举"),这是自2009年9月日本国内实现"政权交替"后举行的首次众议院选举,也是日本民众对执政三年多的民主党政权的评判。结果,民主党惨败丧失执政党地位,自民党重新执掌政权与公明党联合组建了安倍晋三内阁。安倍内阁执政后,面临着重振日本经济、强化日美同盟并改善中日关系等一系列政策课题,能否在短期内取  相似文献   

7.
美日同盟关系的起伏变化是影响亚太乃至全球安全形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民主党政权下的美日关系曾因日本民主党政府实施的外交变革而出现裂痕甚至陷入空前的政治信任危机。伴随着美日对中国崛起关注度的提高、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的转移以及美日亚太安全战略的调整,一度陷入低谷的美日关系正在得到全面修复和进一步强化。在东亚地区安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探讨美日关系起伏变化的深层原因和长远影响,对准确理解和把握今后东亚安全形势发展以及大国关系的演变趋势,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日美同盟关系对日本政治与外交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野田政权以重塑日美关系为支撑,改善同大国和周边国家关系,调整民主党的战略,谋求日本政治稳定的动向尤其显著。在政权面临再交替挑战的微妙时期,日美关系的调试承载着美日多方面的诉求。野田政权与奥巴马政权以四大课题为核心,对日美关系进行战略性安排、策略性地修复,其实质在于解决或跨越难题达成双赢,稳定和强化政治支持谋求长期政权。  相似文献   

9.
特朗普政府大力推进"美国优先"外交政策理念,将"公平贸易"和"防务分担"作为解决与日韩等传统军事盟友"不公平""不对等"关系的两大突破口,通过施压的方式,迫使后两者在经贸和防务开支两大议题上向美国让步。这种功利主义做法,引发了日韩的强烈不满,迫使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举措,激发自主性努力以期更好地维护本国经济与安全利益。尽管美韩、美日同盟不会因此受到根本性冲击,但未来必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更多挑战。  相似文献   

10.
陈拯  王川 《东北亚论坛》2023,(6):109-124+126
自日美同盟成立以来,双方围绕冲绳问题的交涉从未停止。作为强国,美国面对日本提出的收回施政权和调整军事基地安排的自主性要求为什么有时会作出妥协?基于不对称同盟中强国与弱国间“自主性—安全”交易的理论分析表明,强国在特定时期对弱国的战略依赖状况及弱国所表现出的战略可靠性是影响弱国自主性斗争结果的核心变量。强国对弱国整体战略配合的需求(相较改变基地安排的成本)对其更重要,弱国提供战略配合的可靠性越高,则强国更可能接受弱国在相关问题上的自主性诉求。对鸠山一郎、岸信介、佐藤荣作时期日美围绕“冲绳返还”问题以及桥本龙太郎、鸠山由纪夫时期日美围绕普天间基地归还及搬迁的斗争案例的过程追踪与结果比较验证了这一命题。分析日美同盟内部的“自主性—安全”博弈,对理解不对称同盟的管理与维持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徐万胜 《和平与发展》2012,(2):60-64,72
日本历届内阁上台均坚持以"深化日美同盟"为核心的同盟战略。民主党上台后发展"同盟战略",更加突出"中国因素",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其"日美基轴"战略对内阁的约束作用日趋增大,限制区域合作框架下的中日关系的发展;突出"日美安保"战略,加大与美国联手应对传统安全的力度以防范中国;"同盟拓展"战略不仅不利于解决亚洲地区热点问题(特别是南海问题),而且将加剧地区紧张局势。  相似文献   

12.
日本民主党主政后为实现长期执政的目标,在强化对华关系的同时,也会赋予对华外交更多战略性的色彩.然民主党既和自民党同为保守政党,也坚持把对华关系定位为以日美同盟为基轴的对外关系整体的一个局部,加上日本国内外诸要素和自身条件的制约,其对华政策的转换不仅空间有限,且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自21世纪以来,日本逐渐将防御重点由东北转向西南,其中明显带有防范与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通过调整防卫体制与深化日美同盟,日本正在形成事实上的"西南防御"战略。2010年版《防卫计划大纲》的出台更进一步推动了其强化"西南防御"的战略部署。日本构筑"西南防御"体系的行为,严重削弱了中日两国间的战略互信基础,并对中日关系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相似文献   

