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国际宗教恐怖主义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各类宗教恐怖组织迅速发展。据兰德公司1995年《恐怖主义年鉴》统计,1992年全球宗教恐怖组织从2个增加到11个。1994年49个恐怖组织中16个为宗教组织,1995年56个恐怖组织中26个为宗教组织。到了1998年,当今世界最危险的30个恐怖组织中,宗教组织过半,其中既有犹太人的,也有穆斯林和佛教徒的。如果将美境内许多基督教准军事组织算在内,宗教恐怖组织数目惊人。伴随着宗教恐怖组织的增多,宗教恐怖主义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迅速增加。兰德公司1995年登记在案的国际恐怖活动虽然只有25%为宗教极端分子所为,但占总伤亡率却高达58%。  相似文献   

2.
恐怖组织的认同构建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个体恐怖分子在群体中找到自我、组织内部同一性的构建以及组织一致对外的恐怖主义活动。在整个认同构建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恐怖组织内外群体文化融入策略选择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第一阶段,潜在恐怖分子在主流文化中认同受挫,转而寻求加入恐怖组织。第二阶段,恐怖组织以自身所处的宗教文化为基础,构建其组织文化,并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加深组织成员对这一文化的认同,但与此相对,恐怖组织外群体却很难认同其组织文化。第三阶段,恐怖组织内外群体文化融入策略选择的矛盾持续激化,最终导致恐怖组织采取一致对外的恐怖主义活动。通过“伊斯兰国”作为案例,对上述恐怖组织的认同过程进行分析后发现,“伊斯兰国”的“成功”是与其“成功”的文化融入策略密切相关,而其在阿富汗的受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文化融入策略“失当”所导致的,即“伊斯兰国”在阿富汗不但无力完成与塔利班的竞争,而且无法解决组织面临的跨文化冲突问题。因此,在打击“伊斯兰国”等暴恐极端势力时,关注文化融入策略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9·11事件发生后,德国政府对境内的外国恐怖组织也给予了格外关注。联邦情报局局长奥古斯特·哈宁说,在德国“有世界上所有正在活动的恐怖组织的追随者”。根据联邦宪法保卫局的最新统计,目前,居住在德国的外国人约730万,其中有58800人分属66个激进的外国人组织。有迹象表明,德国已成为恐怖分于在欧洲的基地。德国境内的恐怖组织主要分为伊斯兰极端组织、民族分裂组织和左翼极端组织三大类。 一、伊斯兰极端组织 目前居住在德国的穆斯林约330万,其中被德国宪法保卫局认定为宗教狂热分子的约31450人,接近1%。按其原籍主要分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和伊朗人三大派别。联邦  相似文献   

4.
巴基斯坦恐怖组织中的中东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基斯坦与中东伊斯兰恐怖组织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渠道,亦即反苏伊斯兰圣战组织渠道、沙特和伊朗渠道、中亚渠道以及克什米尔渠道,双方还保持着密切的人员、资金和军火交流途径。巴基斯坦同中东恐怖组织的联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近年来,巴基斯坦开始向中东地区“输出”恐怖主义,并对中国的边疆安全构成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9·11”事件以来,恐怖主义日益成为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网络型恐怖组织具有比传统的等级型恐怖组织更强的适应能力;二是恐怖组织逐渐把袭击目标转向普通大众;三是恐怖组织仍有可能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四是恐怖主义支持者的数量仍较多。  相似文献   

6.
"9·11事件"以来,"东突"势力中的极端恐怖组织日趋边缘化并出现分化。其中一部分组织"圣战化"倾向日益突出,其威胁仍在上升;另一些组织则与相对较为温和的"东突"分裂组织合流,加快整合进程;与此同时,"东突"势力主流实行策略调整,试图扭转劣势。由于与极端恐怖势力藕断丝连以及内部的权力斗争,"东突"的这一轮"转轨"努力成效有限。本文剖析了这些新动向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东突"分裂势力的发展趋势,认为"东突"组织中"东伊运"等恐怖组织出现边缘化、"圣战化"趋势,而"世维会"的影响则呈不断扩大之势,有可能确立其在境外"东突"分裂势力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2016年6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马里北部联合国设施遭“基地”组织袭击.1日,“基地”组织北非分支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通过网络发布消息宣称,制造了5月31日针对联合国驻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马里稳定团)的两起汽车炸弹袭击事件.此次袭击发生在特派团位于加奥的营地,致使中国维和人员1人牺牲,4人受伤.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原名萨拉夫宣教与战斗组织,是阿尔及利亚的一个恐怖组织,2006年与“基地”组织正式结盟,成为“基地”组织分支.近年来,该组织在阿尔及利亚、马里、尼日尔等国策划和实施了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已被美国和欧盟列入恐怖组织名单.马里恐袭是非洲萨赫勒地带恐怖活动的一环,凸显萨赫勒地带的反恐难题.多年来,由于各国政府管控乏力并缺少合作,军火走私、毒品贩运、非法移民在萨赫勒地区肆虐,使之逐渐形成一条犯罪活动活跃的地带.利用这一管理真空,恐怖组织和极端势力借机聚敛资本并扩张势力,进可在萨赫勒地区各国策划袭击,退则在萨赫勒纵深地带藏身躲避.博科圣地、“伊斯兰国”、“基地”组织北非分支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等组织在萨赫勒地区均有存在.  相似文献   