14.
至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战后日本历届内阁对华一直遵从"政经分离"原则。"政经分离"原则虽然形成于吉田茂内阁时期,但这一原则并不是吉田或某一个政治家的主观设计,而是战后冷战体制,尤其是"日美台体"作用于日本对华关系的自然结果。把握"政经分离"原则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的根源,可以为正确理解战后中日关系或是改善或是恶化的历史表象提供一个可诠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甘峰 《东北亚论坛》2007,16(6):62-66
2003—2007年日本国会选举,在自民党与民主党两大保守政党的竞争态势下,养老金制度改革与危机成为影响日本政党走势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是,政党支持结构已经由传统模式向业绩投票模式转换,可是,"中位投票者"偏好的政策构想,基本相同的养老金制度致使投票人无所适从;投票人希望候选人成为能确保投票人偏好的政策代理人,然而,5 000万份年金记录丢失,致使养老金危机转向政党危机。构筑让国民信赖的养老金制度是走出政党危机的路径。日本养老金危机对中国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10年9月"钓鱼岛海域撞船事件"导致中日关系严重恶化,一度紧张.美国一面表示希望中日通过对话解决撞船事件;一面向日方承诺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全条约>,在军事上加强美日合作.2010年末,日本制定新的防卫计划大纲,把防卫重点转向包括钓鱼岛的西南诸岛,并企图进一步借助美国牵制中国.综合各方因素看,未来如果美国在军事上卷入钓鱼岛争议,必将使美国面临两难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高科 《东北亚论坛》2013,(1):79-90,129
"战略是一个国家或政府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与指导"。[1]而政策则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2]日本民主党上台执政后,面对东北亚地区不断变化的新的地区安全环境,对于一个没有执政经验的新政党来说,其采取的各项政策在战略层面上只能是原自民党政府的继承和延续,不会因新政党上台执政而发生战略性"急变"。2011年以后,东北亚地区形势因朝鲜半岛局势、中日关系摩擦加深以及日俄在解决领土问题上的新纠纷等等,而增加了不确定性,使民主党政府的东北亚安全政策面临着新难题和新挑战,也逼迫其在安全政策上作出新调整。但这些调整仅仅是根据新形势变化作出的政策对应,多属于"策略"层面。野田首相其人、性格及处事方式的圆滑,为日本走出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局"多少会增加一些新变量。  相似文献   

18.
The provision of local level electoral rights in Japan for tokubetsu eijūsha (special permanent residents) and eijūsha (permanent residents) has sparked an ongoing controversy between opponents and proponents of extending the boundaries of suffrage. Periodically igniting for over a decade, the debate has involved politicians from across the political spectrum as well as local authoritie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academic scholars, yet remains locked into a cycle in which a period of optimism is followed by inaction and stagnation. In January 2008 the leader of the main opposition Democratic Party of Japan reignited the issue once more.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highlight and trace the way in which the mainstream debate for and against electoral rights is being played out in the public arena. In so doing this paper makes two claims. First, we need to recognize the way that certain historical–social influences emanating from the processes of state-building since 1945 influence the current debates. Second, this must combine awareness of both legal/constitutional and normative aspects, as well as a sense of intra-party and inter-party political contestation.  相似文献   

19.
"市场导向的个别领域谈判"、"日美结构性障碍协议"、"日美经济框架对话"是战后日美双方缓解贸易摩擦的三大谈判机制。对三大谈判机制及其各自内部子议题的对比研究发现,贸易谈判中外压强度和谈判有效性之间并不存在对称关系。在这些谈判机制中,美国对日外压与日本国内的内压之间形成了动态的双层博弈。内压的结构与价值诉求、利益指向是分析贸易谈判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20.
"有主见的外交"的新理念是安倍首相面对小泉内阁外交的困境和僵局寻求突破的产物,既是对小泉内阁外交路线的一种修正,也是安倍首相个人风格特点的一种彰显。其基本内涵包括:加强亚洲外交改善睦邻关系,提升欧洲外交拓宽战略空间,维持日美同盟提高自身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加大"争常"力度。这一理念对新内阁以来的日本外交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受制于国内国际诸多因素,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