8.
南亚(包括阿富汗)穆斯林人口约4.2亿,其中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马尔代夫为穆斯林主体国家,四国穆斯林人口比例均在80%以上。南亚是受伊斯兰极端主义威胁最早、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极端组织较多,恐怖事件频发。“9·11”事件后各国都援引相关法律打击取缔极端组织。巴基斯坦取缔了15个伊斯兰极端组织及其变体。孟加拉被印度及西方称为恐怖组织新“天堂”,据称境内的极端组织不少于15个,政府已取缔3个。阿富汗是伊斯兰圣战运动的策源地之一,塔利班时期极端势力达到巅峰,目前还活跃着塔利班、“基地”和伊斯兰党等组织。印度以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及东北几邦较为集中,政府已公布12个恐怖组织的名单。  相似文献   

9.
2002年,俄罗斯政治研究中心出版发行了《超级恐怖主义》一书,在附录中出具一份有80个国际恐怖组织的名单。书中对这些组织的定性完全是反映俄罗斯研究人员的观点,本文只将这些组织作粗略分类介绍:宗教极端主义类、种族主义类、民族主义类、极左倾向类和生态类等。现将一些主要的恐怖主义组织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煦 《国际资料信息》2012,(9):21-25,33
伊扎布特系跨国伊斯兰极端主义组织,目前在全球40多个国家开展活动。20世纪90年代,伊扎布特开始在中亚地区发展蔓延。伊扎布特虽然屡遭打压和限制,但在"基地"组织、塔利班等国际恐怖组织的资助支持下,发展势头迅猛。中亚发生"颜色革命"后,伊扎布特利用各国转型期产生的社  相似文献   

11.
This essay is a brief introductory survey of some fundamental aspects of Islam in Southeast Asia, particularly, within the maritime Malay-Muslim world. Ethnic,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variation is the norm in the region. In addition, the region is heir to Hindu and Buddhist traditions and also to three European colonial systems of government and administration (Portuguese, Dutch and British). Islam is but one amongst all these. In some aspects of life it has been considerably reformulated by them. Thus to understand Islam in Southeast Asia one must begin with data from the area than with some Middle-Eastern and theological formulation of Islam. But we have to recognize that Islam is a universalistic theology originating from the Arabic Middle East. Therefore, a more informed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Islam and Muslims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ir contemporary articulations must be ‘embedded’ in the historical reality of both the plurality and plural society templates that become the ‘moulds’ of social life in the region. Similarly, to understand contemporary Islam and Muslims in Europe, its ‘embedization processes’, both breadth and depth, have to be understood historically and sociologically.  相似文献   

12.
Where does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thesis and its underlying us-versus-them mentality come from? How has the idea been engineered historically and ideologically in the ‘east’ and ‘west’? What were the functions of Christianity and Islam to these ends? These are some of the questions that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that engages both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thesis and the discourse of ‘Orientalism’ more generally. Dissecting the many manifestations of mutual retributions, the article establishes the nuances of the ‘clash’ mentality within the constructs we commonly refer to as ‘Islam’ and the ‘west’, showing how it is based on a questionable ontology, how it has served particular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how it is not inevitable. What is presented, rather, is a short genealogy of this idea, dispelling some of its underlying myths and inventions along the way.  相似文献   

13.
占婆位于东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历史上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马来世界本土化的伊斯兰教在占婆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伊斯兰教特点又与伊斯兰教具有很大区别的婆尼教。通过观察伊斯兰教在占婆的传播,可以分析伊斯兰教在东南亚内部传播过程中的"二次本土化"现象。经过二次本土化的文化现象,在表现形式上与文化源头的相似性减弱了,而民族文化的成分增强了。本文还在梳理关于占婆婆尼教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资料等方面对《占婆与马来世界的文化交流》一书进行评介。  相似文献   

14.
试论伊斯兰教在东南亚岛屿地区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3-16世纪时,伊斯兰教在东南亚岛屿地区得以成功传播,有着极为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与宗教原因,同时也是通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完成的。经过16世纪伊斯兰教势力的继续扩张和发展,伊斯兰教已遍及东南亚的主要岛屿,并不断由沿海向内陆渗透,从而奠定了今日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为东南亚地区一体化发展和东盟扩大创造了条件。随着伊斯兰复兴运动近年在马来西亚和文莱的深化,这两国出于宗教情感而持反以亲阿的态度,并将其变为东盟意志,无视东盟大多数成员为非伊斯兰国家且与以色列合作良好的事实。这既体现了冷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展现实在东南亚的投影,又体现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宗教转向”和东盟国家在伊斯兰问题上的分歧公开化。以色列实际上已成为东盟伊斯兰与非伊斯兰成员国之间的宗教“柏林墙”。欧盟模式应是东盟可资借鉴的方向,东盟制度建设乃至维系存在的基础在于:一是加强东盟制度民主建设,二是东盟机构的“去宗教化”。马来西亚和文莱可以通过伊斯兰会议组织等国际宗教组织发出其宗教诉求,但东盟绝非在宗教上的合适平台。  相似文献   

16.
The threat of an Iranian‐style Islamic takeover of the newly independent states of Central Asia is currently more of a potential than actual threat to the secular rulers of these countries. Nonetheless,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nationality problems render these rulers vulnerable to a future Islamic potential challenge. The threat of Islam has been used by local leaders to justify dictatorships and intervene in neighboring countries, while foreign governments, such as Turkey and Israel, have sought to exploit the threat of Islam in Central Asia to strengthen their support from the United States. By contrast, Iran has downplayed the Islamic factor in its foreign policy toward these new republics and as a result has enhance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ussia, which seeks to establish its hegemony over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7.
山河阻隔的巴尔蒂斯坦长期处于不同文明交锋的锋面上,虽然早已完全伊斯兰化,但多民族、多文化遗存仍清晰可见,为纷扰的克什米尔一兴都库什地区平添一份宁静。即便不代表全部,巴尔蒂斯坦伊斯兰化进程的特点,以及伊斯兰教在其民族文化认同建构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对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基督教一伊斯兰教冲突锋面的西亚北非地区局势来讲。  相似文献   

18.
The six newly independent, ex‐Soviet Muslim republics share many characteristics. Common to all are identity conflicts based on ethnic ties,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attitudes to Islam. Most ethno‐nationalist groups have been mythologizing their past history and culture. Islam remains, however,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determining identity throughout the area, although in diverse ways. Realizing this, most political elites take an unfavorable view of the flow of extreme religious propaganda from Iran and Saudi Arabia and of the incursions from Afghanistan. Aware of the revival of Islam, some political leaders of the new states strive to encourage various patterns of moderate religion as a bulwark against militant Islam.  相似文献   

19.
早期伊朗民族主义是在什叶派伊斯兰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宗教-民族主义,具有自身的特色.由于伊朗与伊斯兰教什叶派的特殊亲缘关系,伊朗反封建、反殖民的民族主义一直与伊斯兰教什叶派自成一体,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自近代以来伊朗民族主义思潮与运动发端之际,伊斯兰教什叶派就构成了影响伊朗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伊朗民族主义在发端年代与伊斯兰教什叶派所形成的这种特殊联系,决定了伊朗民族主义运动难以摆脱伊斯兰教的束缚与羁绊,正是伊斯兰革命这一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标志性事件得以在伊朗取得成功的历史积淀所在.  相似文献   

20.
1999年10月,印尼举行总统大选,选出了首次由全民选举出来的总统瓦希德,稍后组成新的政府内阁。人们寄希望于瓦希德政府能够平息印尼国内持续了近2年的社会动荡与混乱,能带领印尼各族迈向新世纪。瓦希德本人就是伊斯兰教师联合会主席,其当选又带有相当的伊斯兰宗教背景。在印尼,教界与政界的关系已是如此的紧密,本文将阐述印尼的伊斯兰教及其政治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